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119页PPT课件.ppt

119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74982817
  • 上传时间:2024-08-1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0MB
  • / 1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节:中国古代语文教材简介一、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产生的很早,但是没有单独的“语文”学科,语文教育和经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融合在一起因此没有单独的语文教材但从不同的角度看,还是有一定的系统的 二、中国古代教材种类: 1、蒙学读物: 以识字为主要目的: 先秦《史籀篇》、《仓颉篇》 两汉《凡将篇》、《急就篇》 后期的有《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 清代的《文字蒙求》 蒙学辅助读物:清代 程允升《幼学琼林》 车万育 《声律启蒙》 无名氏 《增广贤文》 2、文选读本: 《昭明文选》,第一部文选型教材综集辞 彩,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选文标准:文质兼美 宋代 真德秀《文章正宗》 吕祖谦 《古文关键》 清代 吴楚材、吴调候《古文观止》 姚鼐 《古文辞类纂》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抄》 3、儒家经典 四书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 4、诗选教材 南宋 刘克庄《千家诗》 清代 孙洙《唐诗三百首》 三、古代语文教材的评价 识字教材能够集中识字、联系生活、好读好记,正确处理文、道之间的关系。

      文选教材集圈点评注为一体,形成教材的一大特色对学生文章的赏析与写作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强调记忆、教材一成不变一本书的民族” 第二节 清末与民国初年的语文教材建设v一、近代学制的产生与语文学科的独立 同治元年(1862年8月),总理衙门奏设同文馆于北京,挑选八旗青年学习外文,聘请洋人为讲习,采用新教材、教法,这被视为我国采用新式教育的开始同治二年一月,李鸿章比照同文馆奏设广方言馆于上海,招收汉人入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盛怀宣奏设于上海的南洋公学外院和中院(后分别改为附属小学和中学)是具有近代学校性质的公立小学和中学之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正式将儿童就学机构统称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国子监,设立学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学部为教育部(1928年国都南迁后,最初几个月称“大学院”)1912年教育部颁布新学制—壬子学制儿童就学机构由学堂改称学校 1896年8月,孙家鼐受命筹办京师大学堂,尝试对大学所授课程进行分科当时大学分为七科:政治、文学、农业、格致、工艺、商务、医术文学科之目七:一曰经学,二曰史学,三曰理学,四曰诸子学,五曰掌故学,六曰词章学,七曰外国语言文字学。

      由此可见,这里的文学并不是所谓的西方literature v1904年癸卯学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颁定并实施的全国统一学制同年清政府颁布了由荣庆、张百熙、张之洞编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语文近代化的标志,意味着语文学科开始建立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而众所周知,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影响教材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部这样的文件 v二、《奏定学堂章程》的教育思想: 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1、初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 读经讲经、中国文字 2、高等小学堂语文教育课程: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3、中学堂语文教育课程: 读经讲经、中国文学 v三、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中的教育宗旨认为:尚公、尚武、尚实 初等小学堂 四、教材编排体例: 19世纪后半叶,新式教科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诞生最早的教科书是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适应学生分年级、课程分科目的学堂教育之需而编写出版的光绪三年(1877年),基督教会教徒举行传教士大会,专门组织了“学堂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新式教科书的编译工作教科书一词也在此时在中国出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公布了《大学堂编书处章程》大学堂兼为中央行政机关,小、中学堂由其管辖,课本亦由其供应大学堂设编书处和译书处,编书处负责翻译外国教科书,编书处分科编写普通科目教科书但由于时间急遽,“统编”并未实现1905年清廷设学部,废除科举制全国教育管理从国子监收归学部,民间编写教科书非常活跃1906年设编译图书局,实行教材审定制度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读经与讲经及中读经与讲经及中国文字内容及课时分配:国文字内容及课时分配: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读经、讲经及中读经、讲经及中国文学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国文学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904年版)年版) (一)、《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前的语文教科书编写v1879年,杨少坪《英字指南》,最早的英文读本v1895年,钟天纬《语体文教本》,我国最早的语体文教科书v1897年,陈懋治等为南洋公学外院和中院编写的《蒙学课本》,1901年修订时改为朱树人编辑这是我国语文教科书的雏形v1898年,创办的无锡三等公学堂,俞复、丁宝书等编写的《蒙学读本》七编,更加系统、完整。

      v1900年,张鹏编写的《普通学歌诀》,开创了蒙学分科的先例七科:经学、诸子、理学、史学、掌故、舆地、格致v1901年,刘树屏《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识字教材v1902年,王照《官话拼音书》 例例:早期语文教科书的雏形早期语文教科书的雏形——《《蒙学课蒙学课本本》》(共三编(共三编 朱树人编)朱树人编)v《《蒙学课本蒙学课本》》的编辑大意的编辑大意 :v ““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是编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于斯为备是编故事六十课,属德育者三十,属智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育者十五,属体育者十五,……”……”以上,是清政府颁发统一的《奏定学堂章程》之前,由坊间书局及学堂自行编撰的教科书,是新教育的过渡教材 《《蒙学课本蒙学课本》》的特点:的特点:v1 1、一元化、一元化————它不仅仅包含着语文类的内容,它不仅仅包含着语文类的内容,还包含修身、卫生、体育等等内容。

      还包含修身、卫生、体育等等内容 v2 2、常识化、常识化————以常识为内容,以语文为形式以常识为内容,以语文为形式 v3 3、文字已较为通俗文字已较为通俗v 初编为七八岁童子而作,二三编以次递进,三书首尾相衔习二三编者必须从初编入手,很注重语言文字的一般教学规律 (二)癸卯学制颁布后的语文教材v190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添设编译所,筹编整套的语文教科书癸卯学制推行,商务印书馆自行编订出版了我国第一套正规化、系统的“最新教科书”v这一时期,坊间印行编撰的教科书有多套,除了商务印书馆,还有上海文明书局、中国图书公司也占不小地位 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印行的v1906年1月,丁福宝《初等小学读本》(四册,292页)v1907—1911年,俞复,丁宝书《初等小学国文读本》(8册)1911年出版俞复《初等小学国文教授书》v1910年《新体 初等小学国文读本》(8卷)和《新体 高等小学国文读本》(8卷) 国民教育社v1904年,杨千里《女子新读本》(上、下) 中国图书公司v1907—1908年,朱树人编《初等小学国文读本》(1—8册)配套读书《初等小学国文教授书》v1908—1910年,华国铨《高等小学国文读本》(1—4册)。

      v1908年,陆基《初级古文选本》 《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庄俞、蒋维乔、杨瑜统v本书书前“编辑初等高等小学堂国文教科书缘起”:v 我国仿西法设学堂,迄今几四十年(1862年总理衙门奏设同文馆算起) 而无明效大验者,弊在不知普及教育原理无小学以立之基,无国文以植其本、贸贸然速授以高尚学术、外国文字也虽亦适救时之用,而凌乱无章.事倍功半所以行之.故十年而不得大收其效也本馆延请海内外通人名士,研究教育问题,知国文科为最巫乃合群力、集众智、商榷体例、搜罗材料、累月经年,始得要领自初等小学堂至高等小学堂.计九年为书十八册,以供七八岁至十五六岁之用凡关于立身(如私德、公德及饮食、衣服、言语、动作、卫生、体操等)、居如孝亲(敬长、慈幼及洒扫、应对等)、处世(交友、待人接物及爱国等),以至事物浅近之理由(如天文、地理、地文、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化学及历史、政法、武备等)与治生之所不可缺者(如农业、工业、商业及书信、账薄、契约、钱币等)皆萃于此书,其有为之特色(如开化最早、人口最多及古圣贤之嘉言懿行等)则极力表彰之;吾国之弊俗(如拘忌、迷信及缠足、鸦片等)、则极力矫正之,以期社会之进步改良。

      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及未知按几童脑力体力之发达,循序渐进务使人人皆有普通之道德知识,然后进古圣贤之要道世界万国之学术艺能二庶几拾级而登,无或陨越书中行文以平实活泼为主,间取取游戏歌曲,启发儿童之兴趣而隐寓劝戒之意庶几教者不劳,学者不困潜移默化,蒙养之始基以此立,国民之资格以此成 v在第一册的“编辑大意”中,首先分析列述了刚人学的儿童的现状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难点等,然后检讨当时训蒙书在选用生字、’字句组合、撰述行文、课文内容等四个方面十八项缺点进而有针对地提出若干教授法第一册为第一年前半半年即第一学期(正月起六月止)之用一个学期二十个星期,第一册教科书分六十课每星期教授二课每课分两节,半课为一节,每日教授半课每个星期教授国文的十小时中,六小时讲解诵读,四小时默写、作文第一册由识字、而联字、而造句、而成文至长之句以五字为限第一册选用四百五十九字凡深僻之字及儿童不常见闻者,概不采入每课生字以十字为限,而于本课本上方标明,便于提示先教;而每课的字数自一至四课的八字,递加至四十字本册虽纯用文言,但语义极浅明,且皆儿童所习知者本册第一课为学习八个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四字为半课 v 本册编辑内容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书中所述的自然景物等的编排要顺序排列,使儿童易于随时实验;有关德育之事注重家庭伦理,使几童易于实行;有关智育之事.“只言眼前事物。

      不涉机巧变诈,以凿儿童之天性”:同时颇重体育之事,以振尚武精神木册不采古事及外国事而是多为学堂事,使儿童知读书之要;多游戏事,使儿童易有兴会 第一册书插图达九十七幅具中有三幅彩图,使教授时易于讲解,且多趣味本编以空格断句每句必在一行之内,诵习时可免错误句读本编用初号大字印刷,“俾儿童不费目力”等等除了课本,还有教授书和习字帖 《最新国文教科书教授法》 与《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配套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教授法》由江苏阳湖庄俞、武进蒋维乔、阳湖杨瑜统编纂,日本前文部省图书审杳官小谷重 ,日本前高等帅范学校教授长尾祯太郎、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上海商务印书馆于光绪三十年二月印行汀,上海商务印书馆于光绪十年二月印行编纂者在“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教授法”的“总论”里首先对“国文”及‘’国文教学”进行阐述: 国文者.以文字代一国之语言也人有思想,必籍语言以达之;语言过而不留必藉文字以传之;故国文之用最大离他学科而独立,良有以也就国文之见于外者论之则为文字;就国文之含于内者论之,则为意义文字意义如物之有表里.二者相须不可须臾离也属于意义者,包含人生立身处世之事.且以养成人之智识道德。

      教者于此.宜三致意焉 “国文之关系重大如此.而导生徒之心思,使于文字之中领略他人之思想即读书一科之教授也久之而发挥自己之心思,以施诸文字,即作文一科之教授也作文者.即读书之应用取诵读时所得之材料而习练之也此外尚有习练写法(国文科练习写法专讲起笔先后,与习字科有别)亦最为紧要故读法、作法、写法.三者互相关系,于教授之法始完全 “近来教育家考定之五段教授法曰预备、曰提示,曰比较,曰总结.曰运用……五段教授法皆本于心理学而定之然欲拘泥此法以施于国文,往往不可行何也?国文有文字,有意义.若二者各用五段法则徒费时刻,使生徒厌倦若二者同时并授则于意义欲分配五段尚非难事;于文字则文法错综分段极难故不可拘也近来教育家于国文一科省五段为三段:曰预备,曰教授、曰运用.以免胶柱鼓瑟之弊而文字与意义同时并授凡宜用提示、比较、总结者,皆以教授一段包之 在清末的中学堂教科书中,影响较大的是商务印书馆印行的福建侯官吴吴曾祺评选的《中学堂用 国文教科书》和福建闽县林纾评选的《中学国文读本》两套 v 《中学堂用 国文教科书》(1-5集)是我国语文教育独立设科以来作为中学堂使用的正式的“国文教科书的第一套。

      在全书“例言”中针对时况“学生至入中学堂,多读经书,渐悉故事此时急宜授以作定之法、古来文之佳者不能遍读而选本存者,颇少适用,高者曲究于气味之微,下者或越乎义法之外二者工拙迥殊,而于教人之道,均有所未备这套教科书编选立旨为 “专以助人精神兴趣,而仍不戾于绳尺者为主”教科书的编排结构采用按文学史时期逆推选文,“凡分为五集,国朝为第一集,金元明为第二集五代宋为第三集,自晋及唐为第四集周秦汉魏为第五集五集统计,约700余篇,共30余万言 一年读一集五年可读毕.沿流以溯源,由近以及远,既未敢慕好古者之名亦不欲蹈囿今之诮 各集的选篇具体统汁为,初集所选“国朝文”即“‘当朝”清代“文l43篇;第二集选用明文97篇、元文20篇、金文10篇第三集选用诗文140篇,第四集选用诗文146篇第五集选用130篇 为适于教学全书选文重于应用之韵文、经世之文字:“昔人有言,动曰文以载道而沿其说者,则云非有关系者不作;理固至正而不可易然道亦何常之有,精粗大小皆道也譬如书一事,则必有事理;纪一物,则必有物理理之所在道之所在也岂言心言性言三纲五常以外,皆无所谓道乎?即以关系而言,人之一身其足以免于饥寒者,最为有关系.何以菽粟稻粱以为饱,而不闻其废八珍;布帛丝絮以为温,而不闻其弃五采。

      则似关系之说亦不免失之太拘数千年来,事势推迁,凡施设方略.宜于古者不必其宜于今故集中所录论治之文,只按其一时得失为断其不合于近事者,读者当自辨之由于编者“既未敢慕好古者之名亦不欲蹈囿今之诮”,因而选文范围较宽然而以朝代分册,因各朝的佳作数量有异,以致选文未能同格再者,选文700余篇.按《奏定学堂章程》所定学时恐难以让学生深人领会理解文章 在每集的卷首,编者均写有一篇“例言”综论其时文学之渊源,文章之优劣,较为详备地阐述各册选文的理由在每篇选文中,书眉、文间略作评述不多刻画,旨在启发学生有所裨益 在初集的版权页上,刊登了商务印书馆同期出版的另一套由林纾评选的《中学国文读本》简短广告与小学相同,用中英文书写书名 v《 中学国文读本》 ( 1-10册)按文学史逆推选文,第一、二册,为国朝(清〕文第三册为元明文,第四、五册为宋文,第六、七册为唐文,第八册为六朝文第九、十册为周秦汉魏文除第十册为24篇外,其余各册分别选诗文30-47篇(首)不等.在每一阶段的首册评选者都写有‘“序”,对该阶段文学概况,以及选义特点及依据等进行概要的评述受制于评选者的眼光,读本选文往往集中在林纤认定的少数几个作者,如第二册30篇清文中,曾国藩的文章占13篇。

      在第六册47篇选文中,韩愈文章占30篇,柳宗元7篇对此,评选者在该册序文中解释道“余嗜唐文,至此二家,无复旁及……虽嗜好之偏,然文之正宗,亦不能外此而他求这是因为“‘独昌黎之文理蓄于中,文肃于外、篇同而局不复则先后处置之适宜也语激而词不嚣,则吞吐研练之出于自然也,或千旋百绕而不病其繁细或东伏西挺,而愈见其奇倔’‘至柳州之文,则华山之石,一拔万仞,其土珍松古柏,奇花异卉,皆间出重峦迭环之间盖其泽古深故伏采潜发…”以韩柳文章作为范文,值得学生反复“涵泳”、“追寻”、“仿效”,“为文而不师古人,直不烛而行暗……然则师古人者宜何师,曰亦师其醇于理,精于法善于言,神于变化者而已凡是数者,求之古人,或不可得兼,兼者惟昌黎乎v林纾是位古文高手,光绪举人,任教于京师大学堂他为各篇文章所做的评议,甚为精当,极富文采评议包括文义和作法,习者经研习,读文写作都能获益 v例: 林纾评韩愈《马说》: 文首评文首评:笔笔凌虚.不肯一句呆说将吐复茹欲伸即缩昌黎绝调 文中评文中评:马之千里者五字,破字叫起,奇壮而洪,即插入不如二字,令人扫兴虽昌黎自写牢骚,然千古才人遭际亦往往如此 文尾评文尾评:策、食、鸣三语,仍挺接名材,无尽枉屈意。

      尽此三语中忽接入天下无马四字,将天下英雄一笔抹倒此处宜继以不平之词,顾乃以澹宕之笔出之,萧闲中却带无数深悲极恸矣 二、民国初期的教材建设v 从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校令,到1919年教育部下令将小学一、二年级国文改为国语之前,这段时期我们称为民国初期纵观这一时期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情况,从形式上来说,仍属于“国文教科书”阶段,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组合等方面正不断走向成熟虽然小学国文改国语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是并没有系统的整套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大部分教材仍为文言读本值得欣喜的是,这时也出现了一些文言语体混合编写的教材,我们可以将此视为国语教科书时期到来的前奏 (一)民国初期的教育思想及学制v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教育总长上月19日,教育部(由清末的‘“学部”改称为‘’教育部”)通电各省,颁行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共14条,其中的内容是:改称’‘学堂”为 “学校”,初小男女可同校;小学废止’‘读经”随着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共11条) 这些文件和通电,明确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要求全国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种学校应授之科目”。

      加强自然科学课程.增加职业类(工、商、农)及法制类、经济类新课程以国文取代读经课例如小学课程注重手工科、兵式操,废止读经.初小三年起兼教珠算,改正不合共和宗旨的教科书 v民国初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教育者提出了培养共和国公民“五育”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和世界观教育、美育1918年,教育行政咨询委员会成立1919年1月,《教育宗旨研究案》中将教育宗旨修改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v蔡元培对实利主义教育的解说:“今之世界所恃以竟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且武力之丰亦由财力而滋乳于是有第二隶属政治者,曰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于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工之中此说创于美洲而近亦盛行于欧陆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也 v1912年7月到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会议,通过了《教育系统令》等23个提案《教育系统令》中包括《小学校令》、《中学校令》,中小学校令统一了学制,这就是 “壬子学制”.v这个学制与1904年“癸卯学制”基本一致,只是修业年限有所缩短。

      小学由九年改为七年(初小四年,高小三年)中学由五年改为四年此外,调整了课程没置.中小学语文科程首次统称为“国文”,小学取消了“读经讲经”v第一次提出秋季开学,8月1日为开学日小学一度实行一年三学期制(第一学期8月1日到12月31日,假期34日,授课17周;第二学期1月1日到3月31日,假期15日,授课10周零5日;第三学期4月1日到7月31日,假期30日,授课13周零1日) v1912年年9月月《《小学校令小学校令》》颁布后配套的颁布后配套的《《小学校教则及课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程表》》中国文教学内容及要求:中国文教学内容及要求: 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初等小学校首宜正其发音,使知简单文字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日用文章,并使练习语言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项教授渐及普通文之读法、书法、作法、并使练习语言读本文章,宜取平易切用可为模范者其材料就修身、历史、地理、理科及其他生活必需事项择其富有趣味者用之女子所用读本宜加入家事要项国文读法,宜就读本及他科目已授事项或儿童日 常见闻与处世所必需者其行文务求简易明了书法所用字体.为楷书及行书。

      教授国文,务求意义明了并使默写短句短文,或就成句改做.俾读法书法作法联络一致,以资熟习凡语言文字,在教授他科目时亦宜注意练习,遇书写文字,务必端正,不宜潦草 v1912年颁布年颁布《《中学校令中学校令》》后配套的后配套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国文教学要求:国文教学要求: 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字,渐及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 (二) “国文”到“国语” 早在甲午战争之后,国内有识之士竭力提倡普及教育,为解决汉字难识之困,于是各造种种音标,以期代替汉字,其中影响较人的官话合声字母,完全是模仿日本片甲名,采取汉字的某一部分作为字母后经修改,改称简字1913年政府公布由读音统一会学者们制定的注音字母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方案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开会:请教育部将初等小学“国文”一科改为“国语”或另设“国语”一科后时局动荡,议案被搁置 1916年,蔡元培任会长的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在京成立,主张“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

      在人们的努力下,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方案1920年进入小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该方案是1958年中国大陆《汉语拼音方案》颁布之前影响最大的拼音方案 v1919年11月,“国语统一筹备会”通过了胡适等教授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北洋政府教育部根据该议案于1920年2月,公布了采用新式标点符号的文件——教育部训令第53号,意在便于阅读,教育普及《新式标点符号》包括用以分别句读及标明词句性质的十二种:句号、点号(即现在的逗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等学校教育用国音正字、用国语教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改革与此相适应,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也得到改革,这主要体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基层语文教学中 v 这一期间先后公布了有关教科书的管理文件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 (14条),明确“小中学教科书采用审定制”规定“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师范学校教科用图书,任人自行编辑惟须呈请教育部审定”,“教科用图书为小学校、高等小学校编辑者,得以教员用、学生用二者呈请审定为中学校、师范学校编辑者,专以学生用一种呈请审定。

      l912年10月,教育部通告了《教科书编纂办法》对教科书编纂提出要求1918年1月,颁布《第一次重新审定之教科书书目》 (三)教材示例v商务印书馆于1912年春印制的《共和国 新国文教科书》不仅着眼于政体改变,还依然注意坚持合乎教育心理因而这套教材是辛亥革命后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第一套使用年限最长、重印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 《共和国 新国文教科书》v 在‘’编辑大意”中明确:“本书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合于儿童心理,不为好高鹜远之论” 本书包含理科及天文、地理、历史之常识,按照程度等分配”本书注重立身、居家、处事以及重人道、爱生物等,以扩国民之德量”本书注重实业,以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并附书信,账簿、票据各种文件凡国民生活上必需之知识,无不详备”本书注重国民科材料,如政治、法律、军事等,俱择要编入” 本书所述花草、景物,预算就学期,按照阳历顺序排列,使儿童易于随时实验 “本书生字之多少、字句之长短,笔画之繁简、意义之深浅,按照程度,循序渐进,以免等之弊本书文字力求活泼,以引起儿童之兴趣‘本书文法与语法相吻合力求浅显,国民学校不分男女,此书兼收女子材料以便男女共学之用,本书每册均有《教授法》及教案。

      以供教员之用 v这一时期,中华书局成立,1912年1月起,分批出版了该局第一套颇具影响的“中华版”教科书v 《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8册).华鸿年、何振武编1912年1月初版,每册54课这是该局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国文教科书,与中华民国同时诞生 v教科书配有经教育部审定的《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授书》,有1912年3月初版的汗家栋等所编的和1912年4月初版赵铭等编的 《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v编辑大意介绍:“本书以养成中华共和国完全国民为宗旨以独立自尊自由平等为经,以生活上必需的知识为纬”第一、二册自单字单句进于短文,以儿童日常习见之材料为主第三、四册选用极浅易之故事、知识渐以增进其程度后四册则用各科知识,人事则注重立身处世之道及辟迷信等;历史则注重古今大事、文明进化及君权民权之消长;地理则注重物产、都会、名山大川及世界大势;理科则注重日常所见之材料;国民科则注重政体及国民之权利义务 v“第一、二册选用近于语言之字第一册前半尤注意笔画简少,以期易于入手v本书于各种应用文件如书言、发票、字据等,无不毕备v“生字第一册每课自二字渐进至六字,后四册亦以十字为准,至多不过十五字v“本书用楷书大字,惟应用文文件间用行书。

      v“本书图画丰富,以唤起趣味,目为观察实物之助另编教授书详述教授方法,以供教员预备第一册的第一至六课每课二字例如:’“人”、“手”、“口”、“刀”等,第七课起每课三字例如:“上、中、下”,“日、月、星”、‘’纸、笔、墨”等.第十二课起每课四字,例如;“日入日出”、’‘父母兄弟”等以后每课字数逐渐增加,课文内容注意到与儿童贴近例如,第二册第四、五两课,内容连贵,充满亲情 其他教材v该时期关注“国语”教学的教材:1、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新式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国民学校)以及配套的教科书每册50课,附白话文1课是以前教科书所没有的,另外该教科书编制中,还出现了配套的“教学挂图” 《新制中华国文文教科书》(初小1—12册)v“新制版”和“中华版”的区别主要是在编制体制上,同时对内容等方面的阐述较为充分《新制中华国文文教科书》(1—12册)编辑者:陆费逵、戴克敦、沈颐、华鸿年1912年10月一1913年4月初版初等小学校用,秋季始业本书按照新学制每学年分编三册 编辑大意v编制缘由: 文字者,语言之代用,而传布思想之媒介也故凡文化已开之民族,无不有通行之文字依其程而类别之,于是有应用之文。

      有美术之文溯仓颇造字,故千年来,所谓文体纷纭繁变各极其妙然其传于世者,类皆美术之文非应用之文也童稚发蒙,始于识字一切名物都未知名,就其所知而渐引进于知识之域舍文字末由;而所谓授以应用之文,为学者将来立身酬世之资舍教科书亦末由也同人并力研究十年于兹,今以经验所得,并参考英美日本读本之体例编成是书 v文字方面: 甲、文句力求平易,以便儿童易解前数册,文法必与语法吻合;后数册虽渐加深,要以普通文为主 乙、本书文体状物,叙事、记述、论断.各体略备口其收条、账目、书信、股单、合同、发票之类,俱列入附件中 丙、选字力求深浅合宜其一义有数字者,先见最浅之字一字有数音者,先见本音一字一音而有数义者,先见常见之字虚字亦就其了解之难易按次用之 丁、第一学年选字兼以笔画为主第一册限十二画二、三册限十六画多不逾二十画 戊、每课生字皆书于上栏其同字异音者,于初见之处以生字论书 于上栏并依四声加以圈识 己、本书前三册,每句必在一行之内每课必在一页之内自四册起,则用圈点分明句读以便诵读 庚、本书正文概用正体楷书应用文件兼用行书书法颇精兼备临摹之用 辛、书中字体之大小。

      以儿童适目为断第一册最大,以后各册递小 v选材分类甲、修身选用古人事实可以取则,及日常事件之合于道德者,与修身科 联络而并不重复乙、历史选用代表各时代之人物及国民必知之大事,尤注重近世史丙,地理自街市乡村推及本国之都会山川商埠名胜,并及世界地理之大略、地面自然之现象丁、理科以天然物及自然现象直接关于人之生活者为主,以养成儿童精密之思.审美之念并及简单器械与生理卫生之大略戊、实业:农业、如农具栽培收获蚕丝牧畜等;商业,如商业道德及贸易情形输出入货品等;工业如制造品人工品及各地之物产等务养成儿童实业知识.以立谋生之基础:己、人事:如居家处世之道及祛迷信矫弊俗等事皆述其当然之理庚、游戏举儿童在家庭在学校之普通游戏、述以明浅之文,以鼓儿童之兴趣辛、国民知识举凡政治法律军事爱国爱群平等自由独立等事俱一一述其概要、务输入参政之知识,养成健全之国民壬、世界知识凡世界有名之事实.著名之胜迹,亦略述其概.以养学生之世界观念 v本书分是分配如下: 甲、各课生字皆有限制,力求平均 乙、一、四、七、十四册,供每学年第一学期之用.每册四十八课.以便每星期教授三课其余各册,以学期较短每册三十六课。

      每星期亦教授三课 丙、本书每课字数逐渐加增,惟暑假日数较多,假后儿童,其解读之力,每弱于未假之前,故四、七、十等册之前数课,辄较前册之后数课较短,待解读之力渐进乃渐增多v 本书图画注意之点如下: 甲、初学儿童最喜图画,故第一学年三册几乎无课不图以后逐册减少,然凡可图者皆图之乙、图画所以辅助文字,取便了解,本书凡房屋衣服陈设之类,务求简单力避奢华高贵之习丙,务求与实物相肖,绝无牵强草率之病丁,间插彩色图,以增儿童之兴趣 《新制 中华国文文教科书》(高小全9册) 文字特色v甲、详言国体、政体及国民知识、世界知识期输入国民政治之常识v乙、注重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义,以巩固中华民国v丙、表章固有之国粹,古人言行、名流著作,以资观感并为练习作文之助v丁、兼采经史子集各体文字,以引起文学之兴味涵养优美之感情v戊、本书继续初等教科前数册文字以显明为主,俾与初等衔接后数册则渐高.其程度绝无邋等之弊 v内容特色v 甲、修身选用昔贤往事之兴味浓厚者,寓言之有益者隐以陶冶其性情v乙、历史选用国内义勇正直之传记,国外英雄豪杰之事迹而尤注重于近世史v丙、地理选用记游记风土诸体,以饶于兴趣,而以足与地理科相发明者为断。

      v丁、理科选用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之关系于人生生活者,并及近世之新发明家v戊、实业如农林工商.如铁路矿产俱述其概要、以为学子自营生计之基础v己、人事如居家如酬世如改良社会破除迷信,皆述其当然之理 2、 商务印书馆1918年8月起初版的《新体国语教科书》( 1一8册),庄适等编,庄俞等校订,供国民学校春季始业用 在广告“本书之特色”中写道: (一)完全用国语编辑.最合国民学习应用 (二)生字之旁均加注音字母 (三)句读圈点均用新符号 (四)所选教材与常识实用均有关系 (五)材料极有兴趣 (六)注重练习 教育部审定批词“. , ..是书专为国民学校练习国语而设,用意可嘉第一册支配注音字母,完全纳入,并加练习各课具见苦心 v分量分配 甲、一、四、七三册,供每学年第一学期之用每册三十二课,每星期教授二课其余各册,每册二十四课,亦每星期教授二课 乙、本书字数自二百字左右起、递加至三四百字、但文字长而浅者,或短而深者按照程度悉心分配,不拘此例本书图画注意如下: 甲、以人物肖像及风景写真为主 乙、非图不明之处必插图以明之 丙、凡有图画无不惟妙惟肖近于牵强附会者,概所不取。

      v单级教学 所谓单级学校就是将全校年龄、程度不尽相同的若干年级的儿童编为一个学级,在同一教室里同时施教的学校,就教学方式而言,同年龄的儿童编成同一学级进行教学的称为“单式教学”,将不同年龄、程度不等的儿童编成一个学级进行教学的称为’‘复式教学”复式教学”义可根据组合程度不同,可分为“两级复式”、“三级复式”、“四级复式”等初等小学只有四个学年,实行四级复式教学的初级小学就是的单级学校 代表教材: 《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刘传厚、范源廉、沈颐,中华书局 中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这一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主要有:v1913年8月,商务印书馆按新学制印行的《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 国文读本》,1914年 印行了配套的《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 国文读本评注》v中华书局1914年和1915年印制的《新制国文教本》及《新制国文教本评注》 这两套教材影响都很大,前者经官方审定,为法定教材后者多次重印,影响广泛 《中学校用 共和国教科书 国文读本》 v1—4册,编纂者:武进许国英,校订者海盐张元济,武进庄俞,长乐高凤谦v体例与清末教科书基本相同,亦按文学史逆推选文,但各册选文时期有若干重叠第一册选清至宋文。

      第二册选明至唐文,第三、四册选唐汉以上.至周秦经史为主各册篇数不定,从57至66不等四册读本供中学四年之用 v 依据“中学国文程度,较高于小学,故宜授以适当之作文法理,且使略知本国古今文章轨范,以期共保国粹……一切文字应用时异势殊,非复窜改涂抹所能供给兹编特创新例斟酌分量、既不泥于时代之升降,亦不囿于门类之分科虽同为选录名家之文,而要以中学教科适用为准则,且不背于部定法程由近世文以进于近古及远古,惟生存人之文不录”的原则v “部定中学校课程标准时问.国文为每周7时〔一、二年)及5时(三、四)除作文、习字,文法、文学史等子目外,讲读系每周三时及二时计,一、二、年,每学年得百二十小时;三、四年,每学年得八十小时故是编每册分量定为三万左右则一、二年每小时讲授二百数十言;三、四年程度较.高可递加至三百数十言其有多余时问即归诵读,诵读不可不实行,于作文进步甚有关系),约三时间酌留一时间供诵读之用,大致适相符合其间篇数、字数,不能无伸缩,可由教员临时酌定 v 读本各册均用递进法,以浅深为先后,时代与文体略备递进法在各册的编次上,逆时序选编,其间酌分时代派别如第一、二册选文准现代至唐文为主,而以论辩书说,注重事实上发挥之文为多。

      第三、四册则准唐汉以上至周秦经史为主,而文字渐趋繁复邃深v选文不是简单地依篇幅长短定难易,依段落多少定简复,但论神味不拘形式,但篇幅太长的不选从前选本多不选诗歌,本书编辑认为诗歌可以涵养性情、宜导血气因而取古风之声律和顺,易学易能者每册列入数首 v“兹编与《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相衔接,故所选文字例应避去复沓 ,虽名人名作不容复选,以严界别且有一气相衔之用选文通例凡文字结构、段落及句法章法,一一加以圈点俾学者于筋节关键一览了然、诚最便于教科不可以为评文陋习而废之也兹编既存圈点,更以段落提顿之说明及评之要语或采旧说或出新意俱入之评定本中,为读兹编者得一良友v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所涉及的各类典故、作者等特另编评注本四册,与《国文读本》配套,相辅而行 《中学适用 新制国文教本》(1——4册)v编者:谢蒙,阅者:范源廉,姚汉章v全套教本选编了1 46人的319篇文章,教本的编排体例有自已的特点每册选文按文休分类编排每一大类又按文章的时代先后依次排列v选文94%是散文体,还有少量的铭文21(篇)、诗(2篇)及赋(7篇)v与《新制国文教本》配套,中华书局出版了《新制国文教本评注》(1—4册) 第二章 民国时期教材建设 第一节 教育思想及学制v1920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现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v这一时期,随着杜威(1919)年、孟禄(1921)、克伯屈(1927)、伯克赫斯特(1925)等来华进行调查、演讲我国的教育从早先模仿日本为主转向接受美国的影响修改学制问题也被提出v19l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在法国为华工编辑《驻法华工周报》对华工进行教育这视为我国平民教育的起源1923年8月,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第一次全国平民教育大会推进平民教育,期以教育力量使国家富强平民教育成为当时我国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 v1919年2月,作为杜威和孟禄学生的陶行知发表论文《教学合一》,提出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为改革中国教育、突破传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后在张伯苓的影响下,改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不是一件事,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要在做上学突破以教授为本位的灌输式教授法v20世纪20年代,苏沪少数中小学进行道尔顿制试验同时,“自学法”传入中国,演变为“导学教学法” v1922年,北洋政府颁发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学制由原来的“七四制(小学七年、中学四年)”改为“六三三制(小学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六年,初中前三年、高中后三年采用选科制,可以依设科性质定初中四年高中二年或初中二年,高中四年。

      初中单设)” 这就是“壬戌学制”v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第一次将课程文件分为总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这是以后课程纲要(课程标准)编制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将“国文”改为“国语”小学实行学时制,中学实行学分制 v《新学制课程纲要》语文课程标准包括:《新学制课程纲要 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吴研因起草)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绍钧、胡适起草)《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一)文字学引论》《高级中学第一组必修的特设国文课程纲要(二)中国文学史引论》 v 初小毕业的最低限度为: 语言语言——能听懂国语的故事讲演,能用国语作简单的谈话 读文读文——识最普通的文字2000个左右;并能使用注音字母读语体的儿童文学书八册(以每年二册计每册平均四五千字〕能用字典看含生字百分之五的语体的儿童书报试读、答问,准确数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作文作文——能作语体的简单记叙文、实用文(包含书信日记等),而令人了解大意 写字写字——能速写楷书和行楷方三、四分的.每小时250字;方寸许的,每小时70字 v 高小毕业的最低限度为: 语言语言——能听国语的通俗讲演,能用国语演讲。

      读文读文——识字累计至3500个左右读儿童文学等书累计至十二册以上能用字典看与《儿童世界》或《小朋友》程度相当、生字不过百分之十的语体文,及与日报普通记事程度相当、生字不过百分之十的文体文标点及答问大意,准确数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作文作文——能作语体的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而令人了解大意写字能写通行的行书字体 v《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由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三部分组成:v目的: “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能看懂平易的古书;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v内容和方法:首先明确本科要旨在与小学国语课程衔接由语体文渐进于文体文,并为高级中学国语课程的基础初中国语教学主要分为“读书”(精读选文,详细诵习、研究由教师选定书本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略读整部的名著,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由教师指定数种,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作文”定期的作文、无定期的作文和笔记,定期的文法讨论,定期的演说辩论);“写字”〔楷书或行书的练,名人书法鉴赏)v学分分配:读书20学分(精读14,略读6);作文10学分(作文和笔记4,文法讨论3,演说辩论3);写字2。

      v 1928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应当时政局需要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暂行条例”,较之1922年的“新学制课程纲要”新增了“三民主义”(党义)、“党童子军”等科日当年10月聘任各科专家,组织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经过起草、整理、审查、修订等到1929年8月由教育部公布了全套“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试验推行该暂行标准除“党义”外其余各科都由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请托各学科专家分科拟定,汇集整理v与与1923年的相比,变化有年的相比,变化有:1、小学仍采用学时制,但教学时间有所增加(低、中年级每周增60分钟高年级每周增加90分钟)2、 在初级中学仍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不变,仍为180个学分但其中“国语”由原先的32学分增为36学分,排列第一;“外国语”则由原排列第一的36学分减为20(或30)学分3、高中由原来的三类课程改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取消了文、理分科、减少了必修课 v 1929年颁发的“暂行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名称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语文科课程标准包括《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暂行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等v1930年1月25日,教育部通令禁止小学再采用文言教科书,应遵照部颁《小学国语课程暂行标准》切实试行。

      并指示各师范学校积极推行国语教育,培养师资v现代学者、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他从1921年就开始用统计的方法研究白话文的用字量和使用频率1928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在55万多字的语料中分析得4261个单字,编成的《语体文应用字汇》,为科学地编写教科书提供了依据心理学家王文新也出版了《小学分级字汇研究》,选出现频率较高的单字3799个,作为小学六年应识的识字量 第二节 教材情况和代表教材v 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出版了多版各级各类学校的新学制国语 、国文教科书,形成竞争1920年代后期,“‘商务”、“中华”、“世界”的教科书形成了类似鼎足态势v商务印书馆先后印行了“新法版”、“新学制版”、“新撰版”、“‘新时代版”多为小学教科书,与教科书配套出版了“教授书”、“教授案”等v在“新法版”中,以‘’新法”为名先后发行了,“新法国文”、“新法国语”及“新法国语文”等多种v 新学制革新以后,小学课本改用语体然而各地许多学校为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仍多采用文言教本商务印书馆有鉴于此特请富有编辑及教授经验者根据新学制小学课程纲要.用浅近文言编辑各科全套“’新撰教科书”v1927年起上海商务印书馆与上海新时代教育社合作编印了“新时代版”教科书。

      中华书局先后印行了“新教材”、“新教育”,“‘新小学、新中学”和“‘新中华”等多版国文、国语、国语文学教科书并配套编印了“说明书”、“教案”等教师用书 遵照新学制课程纲要,世界书局有计划地编制了“新学制版”教科书有“国文”、’‘国语”、还有“国语文” 1927年后,世界书局出版了“新主义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分别编写供乡村用、中小城市用、大都市用和春季始业用、秋季始业用等各套国语、国文课本 v吴淞中学教员的俍工、仲九编辑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 1 —6编)可算是当时第一部专选中外文学名作的自话文教科书读本中选文的作家以现代人为限,选文取经典的白话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很有影响,多为以后的教科书的示范编者在编辑说明中将“国语文与文言文”相对应,国语文即白话文本书由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8月出版 《新法国语教科书》(1—6册) 刘大绅等编v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五种《新法国语教科书》之一,这套教科书是第一套完成语体文为主的国语教科书 编辑大意v 本书的体裁,前四册纯是语体文后二册语体文和文体文互用,但是文体文只占十分之三有时将一种教材语体文、文体文并列,可以两两对照互相比较本书教材的分量,应用的占十分之一三,科学的占十分之二五,公民常识占十分之一五,其他占十分之三。

      v 本书选用教材的标准,实质方面,凡是关于身心、国家、世界的地方都十分注重:形式方面,务求明爽、活泼、有规律词类显豁,语法有序v 本书为便于记忆起见,各课都有联络v 本书的功用可以增进知识,可以发展思想,可以引起同情;于国民生活v上更是切近v 本书一律用新标点,句读和人名、地名等很是清楚v 本书用活字排版,但是后数册应用文,如收据、信札等,兼用行书v 本书不论男校、女校都可适用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1一6册)v 供初级中学用的吴研因等编辑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1一6册)依照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学程起草委员会所定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编辑全套6册共有课文260篇白话文95篇,占36.5%文言文165篇,占63.5%每册定为二万至三万宇,计四五十篇书中字义、典故较为艰生的或外国人名、地名等一律注释,附在篇未每册末还附录了作者略述 v课文中语体文言的比例为:v第一、二册文言文占十分之三;第三、四册文言文占十分之五;第五、六册文言文占十分之七这样配置要使与小学及高级中学相衔接v本书选入的文言文略分时代;第一、二册以当代名人及明清为主第三、四册以唐宋及六朝为主、第五、六册以汉魏及周秦为主。

      v但与语体文对译的不在此限 v 在第五册又续补刊出“编辑例言“: 本书第一册曾载凡例数条,今续补如左:(一)本书选择宗旨,以具有真见解、真感情及真艺术者,不违反现代精神者为限不规规于前人成例二)木书既为初中读本故务求适合于学生诵读,不恪守原书形式:凡有不适宜于读本性质者及过冗长者删节之删节处加……号以期醒目三)本书所取诸篇虽多删节,惟力求免去增字若遇有非增字不能明了者,则加〔〕号以存真相四)第一册编辑时、拟定标号在时间方面者用 ,在空间方面者用--今仍照原例标出惟遇有必不能适用者亦略有变动五)古书解释说多不同、本书既为读本性质,不必涉及考证范围,故只由编辑者择取其一如欲求详,有原书在六)古今宇体异同甚多,凡非必存之古字.即改从今字七)本书于各篇作者均附撰略述列入注文俾读者略明时代,环境与文学之关系惟今代作者,颇为时人所熟知;又其行击正正在发展途中,未便概述,所以从略外国作者,则吾人比较生疏,虽尚生存,亦为简单之介绍前一、二、三、四册亦将汇刊——作者略述,于再版时附入…… 《新中学教科书 初级国语读本》v编者:沈星一,黎锦熙、沈颐v1924年8月到1925年8月初版。

      v全套3册共815页,入选的文章大都是较为典范的白话文供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科使用 编辑大意v本书选材,注重下列三点要求:v内容务求适切于现实的人生;v文章务求富于艺术的价值;v国语文的内容,至最近十年间始渐渐地改善充实,所以本书所载各文除从旧说部采录一部分外,概是今人的作品;但必合于所举的两要点:才选录入册,否则宁缺毋滥 v“本书内容,以记叙文、抒情文为主参用议论文、说明文第一册都是今人浅显的作品,以期和小学衔接:第二册兼采旧说,使学者略识国语文演进的历程第二册兼采译作并略注重于讨论问题研究学理之文使学者了然于国语文在现今实际上的应用第一册42篇课文全部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各文后面,附录本文的来历和文中重要词句的注释 v第一册目录第一册目录 v一、国文之将来一、国文之将来 蔡元培蔡元培v二、笑二、笑 冰心女士冰心女士v三、梦境三、梦境 王统照王统照v四、地动四、地动 叶绍钧叶绍钧v五、记西贡华侨现状五、记西贡华侨现状 宰宰 平平v六、地中海道中六、地中海道中 宰宰 平平v七、江滨七、江滨 叶绍钧叶绍钧v八、稻棚八、稻棚 刘刘 复复v(本册共(本册共42篇课文,下略)篇课文,下略) 《新主义教科书 前期小学 国语读本》(l一8册) v编辑者:魏冰心等v阅校者:于右任等v “编辑纲要”指出:要改造国家,须养成适合于改造国家的人才,要养成适合于改造闰家的人才,惟教育为最有效的工具。

      初等教育,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小学国语读本,尤为初等教育中最重要的工具,因为直接和儿童生活有迫切的关系,问接和国民思想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本书对“国家、社会”等政治事物亦颇为关注这点从本书校阅者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有所显示 v本书的生字都标上注音符号,前四册成一系统后四册另成一系统前四册供给想像生活的资料利用童话、寓言,灌输革命思想;并以儿童环境中所有的事物,演成文学化、儿童化的教材使儿童需要满足,生活丰富,并藉以养成其读书的兴趣后四册供给现实生活的资料,以相关的社会政治材料为背景,演成文学化、儿童化的教材,以期使儿童感情兴奋,思想一致 v 本书教材内容:积极方向以描写中国的革命事迹,中国革命志士勇敢忠诚的事迹及世界的革命事迹世界革命伟人奋斗的事迹世界被压迫民族抵抗的事迹等;消极方向以叙述农丁妇女被压迫的具体事实;军阀官僚的具体罪恶帝闰主义压迫中国的具体事实及反革命具体的丑态及罪恶等v本书文字休裁:韵文以儿歌、谜语、民歌、故事诗、新体诗等为主;散文以童话、寓言、故事、传记、游记,剧本、谐谈等为主 v本书生字:自2500个到3000个,前四册,每册约为300个左右;后四册,每册约为350个左右生字排列力求匀称,并注重间歇的反复练习。

      v本书用活泼的语体文叙述,一律加标点符号v本书插图,力求简明,足以补充想象,引起兴味v每册50课,课文的选编体现了本书的编辑纲要所强调的内容要求 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教材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材的性质和功能第一节第一节 语文教材概说语文教材概说一、一、“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含义的三种理解含义的三种理解::v“专指语文教材专指语文教材”指的是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指的是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v“特指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材”指的是与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直接指的是与学校课堂语文教学直接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的总和相关的一切图书资料的总和 v“泛指语文教材泛指语文教材”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书,而应该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书,而应该涵盖一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人们的涵盖一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人们的语文修养、对人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语文修养、对人们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学校的和社会的语言材料非书面的、学校的和社会的语言材料 v二、语文教材的概念二、语文教材的概念v语文教材是承载与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是承载与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媒体系统。

      的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媒体系统 v这个界定的要点是:这个界定的要点是: v第一,语文教材是教学媒体,是载有语文教学内容第一,语文教材是教学媒体,是载有语文教学内容的物体 v第二,语文教材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不仅仅限于语文第二,语文教材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不仅仅限于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训练体系知识和语文技能训练体系 v第三,语文教材作为第三,语文教材作为“教材教材”,应当直接而有目的,应当直接而有目的地为学校语文课程的教与学服务地为学校语文课程的教与学服务 v第四,语文教材既不是单一的语文教科书,也不是第四,语文教材既不是单一的语文教科书,也不是各种语文教材的直接相加而形成的简单集合,而是各种语文教材的直接相加而形成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和一个由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要素按照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结构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 v语文教材系统的结构 :v核心语文教材核心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辅助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较为固定的教学媒体;机动语文教材机动语文教材——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从“泛指语文教材”中随机引入语文教学活动的那一部分 v三、语文教材系统的内部关系三、语文教材系统的内部关系v在语文教材系统中,虽然各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在语文教材系统中,虽然各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地位,但其中作为轴心和主导,决定整个教材系地位,但其中作为轴心和主导,决定整个教材系统的性质和水平的,仍然是语文教科书。

      统的性质和水平的,仍然是语文教科书 v语文教科书给其他语文教材以灵魂、骨骼和导向,语文教科书给其他语文教材以灵魂、骨骼和导向,其他语文教材为语文教科书增添血肉、拓展联系,其他语文教材为语文教科书增添血肉、拓展联系,使之变得丰富、立体、灵活、敏感,更有感染力使之变得丰富、立体、灵活、敏感,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和影响力 v语文教科书与其他语文教材相辅相成,使语文教语文教科书与其他语文教材相辅相成,使语文教材系统整体优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最佳效材系统整体优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发挥最佳效能 第二节第二节 语文教材的性质语文教材的性质一、语文教材的基本性质一、语文教材的基本性质(一)多义性和导向性v语文教材的多义性多义性多义性多义性,要求我们承认和重视其多方面的教育教学可能,在引导学生自学以及运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他们获得丰富多样而又实在切己的收获; 语文教材的导向性导向性导向性导向性,要求我们重视其思想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及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系统安排,充分发挥教材在实现特定目标中的作用:在二者的统一中,实现语文教材的教育教学价值二)目的性和中介性v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了一定意义上的目的性目的性目的性目的性,教师用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成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和起码要求。

      因为语文教材在实际上规定了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指向和基本范围,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对一篇篇课文、一项项知识、一种种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语文经验、形成语文能力 v但是,课文毕竟只是认识世界、表达思想的语言范例和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教学凭借某种语文教材也只是多种编排可能之中的一种可行方案,是多种教学途径中的一条哪些文章和文学作品可选为课文,选择哪种体系作为教材编排的依据,并不具有唯一性因而,语文教材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中介性中介性中介性中介性v 语文教材的目的性语文教材的目的性,要求我们要尊重教材,教学决策要吃透教材,教学准备要围绕教材,教学实施要紧扣教材语文教材的中介性语文教材的中介性,要求我们驾驭教材,能对语文教材进行选择、加工、改造、运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例证和凭借作用,举一反三,为我所用,而不是为物所惑把握好目的性和中介性的统一与结合,是充分实现教材的教育教学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v二、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二、语文教材的突出特点 与其他学科教材比较,语文教材突出的特点有:语文性、欣赏性、灵活性语文性、欣赏性、灵活性一)语文性(一)语文性v语文教材以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为基本目的。

      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是语文知识,基本训练是语文技能训练,文章和文学作品是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技能训练的例证和凭借,整个教材的体系编排和体例设计也都以语文教学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在本质上规定了语文教材的语文性v语文性语文性是语文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根本属性,它决定着语文教材的本质和方向 v二)欣赏性二)欣赏性v编写语文教材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范文的选择要考虑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和学生的知能基础、心理特征的适应程度,还要通过阅读提示、思考练习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其作为范例和凭借的教学功能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从文化宝库中遴选出来的名篇佳作,在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和恒久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明显的欣欣欣欣赏性vv欣赏性欣赏性欣赏性欣赏性是语文教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除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外,还能促进自身教学功能的实现语文教学要重视这一价值的利用和开发,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v(三)灵活性(三)灵活性v在我国,所有学科的教材都是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的,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才能正式使用的,因此,教材有严肃的法定法定性性。

      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和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又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v 这种灵活性灵活性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可以选用不同的正式教材;二是各地学校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地方课程教材;三是对同一教材,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单元编排和基本课文和略读课文;四是可自编乡土教材作为补充;五是可将社会发展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在教材中 v三、初中语文教材的特殊属性三、初中语文教材的特殊属性v(一)过渡性与终端性统一(一)过渡性与终端性统一v初中语文教材的过渡性过渡性,要求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既要搞好与小学的衔接,又要为学生将来的学习铺平道路,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初中语文教材的终端性终端性,要求它必须具有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并围绕它形成一个自成终点、相对完整的自足体系这种过渡与终端、开放与自足的对立统一,是区别小学与高中语文教材的属性之一 v(二)基础性与实用性结合(二)基础性与实用性结合v在教材内容上,就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规则和标点符号知识,学习汉语、文体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掌握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培养基本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智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这就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基础性基础性基础性基础性v 密切联系生活,紧密结合实际,安排书信、电报(短信)、规则、计划、总结等应用文常识及写作练习,安排具有实用特点的读写听说训练,安排富含语文因素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意识,满足他们走上社会后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需要这就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实用性实用性实用性实用性 v第三节第三节 语文教材的功能语文教材的功能v一、开智功能一、开智功能v( (一一) )开发智力开发智力vv智力智力智力智力一般指与认识活动直接相关的心理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联想力等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助学系统、训练系统和知识系统,都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因素,都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v(二)培养语文能力(二)培养语文能力v语文教材以读写能力培养为主,兼顾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各种能力既各有体系又相辅相成;它全面提供语文能力训练的材料、情境、要求和方法,凭借它就能有效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标 v(三)传授语文知识(三)传授语文知识v语文教材传授语文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明示明示,通过知识短文、附录、思考练习中的提示、范文的注释,或分散、或集中地向学生传授;二是暗暗示示,利用典范的文章和文学作品,进行读写和口语交际的语文实践,使学生感悟语文知识、规律和方法。

      v(四)积累语文材料(四)积累语文材料v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可供学生积累的语文材料,如范文篇段、名言警句、常用词语等可通过背诵、抄写等练习督促学生积累,还可通过指导学生做卡片、摘记、写心得体会,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v二、德育功能二、德育功能v(一)爱国主义教育(二)理想情操教育 v(三)进行道德伦理教育 v三、审美功能v(一)丰富审美感性认识 (二)构建审美意识 (三)培养审美能力v四、习法功能四、习法功能v(一)指导语文活动的方法v语文活动的方法,即读写和口语交际的方法语文教材中将语文技能进一步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方法,并编写了提示、练习和知识短文,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它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活动方法的作用 v(二)指导语文学习的方法(二)指导语文学习的方法v语文学习的方法,主要包括语文课程的学习方法、语文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方法、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语文学习窍门等等,也包括一般的各学科通用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已成为人类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健康发展的基本素质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使得掌握学习方法更为重要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学习的科学方法,就成为语文教材应该具备、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能。

      v(三)指导语文思维的方法(三)指导语文思维的方法vv语文思维方法语文思维方法语文思维方法语文思维方法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体系,它包括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想象和联想、求同和求异等心理方法,以及形式逻辑的方法,等等一切能帮助学生想象语文的思想方法,只要科学、实用,都应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予以指导但指导的重点应是和语文指导的重点应是和语文活动、语文想象密切相关的思维方法,如整体感活动、语文想象密切相关的思维方法,如整体感知、激疑质疑、联想想象、欣赏感受、观察思考、知、激疑质疑、联想想象、欣赏感受、观察思考、独立判断等方法独立判断等方法v存在存在“三多三少三多三少”现象:语文方法多,学习方法现象:语文方法多,学习方法少;暗含渗透多,明确标示少;随机穿插多,系少;暗含渗透多,明确标示少;随机穿插多,系统安排少统安排少 第二章第二章 语文教材的内容语文教材的内容v第一节第一节 语文教材内容的分类语文教材内容的分类v一、阅读教材一、阅读教材v阅读教材包括课文、助学、作业和阅读知识等内容v“课文”包括两个意思:一是编者精心编选出来的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的名篇时文,习惯称为“范文”;二是编者自行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技能训练的短文。

      我们这里主要研究的是主要研究的是“范文范文”v(一)范文是教学的例子(一)范文是教学的例子v例子是特殊的,是为说明、验证一般规律而存在的例子是特殊的,是为说明、验证一般规律而存在的社会语文知识和作者言语经验的例子 ;思维规律的例子 ;审美经验的例子 v一篇范文应当作为哪一种规律的例子,既受制于教材编者的编辑意图,也受制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 v(二)范文是学习对象(二)范文是学习对象v范文既是教学的例子,又是教学的对象例子例子,要求从材料中提取规律;对象对象,要求熟记材料本身这就是范文性质对教学方法的规定性v(三)范文是训练的凭借(三)范文是训练的凭借v这里的“凭借”有两个意思:学生学“知”的凭借;学生得“法”的凭借基本知识、阅读技法)v(四)范文是文化的载体(四)范文是文化的载体v为师生提供了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范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v二、作文教材二、作文教材v(一)写作知识(一)写作知识v也叫“作文知识”、“训练目标”、“导语”,简明扼要地结合实例讲清某项作文知识,或提出训练目的要求v(二)写作示例(二)写作示例v也叫“例文”、“借鉴”,即编选一些与本次作文训练和指导相应的文章,其中有作家的作品,也有学生的优秀习作;有正面的文字,也有反面的病例。

      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应当怎样写,不应当怎样写 v(三)写作训练指导(三)写作训练指导v注重从学生生活和需要出发,设计情境,使作文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注重由易到难,先说后写,先片段后整篇,为先说写作铺垫台阶v(四)写作练习(四)写作练习v有的安排了参考题目,有的规定了作文范围,有的提出了片段练习,有的规定了仿作题、口述题,还有的规定了修改作文的练习等等v v三、口语交际教材三、口语交际教材v与范文阅读、作文训练合编在一起,训练系统的内容大致包括:v(一)口语交际知识(一)口语交际知识v把口语交际的要求、方式、话题、种类等等知识,编写为短文,安排在相应的教学单元中v(二)口语表达示例(二)口语表达示例v配合口语知识短文,选编精彩对话、辩论、演讲实例,以及有明显缺点的口语表达病例,供学生在练习中参照、借鉴v(三)口语表达训练及指导(三)口语表达训练及指导v针对具体项目(训练题)进行指导例: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v人教版 则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编在一起,有说有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 v四、语文知识教材四、语文知识教材v按内容分:语言学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文章学知识——文章主旨、段落层次、结构和思路、文章技法、文章体裁、文章语体等;文学知识——古今中外一些重要专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知识、文学体裁知识和文学鉴赏知识等。

      v按表述形式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作用是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说明学习主体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其作用是指导学习主体实际练习和应用v第二节第二节 语文教材内容建构的理论基础语文教材内容建构的理论基础v语文专业理论基础语文专业理论基础:“一语四文”——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文言文(含古汉语基础知识)及其文化的多元体系其中“语言”是核心v文化 指的是语言符号系统本质上所包含的价值和文化意义系统任何人在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同时,都不能不接受它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义v注意:“一语四文”丰富的理论内涵,在语文教材内容中仅仅以最基本的知识面目出现,而且仍然是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的基本技能为目的;“一语四文”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语文技能 END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