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三年级上册教案.pdf
8页《劳动》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开学准备 1 、包书、裁纸、装订本子 第一课时包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对图形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2.学生根据想象、创造,将书包成各种简单的外形 3.引导学生欣赏别人的作品,提高学生进行造型艺术设计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观察—演示) 1、教师讲解“为什么要包书,包书的意义” 2、讲解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发展阶段(探究—交流) 1.欣赏作品 2.小组讨论交流 纸作品是怎样做成的?用了什么材料? 3.教师用图解法讲解说明 三、创作阶段(自主—合作) 小组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包书的造型最多、最新颖,合作或独立完成 1.学生开始创作 2.摆放作品 四、作品展示(指优一评差) 1.作品一一放到展台上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给优秀作品以奖励头饰,并指生说出作品的制作过程 3.总结小组作品的优点,并奖励“聪明花”“智慧星”头饰 五、总结 六、收拾与整理 1 第二课时裁纸、装订本子 教学目标: 学会使用裁纸工具(直尺、美工刀和剪刀等),并学会裁纸和装订本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二、交流体会 1、如何载纸 2、如何装订 三、学做 1、学习要领 参考教材 P3 中的四点 2、教师讲解 3、强调学生掌握 四、实践创新 五、调查与研究 1 小组讨论 2 小组交流 3 全班订正 六、总结 2、削铅笔 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用品是学习必须用的 2. 知道要爱惜学习用品,懂得应该怎样爱惜学习用品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爱惜学习用品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爱惜学习用品 教育过程: 一、谜语导入(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学习用品) 猜谜语,看谁猜得快 1.师:身子细又长,黑心长衣裳,走路爱拐弯,脚印老变样 生猜铅笔) 师出示铅笔卡片,贴在黑板上 2.师:身子方方耳朵长,上学背在我身上,别看它的个子小,多种知识肚里装 生猜书包) 师出示书包卡片,贴在黑板上 3.师:我的朋友好心肠,有方有圆又有长,发现作业有错误,牺牲自己来帮忙 生猜 出示橡皮卡片,贴在黑板上 4.提问:这些东西我们在什么时候用呢? 5.小结:我们在学习时要用到这些东西,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学习用品。
板书:学习用品 二、想一想 1.我们在学习时,还经常用到哪些学习用品? 生说师贴卡片 2.你知道它们的用途吗? 生说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用品呢? 生说,师板书:爱惜 三、学一学 1.出示课件 (1)小组交流:语文书是怎么夸小兰的?练习本是怎么夸小兰的?小兰为什么要给语文书穿上新外衣?本被撕破后会怎么样? (2)小结:怎样爱护书和练习本 2.出示课件 (1)同桌互相说说:在爱护笔方面,你想向小兰学什么?你还有什么好办法? (2)小结:怎样爱护笔 4.出示课件, (1)请同学说说学习用品一起夸小兰的话 (2)想一想:学习用品为什么都愿意帮小兰学习好?猜猜它们会怎样帮小兰? (3)小结:我们爱惜学习用品,要做到不损坏、不浪费 3、整理书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分类的过程,体验整理分类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确定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 谈话:你们自己整理的房间吗?你是怎样整理的? 生小组内互相交流,发言人汇报情况。
活动一:找数学书比赛 1、出示两个书包,请两个学生比赛找指定的书 猜一猜:谁可能找得快一些? 2、思考:找得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3、让学生体会整理书包的必要性 活动二:整理书包 1、提出整理书包的要求,先想后做 2、提问:你是怎样整理的? 3、让学生从书包里拿出指定的书 4、想一想:拿书为什么会快啦? 5、指导学生看书,看文中小朋友采用的方法 活动三:给帽子分类 1、说明个帽子分类的要求 2、小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结果,实际生活是根据需要来分类 活动四:给车子分类 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学生先想方法,再齐用图片学具分类,然后交流分类方法 活动五: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分类? 齐思考,个别回答 课后作业: 课外到图书馆、书店、商店看一看, 人们对物品是怎样进行分类的观察了解后,与同伴说一说 第二单元我会自己做 1、洗发和洗澡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懂得洗发和洗澡的意义并掌握洗头和洗澡的方法,学会洗发和洗澡 二、使学生重视仪容美观、整洁,并逐步养成经常洗头和洗澡,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洗发和洗澡的意义 可通过提问或谈话的方法提出这个问题: 1、头发蓬乱和头发整洁,给人的印象怎么样? 2、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头部发痒? 讲述头发的作用,说明我们必须勤洗头和洗澡,保持清洁,使仪容整洁 二、指导洗头和洗澡的方法 这是本课的重点找一位同学现场示范洗头和洗澡,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听懂、看清每一个细节步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