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工艺品大全.doc
15页民间工艺品大全瓷器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青花瓷器有盘、瓶、香炉、执壶、罐、碗、杯等,胎体厚重,装饰图案繁复,纹饰层次多如折沿大盘,盘沿多绘海水,斜方格,卷曲的枝头,缠枝花纹;盘内绘缠枝或折枝花卉;盘子中心绘莲池,鸳鸯、鱼藻、凤凰、花卉、海水、云龙等纹饰在一部分瓷器上,画法自由,内容丰富,成为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画面和艺术品青花瓷一经出现,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发展,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瓷器"与"中国"在英语中同为一词,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珐琅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
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琉璃琉璃,“以石为质,以硝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和然后生”正是这样浴火而生,其神秘也来自火的洗礼工艺之精细非一般材料所能及琉璃艺术的离奇,透明,清澈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琉璃在明代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佛教传到中国后,奉琉璃至宝,“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的“东方净土”,即以净琉璃为地,光照“天地人”三界之暗说的就是药师佛所在琉璃世界的经书中这样写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古法琉璃因此成为佛家七宝之冠玻璃器清代玻璃器在光绪年间每年向外地输出玻璃品七千余担,产品有青口、佩玉、屏风、棋子、念珠、鱼瓶、簪珥、葫芦、砚滴、佛眼等几十种有些玻璃珠饰曾出口到东南亚各国,有些珠子还被转销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欢迎装饰技法多采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珐琅彩,代表性的作品有缠丝玻璃瓶等由于清宫玻璃器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工艺精美,所以深受各国人民的赞赏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清代宫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时期的作品清代宫廷对玻璃器的偏爱,也促进了西方玻璃器的进口,意大利、比利时、捷克等国都曾送给清宫大批玻璃制品,现多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绢人绢人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这种以绢来塑形的工艺品,人物全身由上到下的服饰、衣料及头戴的绢花、手中的宫灯、绢扇等全部为上等的丝绸、绢纱和蚕丝因而绢人制作原材料十分考究由于绢人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侍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因此具有极其浓郁的传统风格和民族风格每个作品涉及到了绢塑工艺种类的所有技巧,集中体现了绢塑艺术的难度和最高水准,是绢塑工艺的杰出代表绢人作为中国一件古老的艺术品,倾注了无数的民间艺人的才思妙想。
小小的绢人如同一个小小的世界,浓缩了中国文化的韵味和深邃中国结艺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等组配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墙壁、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它的工艺分剪、刻、撕等,造型也是源于生活的花、鸟、鱼、虫、人物等传统的剪纸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寓意丰富,是一种喜庆、欢乐的表现形式。
民间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图案多取材于人物、动物、场景、喜庆节令、五谷丰登、民间戏曲、故事等,既美观又富情趣,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朵绚烂的奇葩.铜器在我国古代多指青铜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中国古代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玉器玉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涵义玉,包含着古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它的原意是说,玉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宝引伸的意义是说,儿童须经过培养教育而成为人才黄金这种贵金属有着神奇的魔力,它稀少、珍贵,价值稳定,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且地位长盛不衰拥有黄金就等于拥有财富,这是黄金独特的特性决定的,黄金的华贵使得大家将它用作珠宝装饰银器银器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
民间家庭中常藏有银制品珍珠珍珠代表着圆满吉祥,用珍珠作为头饰能体现优雅的民族风情,让人显得十分高贵大方珠宝玉石制做之盆景图中有的盆景顶端红果以珊瑚珠制,水仙则以白玉做花,青玉做叶红宝石和珍珠为花边,中央立孔雀石山金累丝嵌珍珠的松树和金累丝嵌红宝石的寿石和灵芝桃实以芙蓉石、碧玺、蜜蜡等红、粉色宝石制作月季花以铜为枝叶,枝干镀金,叶点蓝,用彩料、珊瑚做花瓣,芙蓉石做花蕾全景意态生动,颇肖真花这些盆景是宫中皇后寿诞时用于陈设的珍品或皇帝寿诞之日百官祝寿所进献之物I'、IBrf0花丝镶嵌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它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珠、玉、宝石或与景泰蓝工艺搭配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其工艺复杂而且烦琐,大的工艺就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一件优秀的作品不是一个人能制作出来的,需要每道工序上工人的水平都很高骨雕骨雕的历史悠久,古人把骨磨利做成针、刀并把文字和图案刻在骨上骨雕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通过不同的刀法雕出栩栩的立体人物、花鸟等选用优质纯天然角料,其质地细腻,色泽自然、雕琢精细、神奇形美,给人以独特古朴、自然美。
精湛的雕刻艺术,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风格和地域特色象牙雕刻象牙雕刻是以象牙及其他动物的牙为材料雕刻的工艺品,其技法与竹雕、木雕大体相同,与竹雕、木雕并称雕刻工艺中的三大门类器物造形以笔筒、臂搁、笔架、屏风等为多牙雕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由于南亚、非洲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原料也随之引入中国,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我国各具特色的牙雕传工艺得以发展清代时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种类繁多,小到扇骨、香薰、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象牙雕刻艺术品,坚实细密,柔润光滑,倍受鉴赏家的珍爱蛋雕蛋雕是一门集美术,书法,雕刻等多项技法与一体的艺术.由于受蛋壳本身形体和材质脆薄的限制,蛋雕的设计与创作与别的雕刻绝然不同.要求作者要有扎实的美术和雕刻功底,自始至终要保持心静,手稳,下刀准.特别是在作品的关键处,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几天来的[心作]也随之化为乌有.做蛋雕就如同走钢丝一样,每一步都如覆薄冰,心惊胆战,所以好的蛋雕作品只有零蛋和一百分的区别.蛋雕作为[工艺雕刻]领域中的另类艺术,在设计构思和创作技法上与其他门类的雕刻绝然不同,每件作品都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
贝雕贝雕就是选用这些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犀角雕刻犀角出自南蕃西蕃,云南亦有纹如鱼子,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犀角雕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材质中来,这样,形状众多、花纹各异的犀角杯就脱颖而出,闻名于世明代的犀角雕刻制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雕刻艺人们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雕镂成花纹各异的杯、爵等酒器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建筑装饰木雕,出现不少以民间传说、戏曲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玩赏性木雕则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势,因材得意,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门窗、挂件、花板、屏风、明清家具、壁挂、佛像、镜框等各类雕刻木艺品精工细作,别具特色又不失古典韵味漆器漆器光亮洁净、易洗,体轻、隔热、耐腐、嵌饰彩绘五光十色,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
汉代是漆器的鼎盛时期漆器的品种又增加了盒、盘、匣案、耳环、碟碗、筐、箱、尺、唾壶、面罩、棋盘、凳子、危、几等,同时,还开创了新的工艺技法,如多彩、针刻、铜扣、贴金片、玳瑁片、镶嵌、堆漆等多种装饰手法核雕核雕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采用广东的“乌杭”橄榄核,在其上刻出各种精细的人物图画,自明清以来,向为历代收藏爱好者钟情明末笔记作家魏学伊《核舟记》,记述了艺人王叔远创作的《苏东坡泛舟赤壁》,就是在“曾不盈寸”的橄榄核上刻出一只木船,小小船上刻有苏东坡、鲁直、佛印、船夫和童儿5个人物,神态各异,船上装饰、摆件均具,人物衣褶飘然有致,四扇米粒大小的船窗还能开启自如,让人叹为观止竹雕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藤编藤编是一种传统实用工艺品利用山藤编织的各种器皿和家具主要产地广东,多见于江门、中山、佛山等地,历史悠久.藤编这一地方特产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一种奇特的生产乃至战争器材《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