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司马谏议书》-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统编版)(原卷版).docx
16页《答司马谏议书》-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知识梳理+过关训练(统编版)专题14 答司马谏议书某( )启( ):昨日蒙教( ),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不合,所操( )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 )察( ),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 )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 )见( )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 )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 )邪说,难( )壬人(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 )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 )自媚于众( )为善( ),上乃(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 )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则众何为( )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 )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 )怨者故改其度( ),度( )义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 )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不任( )区区( )向往( )之至答案】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使用)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终必不蒙见(我,此处指我的意见)察(谅解),故略上报(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不复一一自辨(同“辩”, 辩解)重念(再三想想)蒙君实视遇(看待)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义和实际),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原因)见(我)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皇帝),议(讨论、审定)法度而修(修订)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侵犯官权);举(推行)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生出祸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搜刮钱财);辟(驳斥)邪说,难(责难)壬人(奸佞小人),不为拒谏(拒绝建议)。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知(知道、预料)其如此也人习(习惯)于苟且(苟且偷安、得过且过)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关心)国事同俗(附和世俗的见解)自媚于众(向一般人献媚讨好)为善(当做好事),上乃(才)欲变此,而某不量敌(反对者)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抵制)之,则众何为(为何,宾语前置)而不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盘庚之迁,胥(都)怨者民也,非特(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因为)怨者故改其度(法度),度(考虑)义而后动,是(认为做得对)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做)事,守前所为(做)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无由会晤(见面),不任(禁得起)区区(我,自谦)向往(仰慕)之至翻译画线句:1、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2、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一、通假字 1. 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辩”, 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 卤通“鲁”,粗鲁3.故今具道所以 具通“俱”,详细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 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2.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汹汹: 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事:做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2)受命于人主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五、重点字词 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以:① 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② 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③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⑤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⑤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⑥ 邯郸为郡(动词,变成)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董之以严刑(督查) ②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体)B.③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光大) 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坚固)C.⑤何必劳神苦思(使……劳累) ⑥役聪明之耳目(聪慧)D.⑦故今具道所以(详细地) ⑧辟邪说,难壬人(排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 )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4.(2023春·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一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校考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不念居安思危⑤以膏泽斯民 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 ⑧弘兹九德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⑤⑦⑧ D.④⑤⑧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流之远者 信者效其忠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则智者尽其谋D.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则思知足以自戒D.不任区区向往之至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体恤B.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承担C.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术:方法、主张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黜:排斥 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养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C.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以乱易整,不武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是(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C.于是入朝见威王 D.项伯即入见沛公1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忠:忠诚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君主二、情景默写12.《答司马谏议书》: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 ”;而“ ”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从兴利除弊的角度,阐述了新法的目的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道,盘庚迁都之时,虽然“ ”,且“ ”,但他并不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作者说自己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