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反贫困的经验和(杨巧红陈志新).doc
8页— —1六 盘 山 集 中 连 片 困 难 地 区 反 贫 困 的 经 验 和典 型 案 例 研 究杨巧红 陈志新(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宁夏六盘山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主要集中在宁南山区,该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也是开创中国开发式扶贫方式的“三西” 地区之一20 多年来,宁夏政府和人民为脱贫致富创造性实施多种政策,如吊庄移民、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等,为国家扶贫开发付出了不懈努力关键词:六盘山 集中连片困难地区 反贫困 经验2010 年 6 月 29 日颁布实施的《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 “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南疆地区、青藏高原 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贫困程度深,要全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宁夏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我们通常使用宁南山区的概念,覆盖宁夏固原市的原州区、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和泾源县,吴忠市的同心县和盐池县,中卫市的海原县该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也是开创中国开发式扶贫方式的“三西” 地区之一。
一、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成因复杂,如下图所示:— —2耕地“广种薄收”贫困农业投入少灌溉体系落后开垦荒山种地人口承载力降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需求量大土地投入产出低生态环境易破坏 生态意识滞后家庭负担重教育投入少劳动力素质低掌握农业技术能力弱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发展缓慢农业投入产出低市场发育程度低外来投资少经济发展慢 掠夺式经营 生态环境恶化投资环境差经济发展能力弱财政不能自给贫困面大返贫率高反贫困能力弱生态治理难度加大水资源紧张“十年九旱”经济实力弱民间投资少劳动力转移困难难难六盘山区贫困成因分析图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系统的不良循环, 导致该地区最终陷入“环境脆弱 ——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 的“ 贫困陷阱”而难以自拔成因图的左下角,就是被称为 Poverty(贫困 )—Population(人口)—Environment( 环境)的“PPE 怪圈”从历 史发展的角度看,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带,其人口数量确实是在逐步增大的以六盘山地区的固原市为例,1949 年的人口密度仅为 29 人/平方公里,而到了 1992 年达到 101 人/ 平方公里,2003 年达到了 112 人/ 平方公里,超过干旱地区人口密度 7 人/ 平方公里的极限值的 16 倍。
而且,该地区的人口增速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图中右上角显示的是六盘山区经济系统的不良循环该地区由于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经济实力弱,无论是民间还是当地政府的开发投入都生态环境恶化— —3明显不足,国家和自治区的投入也有限,这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当地长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能提供的商品数量有限,且主要为原料产品;农民由于年均纯收入较低,购买力很弱,导致本地市场狭小;该地区又远离其他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地区,商品运输成本高,市场封闭性强,进而导致该贫困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仍然以农业经济为主有限的市场容量和低下的居民购买力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对投资的吸引力同时地方财政收入远远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支出拮据的财政状况严重影响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更无力投资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这样最终加剧了区域贫困状况二、宁夏反贫困的典型经验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大规模反贫困最早可追溯到 1983年国家实施的“三西”扶贫政策经过 28 年 坚定不移大规模的反贫困,该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反贫困的进程中也摸索创新了许多经验1.移民扶贫打破形成贫困的恶性循环就是抓住了反贫困的核心,人口承载力是高六盘山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吊庄移民” 是宁夏开创性的反贫困方式上个世纪 80 年代,按照“ 山川共济” 的原则,在生存条件恶劣且人口承载量已远远高于国际人口承载临界指标的宁夏六盘山地区实行向宁夏北部川区及山区的扬黄灌区“拉吊庄 ”(即将整个庄子整体搬迁异地的方式)的移民工程,宁夏成为最早开展吊庄移民的省区这实际上是生态移民的形象说法20 年来,宁夏已在引黄、扬黄灌区开发土地 83 万亩,建设移民基地 25 处,搬迁安置西海固山区贫困移民 32 万多人,加上新灌区就地旱改水人口 8.4 万,移民基地人口已近 43 万从 1983 年, “拉吊庄” 开始,宁夏采取自愿搬迁和整村搬迁两种方式,创立了多种移民开发的形式,有以隆湖、芦草洼为代表的城郊型移民吊庄;— —4以大战场、马家梁为代表的农业移民吊庄;以华西村、闽宁村为代表的东西合作移民吊庄这些吊庄从建设伊始就按基础建设、村镇规划、土地开发、产业经营同步推进,创造了移民吊庄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既减轻了农业人口生态压力,又促进了新区的开发建设生态移民,既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农民致富的空间,又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扶贫和开发的“双赢 ”。
2009 年,宁夏又进行了劳务移民试点,创新了扶贫开发的新模式首次启动的灵武羊绒园区、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盐池县惠安堡镇 3 个劳务移民扶贫基地初步可解决 2700 余户务工移民家庭的住宿问题和5000 余人的就业问题2.教育扶贫六盘山地区的贫困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低水平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2 年,针对六盘山地区教育现状,宁夏创造性提出了跳出贫困地区办贫困地区教育的举措,充分利用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区位和人才优势,在银川市创办宁夏六盘山高中和育才中学,全部面向六盘山地区招收初中毕业生,全部免收学费、住宿费,并为每位学生每年提供 1000 元的生活补助,两校规模分别为 6000 人和 10000 人六盘山中学自 2003 年 9 月开始招生,目前已有 3 届毕业生,成绩显著,高考本科升学率名列自治区前茅,在全区特别是六盘山地区人民群众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育才中学自 2007 年开始招生,规划学生规模 1 万人这 种 “民族高中、扶 贫高中、优质高中 ”的创新型普通高中发展模式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科技扶贫科技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是打破环境与贫困恶性循环的基础。
宁夏科技扶贫试点工作开展较早,有鲜明的特点和经验较为典型的是以“上黄 ”模式为主的科技扶贫八大基— —5点和新世纪的科技特派员扶贫模式以“上黄”模式为主的八大基点奠定宁南山区科技扶贫基础20 世纪80 年代前后,自治区科委先后组织西北水保所、兰州沙漠所、西北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农科院、宁夏农学院、固原地区农科所的科技力量,陆续 在南部山区不同类型区建立了 8 个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科技扶贫为主的国家和自治区级的综合治理科学试验示范基点,进行定位综合研究形成了固原上黄基点、西吉黄家二岔试区、宁南干早试区、扬黄新灌区基点、盐池沙漠化整治试区、盐池四墩子基点、彭阳果树基点、隆德陈靳基点等八大基点,八大基点奠定了宁夏科技扶贫的基础目前推广较为有成效的是原州区的“上黄” 模式、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西吉黄家二岔试区和盐池荒漠化整治试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新世纪宁夏科技扶贫的创举宁夏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借鉴福建南平经验,按照“ 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注重金融推动、实施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导向、实行三线推进”的工作思路开展的,被称为“ 宁夏模式” 。
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了高 规格的协调领导小组, 设立了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政府专项资金(每年 400 万元) 2002 年 9 月,在固原市开展了信息化专项结合科技创业信息化专项行动和西海固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工作,以消除“数字鸿沟” 为目标,加快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科技特派员与信息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的开发等手段实现贫困地区信息化的飞跃,带动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发展重点建设原州区的头营、杨郎两个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西吉县的马铃薯产、加、销、研究信息化,泾源县的种桑养蚕、旅游业信息化,海原县的种草养畜信息化,隆德县的中药材产、销信息化,彭阳县的林果、菌草信息化等信息化专项的建设,增强贫困地区广大群众运用科技成果的— —6能力、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加速现代科学技术向贫困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全面渗透如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六盘山东麓该县土地总面积2528.6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210 万亩,总人口 25.3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3.3 万人,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属国定贫困县之一境内区域性气候差异明显,旱灾频繁,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欲望强烈。
2003 年,该县被宁夏自治区确定为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试点县截至 2008 年底,彭阳县 97 名科技特派员参与实施了涉及食用菌、辣椒、农村信息化、土鸡繁育、温棚蔬菜、中药材、紫花苜蓿加工等领域,创办科技服务型中小企业 3 个,专业技术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 6 个,建立创业示范户 3650 户,示范面积 25880 亩,饲养牛111297 头,户均增收 860-6000 元,人均增收 750 元,辐射带动农户 31270户,辐 射面积 71373 亩尤其是食用菌产业开发,在张迪、祁登荣等科技特派员的示范带动下,已建成古城镇高庄村、店洼村和新集乡姚河村双孢菇生产示范园区 3 个,城阳乡长城塬杏鲍菇生产示范园 1 个,建立了“六盘山食用菌研究中心” 通过科技特派员创业 行动,实现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反贫困的效果显著4.旅游扶贫六盘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2000 年 8 月,宁夏创造性地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创建,开创了贫困地区反贫困的新途径,将经济效率、社会公正和环境完整和谐统一起来,是宁南山区反贫困的新尝试据固原市旅游部门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两年间,景区周围有数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旅游总收入过亿元,不少人依靠向游客出售当地土特产、民族工艺品、特色小食品,以及开餐馆、跑出租车赚了钱。
该试验区是可— —7持续发展理念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贯彻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在满足现 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 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WTTC 等, 1995)其核心是: 经济效率、社会公平与环境完整的统一经济效率指既要维护现在的经济生产力又要未来下代的经济机会社会公正指保护人类与文化遗产环境完整指保护基本的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Keyser, 2002)宁夏六盘山地区反贫困任务艰巨,按照重新核定的 1350 元的贫困标准,目前尚有 111.4 万人在贫困线以下仍需在综合各种反贫困途径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模式新的路径,以人为本,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参考文献:[1]《西海固反贫困农业 建设研究》课题组.走出贫困——西海固反贫困农业建设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2]张 新伟. 市场化与反 贫困路径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李宁 .宁夏吊庄移民[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4]宁夏扶 贫 开发信息网、中国扶 贫信息网等相关资料[Z];[5]王 录仓, 谢永成.生 态脆弱型贫困区社会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与作用机制[J]. 西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年.第 40 卷.[6]张 耀武. 宁夏扶贫开 发报告(2009)[J]. 载宁夏经济蓝皮书(2010 年).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1[7]马 清贵主 编.科技特派 员创业行动在宁夏[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9.5[8]李 伟、 陈 志新等关于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效益与公平实证研究”课题研究报 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