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DI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4300字.docx
4页FDI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4300字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得益于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化、规模化,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善我国畸形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在尽力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外资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具体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带动效应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优化 短短30年时间,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而投资额的变化也是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原因外资流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技术溢出效应等一揽子资源流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最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FDI作为重要的国外资本流入,直接参与国内资本形成,通过投资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这是FDI最直接、明显并且易于被人们所感受到的作用。
特别是90年代以来,FDI已成为我国日益重要的资本来源本文将分别介绍FDI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情况,以便对中国的整个经济背景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FDI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史可以大致看出, 1983-1991年我国的经济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而开始显示活力并快速发展;对FDI的吸引作用自1992年起凸显, 1992-1997年FDI开始快速增长,得益于我国GDP在这段时间内加速增长;1997-1999年FDI增长的势头减缓甚至开始回落,相应地GDP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开始趋缓,这段时期处于对过去FDI进行消化和调整的阶段;2000-2009年FDI再次迅速增长,并突破900亿美元,同时GDP也相应地迎来了又一次加速增长的阶段,于2008年突破30万亿美元,并保持稳步增长快速增长的GDP是吸引FDI增长的原动力,而FDI的增长对于GDP的带动作用也是同等的,FDI增长10%可以拉动GDP增长4.76%,GDP增长10%将吸引FDI4.76%的增长 1.1 FDI在中国的阶段性发展 总体来讲,无论国际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全球FDI总流量发生怎样的波动,FDI在我国的流入量一直稳步增长。
根据FDI流入量(如图1)在我国的变化趋势可以大体上将FDI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83-1991年的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我国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市场经济规模也逐渐形成,并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多优惠措施,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从而促使了FDI在我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局面在这个阶段,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32.88亿美元和41574个,平均每年分别为25.88亿美元和4616个 (2)1992-1999的快速波动增长阶段1992年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促使对外开放的区域进一步扩大,从而使我国在吸收FDI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8年实际利用外资共2825.75亿美元,年平均利用外资为353.22亿美元但由于在此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我国利用外资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停滞,实际利用外资额减少了403.98亿美元,同比下降11.1%. (3)2000 -2008的高速稳定增长阶段2000年外商对华投资达到407.15亿美元,虽略比1999年增长近1%,但这却标志着我国吸收FDI已经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止跌回稳。
2001年以来,由于加入WTO的带动效应,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较快,对华投资合同项目和实际利用金额均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全年合同项目数为27514个,比去年负增长27.3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952.53亿美元,增长了21.59%,外商投资量创历史新高随着我国在外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区域政策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的展开,FDI政策得到不断的完善如图1所示) 1.2 FDI的产业构成 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上呈现以下特征:首先是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外国直接投资实际投资比重高于协议投资,而第一第三产业则相反,协议高于实际投资,呈现向工业部门倾斜的特征此外,在工业内部投资取向也有明显差异性 从图2外国直接投资在三大产业中的构成比例中显示,第一产业的投资额极低,且投资额波动不大;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额都要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有稳步上升的趋势,与第二产业所占投资比例逐步缩小通过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帮助国内企业快速实现技术的改造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加速中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全球主要IT制造企业纷纷在华设厂,有的还将研发中心移师我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我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服务领域,外商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五年来翻了一番,不仅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还引进了国外的管理模式,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是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最快的一个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明显趋于协调化,极大的改善了我国原有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产业结构倾斜现象,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益在产业结构改善的同时,国民经济各个主要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有着明显的进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加快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改进和组织再造,极大地实现了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 从图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一直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各个产业内部结构看,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关系得到逐步的调整,推出了高效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渔业保持着快而稳的增长势态,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得到合理优化,逐步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第二产业已实现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技术制造业总规模在全球位居第二,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规模和增量分居行业前两位,成为拉动电子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足以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们应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制造业方面创造高效、环保、高度化的发展方式,努力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尤为迅速,其中服务业产出在平缓中有所上升,稳定在较高水平,在GDP中的比重则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4.2%增加到了40% ▲▲三、优化FDI产业构成的政策导向 引进外资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逐步实现产业的成长、壮大、不断升级以及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一国政府制定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对于其产业结构的变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般而言,只要在顺应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并执行符合本国国情的产业结构政策,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所受到的一些制约因素,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因此,我国在制定引进外资政策方面,应根据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借助外资带来的“一揽子”资源,使本国产业潜在的比较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地区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上的禀赋差异,吸引不同类型的国际直接投资,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效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发展因此,在客观分析中国各产业发展状况并合理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中国政府有必要针对相关问题制定科学的外资产业引导政策,有目的有重点地采用鼓励政策与措施来引导外商投资朝着中国产业政策导向的方向发展,优化外资的产业投向 外资投向的结构性政策要兼顾国内产业区域政策的目标,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协调一致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外资投向的选择依据和原则主要有三点:一是外资投向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二是外资投向应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应有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三是外资投向应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递进调整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根据外资投向的选择依据和原则,需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一是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适度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例;二是引导外商增加对重加工业的投资,相对减少对消费品行业的投资; 三是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对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四是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向一些薄弱的新兴产业部门;五是引导外商投资更多的投向高科技产业并逐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力度。
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顺利实现对外资投资结构的正确引导,加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姜睿.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效应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7 [2]刑建国.贸易与投资战略整合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结构转换.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商务部外资司:中国外商投资报告.[EB/OL], 2008;1:31 [6]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26 [7]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1985-2006 注释: [1]《统计局报告三》 中国政府网 2007-9-20 网址: (责任编辑:祝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