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研究.docx
5页25%吡蚜酮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研究 韩民利 郑振宇 邢春强摘要 本文以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异丙威乳油作为对照药剂,研究了25%吡蚜酮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吡蚜酮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较好,其中药后2 d,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L/hm2的总体校正防效为81.6%,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的防效,与对照药剂20%异丙威乳油2 250 mL/hm2的防效相当;而药后7、14、21 d,其总体校正防效也分别达到了89.5%、91.6%、80.9%说明该药剂的速效性、持效期性、安全性均较好,可以推广使用关键词 20%吡蚜酮悬浮剂;稻飞虱;总体校正防效;速效性;持效期;安全性S435.112+.3 A 1007-5739(2017)21-0118-01水稻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冀东稻区水稻品种和栽培方式多样,加之稻飞虱迁入时间提前,迁入量加大,吡虫啉、啶虫脒、噻嗪酮等常用药剂的防效均不太理想为了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高效药剂,2015—2016年进行了25%吡蚜酮悬浮剂防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试验基地内,土壤为盐渍型黏壤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42%、0.5%、0.3%、3.5%、50 mg/kg、17.8 mg/kg、260 mg/kg,pH值为8.2,排灌方便,水稻生育正常,肥水管理一致1.2 试验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盐丰-47;防治对象为水稻稻飞虱;试验药剂为25%吡蚜酮悬浮剂(江苏克胜集团生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20%异丙威乳油(江西华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1.3 试验设计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25%吡蚜酮悬浮剂225 mL/hm2(A)、300 mL/hm2(B)、375 mL/hm2(C);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CK1);20%异丙威乳油2 250 mL/hm2(CK2)4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6 m2在水稻分蘖盛期、稻飞虱低龄若虫发生期(主要是白背飞虱和灰飞虱,1~2龄占90%),用药时间为6月20日[1-2],喷药液量为450 kg/hm2,施药时田间浅水层3~4 cm,保水5~7 d1.4 调查统计本研究共调查5次,即药前1 d(6月19日)及药后2 d(6月22日)、7 d(6月27日)、14 d(7月4日)、21 d(7月11日),每小区平行跳跃式随机取样15点,每点2丛,采用盆拍法,分别记录白背飞虱、灰飞虱的活虫数,计算其总体的校正防效,同时观察对水稻的安全性[1-2]。
防效计算公式如下:2 结果与分析2.1 对水稻的安全性田间观察结果表明,不同供试药剂处理后对水稻的叶片、植株长势、根系发育等未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性比较好2.2 防治效果2.2.1 药后2 d防效由表1可知,处理A、B、C药后2 d的防效分别是68.3%、81.6%、85.2%,3个处理间防效差异极显著,处理B、C的防效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CK1,但与CK2差异不显著,而处理A的防效则极显著低于CK1、CK22.2.2 药后7 d防效由表1可知,处理A、B、C药后7 d的防效分别是78.4%、89.5%、92.7%,3个处理间防效差异极显著,其中处理B、C的防效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2个对照,而处理A的防效同时极显著低于2个对照处理2.2.3 药后14 d防效由表1可知,处理A、B、C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是75.1%、91.6%、94.5%,其中处理B和处理C之间防效差异显著,且都极显著优于处理A;处理B的防效极显著优于CK2,但与CK1无显著性差异;处理C的防效均极显著优于2个对照,而处理A的防效显著低于2个对照药剂2.2.4 药后21 d防效由表1可知,处理A、B、C药后21 d的防效分别是51.8%、80.9%、85.2%,其中处理B、C的防效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2个对照,而处理A的防效极显著低于 2个对照药剂。
3 结论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悬浮剂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效,药后2 d,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L/hm2的总体校正防效为81.6%,显著优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的防效,与20%异丙威乳油2 250 mL/hm2的防效相当而药后7、14、21 d的防效也分别达到89.5%、91.6%、80.9%,说明25%吡蚜酮悬浮剂的速效性、持效性、安全性均较好,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3-4]此外,应该掌握在稻飞虱低龄若虫发生期用药防治的方法,可用25%吡蚜酮悬浮剂300 mL/hm2兑水450 kg/hm2均匀喷雾,施药时保持田间3~4 cm浅水层,保水5~7 d另外,稻飞虱发生严重时建议增加药量至375 mL/hm2,以保证防治效果[5-6]4 参考文献[1] 王会福,余山红,朱贤正.吡蚜酮异丙威40%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及应用技术[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2,33(8):52-53.[2] 王美林,周忠明,王会福.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5):188.[3] 王会福,陈伟强,汪恩国,等.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发生危害防治指标研究[J].植物保护,2010,36(1):110-114.[4] 王玉山,高俊全.中国北方水稻病虫草害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 农业部农药鉴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6] 程勤海,陸剑飞,陈杰,等.几种杀虫剂防治单季晚稻5代稻飞虱田间药效探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8(4):265-467.endprint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