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marr****208
  • 文档编号:155819461
  • 上传时间:2020-1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概述: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文艺观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的内涵:符合“礼”,执其两端本节另一重点《礼记乐记》第一部分: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论语》节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i)如也;从(zong)之,纯如也,皦(jiao)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论到韶,说:“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论到武,说:“美极了,却还不够好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陈亢(ga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您在老师那儿,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答道:“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道:‘没有’他便道:‘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过了几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走过他问道:‘学礼没有?’我答:‘没有’他道:‘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我退回便学礼只听到这两件陈亢回去非常高兴地道:“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对他儿子的态度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哩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我从他那个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然后尽量地告诉他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德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

      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u),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险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第二部分:从《乐记》看儒家的文艺思想《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中所说的“礼”,不仅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各种礼节从广义上来说,它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和各种规则,以及作为各种文化现象和规则根基的最基本的原则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礼记》中有很多精彩的哲学篇章,诸如《大学》、《中庸》、《礼运》等,其中《礼运》构造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当然,《礼记》对“礼”——也就是人类文化的准则——论述得最为深刻《礼记》认为,礼之所以产生的基础有两点;首先,礼是自然秩序的体现,自然与社会是同构的,人类文化的准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即所谓“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运》),“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其次,礼的产生是基于人性的需要,《礼运》篇将人性归纳为“七情”和“十义”,而只有“礼”,才能节制人性恶的一面(“七情”),并且使人性的优秀之处(“十义”)得到发扬光大。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大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在这里,“七情”属于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所谓“不学而能”),“十义”则属于人的社会性,“礼”的目的就是要节制人的自然性而发扬社会性《礼记》还详细论述了“礼”的本质和意义,首先,“礼”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标志,“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礼运》),“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冠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郊特性》)这就是说,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有文化准则,而动物没有其次,“礼”规定了人类社会的秩序,《哀公问》上说: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再次,《礼记》还强调了“礼”在治理国家人民中的重要作用,“故礼之教化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