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道德的维度道德教育——多元社会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的新思路教育理论论文.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h****0
  • 文档编号:313256932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0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道德的维度反思道德教育——多元社会背景下研究道德教育的新思路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 关键词:道德维度 道德 教育  多元社会   论文摘要:本文以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应该实现由道德尺度到道德维度的转换在道德维度上思考道德教育是对以往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一种超越,它使研究与主观主义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反思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道德内涵及表现形式,是与多元社会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倾向相一致的研究立场与态度   一、多元社会呼唤对道德教育的道德反思   随著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机会增多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任何一个国家都将遭遇文化多元的境况,都会面临如何构建多元境遇下的社会伦理问题, 中国 也不例外当下的中国正处於由计划 经济 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 工业 化的 现代 社会、个别地区由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区域间的 发展 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学界已有“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四个世界,四种社会”[1](pp.1–3)的说法;另外,多民族与多种宗教信仰并存是中国的 历史 文化现实共时态的文化多元与历时态的价值冲突并存,增加了中国当前多元价值冲突的复杂性。

        在多元价值冲突中,中国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突出出来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应当如何定位?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是否必然是一种精神强制?学生所养成的德性与道德教育目的相去甚远,是单纯的教育技术问题吗?道德教育以灌输为主,已成为公认的问题,为何不能彻底解决?道德教育系统本身生态失衡:要求学生有独立人格与个性、有创新意识,学校生活却处处是严格的、不可质疑的规范;要求学生充满爱心,而学生却经常看到或受到教师的严厉体罚与虐待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道德教育本身进行价值反思,思考道德教育的伦理品性,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理论界,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关注也随著多元社会的日渐形成日益受到重视20世纪前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就曾对“灌输式”教育的道德性质疑,詹姆斯.麦克莱伦提出“或者无效或者不道德”的现代道德教育佯谬(paradoxofmoraleducation),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道德教育的方式,也不是道德的教育方式,到60年代,彼得斯发表《伦 理学 与教育》,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们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反思,还集中在灌输方式上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应用伦理研究的新浪潮在这次浪潮中,对道德教育的伦理思考主要通过对教育本身伦理性的反思体现出来,代表性研究有里斯.布郎(LesBrown)的Justice,MoralityandEducation等。

      英国以JohnWhit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教育 哲学 ,以新自由主义主张引导教育,代表著道德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後现代注重多元与边缘价值、重视弱势群体权利的氛围中,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出现了对教育价值取向、道德教育价值观进行反思的新动向课程社会学的新研究,盛行对文本的多元价值分析,如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迈克尔.W.阿普尔的《意识形态与课程》可以说,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当前的教育理论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教育自身的道德合理性进行反思的新高潮   西方当前的伦理学与哲学研究,如麦金泰尔的《德性之後》,罗尔斯的《正义论》与《 政治 自由主义》,利奥塔的《後现代道德》,及国内以万俊人先生为代表的对普世伦理的思考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为我们思考道德教育本身的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内道德教育研究曾经过於重视阶级和意识形态分析(建国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视角,以至把它作为唯一的指导标准,窒息了道德教育研究的其它思路;现在,又在走向另一个极端:阶级、意识形态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研究中被放逐,对道德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对教育技术的改进与对实效性的关注上,对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道德教育中的自由等问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

      近来,随著社会转型中道德教育伦理问题的凸显,理论界才开始关注这类问题,出现了对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如从教育本身的价值定位反思道德教育的根基(鲁洁,2001),对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肖川,1999)、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项贤明、张华,2000)、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刘慧、朱小蔓,2001)的呼吁,对道德教育创新与教育解放(班华,2001)的思考,对灌输方式道德性的争论(肖川1999,金生鈜2001,孙喜亭2000等),对道德教育道德性问题的思考(刘超良,2001)这表明中国理论界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反思也开始走向自觉   本文以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对道德教育的伦理反思,首先需要对道德立场本身进行新的思考,把道德作为一个维度,而不单单是价值判断标准这是一个研究思路的转变,它带给我们透视的视角与对道德教育道德性的深度理解   二、道德维度是思考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一)道德尺度与道德维度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立场:伦理问题不只是善恶判断的问题,也包括从善与恶的维度进行思考当我们提出“道德教育存在伦理问题吗?”这一问题时,不是在问“道德教育是善的吗?”或者潜在地否定这一命题,而是在问:可不可能对道德教育进行伦理维度的思考?如同当下思想界对司法、医疗、经济包括政治、建筑等人类的实践活动领域所作的伦理追问那样。

        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对一件事或人或活动进行善与恶的判断,需要把这一对象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比如“说谎”,在没有具体背景的情况下,依据一个人说谎的事实判定他“不道德”是不明智的,因为谎言也许是“善意”的,也许是“爱国”的表现所以,进行善与恶的判断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明确的、具体的情境或背景能够进行道德判断的对象必须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对象,从逻辑学上说,这个主词必须是特称概念,而不能是概括的、抽象的、全称的;二是确定的判断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实质是判断对象是否符合特定的道德标准在这里,善的内涵相当於特定的道德标准或评价尺度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只有两种:是与否   如果把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抽象的、全称的概念进行伦理考量,就不是想考察:某一种道德教育实践是否符合某种道德标准,而是想就道德教育这一人类特定的实践活动所反映出的“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伦理和道德的内涵不再是一个特定的价值标准,而是作为思考问题的一个维度;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不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要说明它在哪些方面、如何反映和表现其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性质   一般地,道德被定义为一系列规范[2](p.28),并将其作为规范行为的依据。

      行为一旦不合乎这些规范,就会被称为“不道德”,行为者也因此丧失道德尊严这表明道德有两个性质:一是“广泛的禁忌体系”(尼采),它限制人的行为超出一定的界限;另一个是生产的性质,按照这样的规则行为,意味著生产出“中规中矩”的道德人和不道德的人这是道德对於个体或个体生活的社会学意义   然而,道德不只是规范人行为的各种条律,在本质上,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认可的行为或关系的描述,是人对各种关系状态的选择不同时代或不同阶层甚至不同的人,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因而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不管差别多大,做出选择的理由是什麽,都是一种选择这是道德最高的概念层次在这个层次上,道德与非道德相对称,是一个维度意义上的概念,它在外延上包括所有选择的种类或所有可能的关系,也包括“不道德的选择”,因为“不道德的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可能因而,这个层次上的道德概念是包容性的这也是在多元社会背景中所应该持有的态度选择之後,把与自己选择一致的选择标准认为“道德的”,相左的则是“不道德的”,这是把自己的选择作为参照,对他者选择的一种判断这是道德第二个层次的概念,是把道德作为一个尺度与评价标准的概念在这个层次上,道德与不道德相对称,并通过与後者的区别表现自己,是排斥性的,它排斥与自己不同的选择。

      这是一元道德观常常持有的立场   在第一个层次上理解道德,对道德的考察就不像通常所做的那样:站在自己选择和赞同的立场上,批评与指责不同的选择,内在地潜藏著推广自己选择、显示自己比他人更明智的企图;而是要分析各种选择(道德观念)所以做出的原因和背景,即将做出的选择放回到它所存在的母体中去,以求得对其更深刻的理解这便是在维度意义上理解道德   (二)作为维度的道德带来的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转变   相对於单纯作为标准与尺度的道德,作为维度的道德概念意味著道德及道德教育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道德探究从形而上的论证转向形而下的考察   在西方伦理学传统中,一直存在著一种努力:寻找普遍的善或善的普遍逻辑,这种努力在18、19世纪达到顶峰19世纪末,尼采以其《论道德的谱系》,尝试颠覆这一传统他将目光从抽象的推理,转向对历史的追问,将道德从上帝的神喻还原到人世间贵族的自封和低微者的自嘲;福柯接续了尼采,将这种方式发扬光大虽然麦金太尔对尼采主义者们的道德研究是否真正摆脱了形而上学表示出很大的怀疑,但他不得不承认,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当代对道德的思考扩展到了历史的、文学的、人类学的和社会学的领域[3](p.3)。

      这一转变把道德研究从局限於形而上学的论证放回了它存在的生活世界   罗尔斯的《正义论》,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基本结构,研究社会基本结构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理的利益或负担之划分方面的正义问题”[4](p.2),可以看作是应用伦理(社会结构或制度伦理)的一个杰作显然,他已经不再仅仅把伦理学当作道德的逻辑学和认识论,而是关注人类群体的伦理生活,虽然,在他第一部分的原则构建中,依然有著明显的形而上学的痕迹   把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维度命题本身,要求研究者对人类生活不同领域中的道德问题进行反省与梳理由於各个生活领域的特性不同,其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核心价值观念也就可能不同,如,罗尔斯把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伦理原则,而在医疗、商业领域,正义也是重要的伦理原则,却不一定是首要原则这表明道德维度的思路,允许依据差异存在不同的首要善,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普遍的道德原则或终极善   但是,作为维度的道德,坚持所有人类生活领域都包含有伦理因素的立场,因而,它支持探讨人类生活的不同领域的善这种探讨,相对於传统伦理学的抽象逻辑论证,更要求深入考察社会各领域的现实,或曾经的现实,考察各领域特殊的、真实的现象,体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伦理观照。

        从价值体系的建构到道德维度的解释   传统的道德哲学以探究普遍道德原则与终极善为己任,企图像 科学 为 自然 立法一样为人的生活世界立法,认为社会生活像自然世界一样,内部存在著永恒的道德法则胡塞尔敏感地觉察到这种科学主义的危机,提醒人们现实世界是包罗万象的生活世界,应该用透视的方式来理解或构造这样的世界[5]   透视意味著对生活与道德现象进行多维的理解与感知这一转变预示著道德观从只认可单维的、普遍的价值标准过渡到承认多种价值标准的存在,由此,伦理学的功能也由原来只论证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的合理性到解释与分析多种价值观念,“道德”由原来的只是一个评价性概念转向一个限定思考领域的修饰性概念这一修饰词限定的是透视问题的一个方略,只说明看问题的角度只有在这种透视的视角下,我们才能理解生活的多元,才可能放弃用一种标准来取代他者的企图与谋划把可能与现实的生活当作有其自身独特逻辑的存在,才可能尝试在最大限度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其内在的逻辑因此,放弃对普遍原则的论证,并不仅是实践理性研究方法的变更,在其背後,包含著对多元现实生活的新态度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用透视的方式看道德是一种分析与解构的话(麦金太尔以尼采为例,说它是破坏性的),那麽,它所解构和破坏的只是一元权威。

      不仅如此,在一元的建构与多元的解构间还存在理性反思程度的差异:在普遍的价值建构中,建构者与自己所建构的价值体系间存在著一种极为亲密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