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转变原因新探.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转变原因新探 白居易前后期诗风转变理由新探 2022-05-25 16:39:36| 分类: 文学研究 | 标签:白居易 前后期 诗歌风格 转变理由 |举报|字号 订阅 马永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十年贬谪江州后诗风明显变更, 后期创作 与其前期诗论观有所冲突有人认为理由在他晚年缺乏进取心, 信佛奉道, 消沉遁世又有人说, 他早期诗歌太近于功利, 他的优秀诗章大多产生于贬谪江州之后本文试图就白居易前后期诗风的转变问题, 略作探讨 前期: 政治文人的角色意识 元和三年(808 年) , 37 岁的白居易, 在登上仕途8 年后, 终究有机 会进入政坛, 成为重要角色在前一年被授予翰林学士之后, 此时又被封左拾遗, 仍充翰林学士尽管这只是并无实权的谏官之职, 但能接近皇帝, 有直接进言的机遇和权利这对于满腹经纶的白居易来说, 正是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他进入这一角色时感恩涕零的心迹, 在《初授拾遗献书》等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臣所以授官已来, 仅将十日, 食不知味, 寝不遑安, 唯思粉身, 以答殊宠, 但未获粉身之所耳。
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心理可以说左右了他这时的思想和创作 所以, 白居易用谏官和政治文人的敏锐眼光查看生活、熟悉生活, 并把文学变成了批评报道和奏章, 是他的这一政治角色抉择的 他以拾遗之职,“屡陈时政”, 提出赦免囚犯、减租税、放宫人、断绝进奉、遏止掠卖良人等建议作于此时的《秦中吟》、《新乐府》等对此皆有反映另外, 还有对宦官专权的揭露(《轻肥》) , 有对官商勾结的批判(《盐商妇》) , 有对贪官污吏巧立名目的控诉(《重赋》、《卖炭翁》)凡有悖于民情, 不利于治国的事, 无不被纳于他的诗中, 赋予讽谕, 梦想“上达天听”正如《新乐府序》中说的那样, 这些诗皆“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且从“其事核而实”、“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的这些特征来看, 白居易的《新乐府》等作品颇契合今日新闻的标准他的诗可以说实时、真实、切实地记录了当时当世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情以及展现的社会问题, 并且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社会现象赋予批判和讽谕但是, 白居易的批判是留有余地的, 他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来查看生活和作诗的, 所以, 他不成能超越他的角色地位。
要说明白居易受角色局限, 查看、熟悉生活的启程点和真正艺术家的不同, 不妨将他和杜甫作一对比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与杜甫的《兵车行》是同一题材的新乐府, 反映的都是天宝年间人民苦兵役的社会现实白诗是通过一位自断其臂而逃避兵役的新丰老翁的遇到来实现“讽谕”的:“夜深不敢使人知, 偷将大石槌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 从兹始免征云南”, 形同实录; 杜诗那么是字字滴血的惨痛控诉:“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白居易将此归罪于“天宝宰相杨国忠, 欲求恩幸立边功”; 杜甫那么将批判的锋芒, 指向上层最高统治者:“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白诗舒缓有度, 杜诗喷泄而出; 白居易着眼点是杨国忠边功未立激起“民怨”, 杜甫愤怒得是“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二人境界鲜明不同 郭晋稀教授曾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新制布裘》对比, 指出:“前者是从寒士想到寒士”,“后者是从稳暖想及寒人??表现出来的是达官贵人的推恩”①根本点不同在于“杜诗是不管身家性命, 披肝沥胆, 冒死作诗人, 白诗是竭力拾遗补阙, 尽职尽责, 冒死作清官”。
② 显而易见, 诗在白居易笔下变成了参政的工具和干预生活的手段, 他的诗论观也不成制止地打上了为政治服务的痕迹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看法, 要求诗歌“救济人病, 裨补时阙”; 他还提出诗之六义——美刺比兴这种政治第一的标准, 指出“为诗意如何? 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 未尝著空文”这里的“风雅比兴”是六义的精华, 而“美刺”又是“风雅”中最主要的东西由此启程, 白居易特别看重他称为“讽谕诗”的这170 多首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作品, 在编定文集时将其编为第一片面这些诗大多作于拾遗任上, 正是他在《与元九书》中倡导的“为君”、“为臣”、“为时”、“为事”的创作原那么的产物从外观来看, 这些看法貌似并没有错, 但问题的症结也恰恰在此 我们知道, 文学艺术具有审美、熟悉、教化三大功能熟悉、教化的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潜移默化来实现的白居易那么把诗歌纳入了政治实用范畴, 浮夸其教化功能并推向极致, 从而忽略了诗歌的审美性, 背离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 为什么作为一个宏伟的诗人, 白居易会展现这样的失误呢?其原 因有两方面, 首先, 唐宪宗时期,“安史之乱”的混乱以及余震终止, 时局展现了短暂的安定, 似有广开言路、振兴国威的“中兴”之势。
白居易被授左拾遗之职, 急忙地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所以, 他为了用世的需要, 全力强化诗歌教化的功能, 使之为其政治事务服务,《新乐府序》云:“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 诗三百之意也”他的每一首新乐府诗都有小序, 注明诗的意旨, 针对性很强如《杜陵叟》题云:“伤农夫之困也”,《卖炭翁》题云“苦宫市也”都说明了他想让其“上达天听”的急忙心情其次, 杜甫之后的大历年间, 正是白居易的少年时期, 安史之乱削减了唐王朝的权威, 社会冲突纷争四起以钱起、刘长卿、李嘉?为主的大历才子, 掀起一股崇尚抒写个人内心和微观世界的诗风, 盛于一时, 他们大都写些“体尽流畅, 语半清空”的诗作, 而忽略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到:“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不量才力, 欲扶起之, ”就是想改革, 校正上述诗风但是, 他枉矫过正, 将诗歌为时、为事的政治第一标准推向极端因此, 表达在他的作品中, 诗歌因一味地追求实录时事直白上口, 在确定程度上削减了诗的韵味, 以至“他的政治感超越了他的艺术力, 他的情的浓度也不如思想的深度”③但是, 对于他诗歌创作上的政治功利取向, 一概谴责也是不妥当的, 其诗作的思想意义还是应当称赞的。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 他的角色意识抉择了他的创作意识, 他的诗论观及此期的创作也成为他政治人格的概括表达这具有特定时代条件下的必然性 后期: 沦落天边的文人情怀 闻一多先生将汉建安五年至唐天宝十四载计550 年间的文学划为 门阀贵族文学; 将天宝十四载后至“五·四”运动计1100 多年的文学划为士人文学④白居易出世的大历七年(772 年) 距天宝十四年仅17 年时间可以说, 他正生活在上述两种文化形态的嬗变期因此, 他的人生体验、思想、创作不成制止地要受这种文化嬗变的影响 元和五年, 白居易拾遗期满《新唐书》本传载:“帝以资浅, 且素家贫, 听其择官居易请如姜公铺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 以便养诏可, 明年, 以母丧解还, 拜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 年) , 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白居易上书急请捕刺客, 以雪国耻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因白居易僭越上书言官事, 对其举行诽谤, 白居易遂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沉重打击使他对政治心灰意冷作诗态度, 亦有所转变,?讽谕?之作渐少⑤《谪居》一诗正反映了当时的心情,“面瘦头斑四十四, 远谪江州为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 未老衰羸为何事? 火烧寒涧松为炉, 霜降春林花委地。
遭时荣悴一时间, 岂是昭昭上天意?”官场的险恶,仕途的失意, 终究使他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离开了政治漩涡中的白居易在消沉中感伤、彷徨, 开头深刻体察世态炎凉, 领悟人生变故, 进而用艺术家的心态感受生活这之后一段时间, 他作了大量的“感兴诗”,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泪眼问花花不语”的触景生情与地位、身份的陡变, 带来了失落和痛楚, 最初特别猛烈的表达在对贬谪一事的 愤愤然中随之, 由于贬谪下僚, 他更有机遇接触到民间的疾苦和大自然的山山水水, 痛楚、感伤的怀绪逐步被超脱和达观所替代正是这一痛楚的心灵巨变和人格转换, 才造就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番成就到江州其次年所作的名篇《琵琶行》, 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 缘由盖在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