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名校2021-2022学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化学试卷含解析.doc
12页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八月十五桂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B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分子间的间隔改变C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分子的质量很小D25 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氧分子的体积变小A.A B.B C.C D.D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B.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硫酸铜粉末C.混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D.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3.下列实验设计或结论合理的是( )A.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B.除去Mg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可加入适量的Mg(OH)2,充分搅拌后过滤C.CO32﹣、Na+、NO3﹣、K+四种离子可在pH=12的溶液中大量共存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证明该气体中不含氧气4.我国的成语、诗词和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科学道理。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蜡矩成灰泪始干”:说明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B.“釜底抽薪”:利用清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C.“热胀冷缩”:说明原子受热变大、遇冷变小D.“满架蔷薇一院香”: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5.“三氯生”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菌剂,广泛用于牙膏、药皂、洗面奶、空气清新剂等下面关于三氯生(C12H7C13O2)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三氯生是一种有机物 B.三氯生由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组成C.三氯生中含有氧气分子 D.一个三氯生分子中共含有24个原子6.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或结论A除去铜粉中含有的少量铁粉将混合固体加入到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B鉴别①CuSO4溶液②稀H2SO4③NaCl溶液④NaOH溶液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就能鉴别,且鉴别的顺序为①④②③或①④③②C除去CO2中的少量HCl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D鉴别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NH4)2SO4溶液各取少量于试管中,分别滴加Ba(OH)2溶液,观察现象A.A B.B C.C D.D7.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溶液中滴入石蕊仍为紫色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8.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 B. C. D.9.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8∶9 B.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甲烷是由碳、氢原子构成的有机物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湿衣晾干 B.石蜡融化 C.胆矾研碎 D.葡萄酿酒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酸、碱、盐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某锅炉水垢的主要成分有CaCO3、Mg(OH)2、Fe2O3,用“酸洗”法可除去该水垢①“酸洗”时,一般选用_____(填“稀硫酸”或“稀盐酸”);②写出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两种抗胃酸药剂的主要成分及建议每次剂量见表:主要成分NaHCO3Mg(OH)2建议每次剂量/g0.50.3每次服用Mg(OH)2的剂量比 NaHCO3“少”的原因是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化学反应在防治环境污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某工厂废气中的SO2,可用以下方式处理方式一:2SO2+O2+2CaO═2CaSO4 方式二:2SO2+O2+4NaOH═2Na2SO4+2H2O试计算:(已知:CaSO4的价格为700元/吨,相对分子质量为CaSO4 136 Na2SO4 142)。
CaSO4中有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呈整数倍关系,这两种元素是硫元素和_____若用方式一处理9.6tSO2,所得产品价值多少元?_____若用方式二处理9.6tSO2,刚好用去50t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最终结果精确到0.1%)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地沟油中含有一种强烈致癌物黄曲霉素B2(C17H14O6),长期食用会引起消化道癌变,请回答:黄曲霉素B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黄曲霉素B2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5.7g黄曲霉素B2中含有 g氧元素.14.为鉴别CuSO4、KOH、K2CO3、NaCl和稀硫酸五种失去标签的溶液,做如下实验通过观察就可以鉴别出CuSO4溶液,依据是_____;将剩余四种溶液分别取样,滴加酚酞溶液就可以将四种溶液分为两组,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组是_____;另一组的两种溶液不变色;将不变色的其中一种溶液加到(2)中两种红色溶液中,依据出现的明显现象鉴别出K2CO3溶液,则明显现象是_____;至此溶液鉴别完毕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加入二氧化锰是为了______。
如表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每次实验取用含碳酸钙60%的大理石10 g.每次实验盐酸的用量为20mL,大理石中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实验编号温度/℃大理石规格盐酸的质量分数完全反应的时间/sa20粗颗粒18.25%130b粗颗粒9.125%205c30粗颗粒18.25%63d20细颗粒18.25%95(实验目的)①实验a和b探究大理石颗粒大小相同下盐酸的质量分数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实验b中的温度应该为______②实验a和c探究______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③实验a和______探究大理石颗粒大小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写出2个与实验目的相对应的实验结论:______16.实验室有一瓶常用的无色溶液标签模糊了(如图1)为确定该瓶溶液的溶质是什么,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提出猜想)猜想1:可能是氢氧化钠;猜想2:可能是碳酸氢钠;猜想3:可能是碳酸钠;猜想4:可能是氯化钠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稀溶液显碱性;②碳酸氢钠稀溶液不与氯化钙稀溶液反应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亮同学取2mL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猜想1正确,猜想4不正确小丽同学取2mL该无色溶液与试管中,倒入3mL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猜想_____不正确(交流讨论)(1)同学们一致认为小亮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请说出理由:_____。
2)为确定无色溶液到底是什么,小强同学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2mL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氯化钙溶液,边加边震荡,观察到_____现象由此得出猜想3正确,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②另取2mL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才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小丽和小强都是向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为什么现象不尽相同呢?(延伸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强和小丽分别用下面的数字化技术分别测量密闭容器中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装置(所用的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浓度相同,稀盐酸的浓度也相同)小强和小丽分别从注射器中缓慢滴入盐酸,记录数据小强用图2装置得到的数据如图4,小丽用图3装置得的数据如图5交流评价)(3)由图4图5可知,所用两种溶液碱性强的是_____(写化学式)4)c点的溶质是_____5)将图5和图4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者基本重合,判断b点的溶质是_____和_____此结论可以解释小强第二次实验开始时无明显气泡产生的原因6)由图4可知,当稀盐酸加至80mL时,Na2CO3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pH小于7,原因是____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D【解析】分子的特性包括:分子是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详解】A.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故解释合理;B.物质受热膨胀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物质遇冷收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遇冷变小,故解释合理;C.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故解释合理;D.25 m3的氧气可以装入0.024 m3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在氧气装入瓶子的过程中,分子的间隔缩小,而分子的体积没有改变,故选项不合理2、A【解析】A、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反应开始时,没有固体,铁铜银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故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后与硝酸铜反应,由于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铜的相对原子质量,铜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故固体的质量的整体趋势上升,铁与硝酸铜反应的上升线比铁与硝酸银的上升线平缓,故A 正确;B、一定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硫酸铜粉末后,硫酸铜不能被溶解,但硫酸铜遇水要形成硫酸铜晶体,溶液中的部分水会成为硫酸铜晶体中的结晶水,溶液中溶剂减少,又导致部分硫酸铜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溶液中溶质质量不断减少,直至晶体析出完毕,故B错误;C、混有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故反应刚开始一端时间内没有固体生成,故C错误;D、镁带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时,镁与密闭容器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固体的质量增加,故D错误。
故选A3、C【解析】试题分析:A、盐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会生成氢气,与碳酸盐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B、氢氧化镁是不溶性碱,不会与氯化铜反应,故B错误;C、pH=1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CO32﹣、Na+、NO3﹣、K+四种离子彼此之间不会反应,也不会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故C正确;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不复燃,只能说明氧气的浓度小,并不能说明不含氧气,故D错误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4、C【解析】A、“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产,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B、“釜底抽薪”所包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从而灭火,故正确;C、物质的热胀冷缩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这种间隔在温度高时变大,在温度低时缩小,故错误;D、“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因为蔷薇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蔷薇花香,故解释正确故选:C5、C【解析】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