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层结构方案需要控制个比值及调整方法.pdf
9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八个比值及调整方法高层结构设计的控制参数2008-11-13 14:37高层结构设计的控制参数及调整方法本文在笔者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的基础上编写,编写中针对原文中的一些错误及不足之处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高层结构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主要通过对一些目标参数的控制来达到这一目的一、轴压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的轴压比,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 和6.4.6 ,高规 6.4.2 和7.2.14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轴压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轴压比过小,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相应墙、柱的截面面积轴压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2、结构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二、剪重比:主要为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周期较长的结构的安全见抗规 5.2.5 ,高规 3.3.13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水平地震剪力过小;但剪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剪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当剪重比偏小但与规范限值相差不大如剪重比达到规范限值的80以上)时,可按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调整: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9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1)在 SATWE 的“ 调整信息 ” 中勾选 “ 按抗震规范 5.2.5 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 ,SATWE按抗规 5.2.5 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2)在 SATWE 的“ 调整信息 ” 中的 “ 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中输入大于 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3)在 SATWE 的“ 地震信息 ” 中的 “ 周期折减系数 ” 中适当减小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2、结构调整:当剪重比偏小且与规范限值相差较大时,宜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三、刚重比:规范上限主要用于确定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见高规5.4.1 和 5.4.2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上限要求,说明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较大,应该予以考虑。
规范下限主要是控制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避免结构的失稳倒塌见高规5.4.4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下限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但刚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刚重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上限要求,在SATWE 的“ 设计信息 ” 中勾选 “ 考虑 P-效应 ” ,程序自动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2、结构调整: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下限要求,只能通过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四、层间位移角:主要为限制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水平位移,确保高层结构应具备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而影响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使用要求见高规 4.6.1 、4.6.2 和4.6.3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上述要求无法得到满足但层间位移角过分小,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层间位移角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
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1)由于高层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扭转,所以符合刚性楼板假定的高层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加强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的侧移变形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2)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 的“ 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中的 “ 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 ” 中快速找到层间位移角超过规范限值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节点号在“ SATWE 位移输出文件 ” 中查找五、位移比 层间位移比):主要为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见抗规3.4.2 ,高规 4.3.5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位移比 包括层间位移比,下同)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心偏离质心的距离较大,扭转效应过大,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合理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如下:1)由于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的,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间位移往往出现在结构的边角部位;因此应注意调整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减小结构刚心与质心的偏心距。
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2)对于位移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楼层,也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 的“ 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中的 “ 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 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节点号在“ SATWE 位移输出文件 ” 中查找也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9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六、周期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使结构具有必要的抗扭刚度,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见高规4.3.5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周期比不满足规范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扭转效应过大,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合理周期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 SATWE 程序不能实现2、结构调整:只能通过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由于结构外围的抗侧力构件对结构的抗扭刚度贡献最大,所以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或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利用结构刚度与周期的反比关系,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加强需要减小周期方向宜相近 ” 。
3)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 轴和 Y 轴)的抗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4)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抗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抗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 第三振型转角方向” 的刚度,并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5)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规范的要求6)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9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七、刚度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高规 4.4.2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 予以加强刚度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 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 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结构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以下方法调整:1)适当降低本层层高,或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2)适当加强本层墙、柱和梁的刚度,或适当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和梁的刚度八、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能力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 ,高规 4.4.3 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应按高规5.1.14 予以加强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规范要求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SATWE 的“ 调整信息 ” 中的 “ 指定薄弱层个数” 中填入该楼层层号,将该楼层强制定义为薄弱层,SATWE 按高规 5.1.14 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 倍2、结构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提高本层构件强度如增大配筋、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加大截面)以提高本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或适当降低上部相关楼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几个参数的调整涉及构件截面、刚度及平面位置的改变,在调整过程中可能相互关联,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应该注意,对于类似于框剪结构的组合体系,有个彼此刚度适宜的问题分析框架的剪切型变形曲线和剪力墙的弯曲型变形曲线,可以发现,在下部楼层,剪力墙的位移较小,框架的位移较大,是剪力墙拉着框架来限制其层间位移角;上部几层则相反,剪力墙的层间位移角逐渐增大,框架的层间位移角逐渐减小,框架反过来拉着剪力墙以限制其层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9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间位移角。
而改变剪力墙的刚度与部置是控制框剪结构的位移和周期的主要手段,所以当框剪结构上部几层的层间位移角较大时,适当削弱这几层的剪力墙刚度应该更为有效如果结构竖向较规则,第一次试算时可只建一个结构标准层,待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刚重比等满足之后再添加其它标准层;这样可以减少建模过程中的重复修改,加快建模速度框架剪力墙结构 0.2V0 和 Vf,max内力调整的概念和设计建议框架剪力墙结构0.2V0 和 Vf,max 内力调整的概念和设计建议在 okok 上看到有人问为什么0.2V0 是取结构底部而不是每层的剪力,并且不是少数人对此有疑惑,因此HiStruct 将对此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理解首先,来看看规范是如何执行这个内力调整的:根据高规和抗规的规定: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数量必须满足一定要求这就是说,在地震作用时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承担了大部分的水平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框架部分可以设计得很弱相反,框架部分作为第二道防线必须具备一定的抗侧力能力,这就需要在计算时,对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剪力进行调整在高规中,对 Vf 0.2V0的楼层,设计时 Vf 取 1.5Vf,max和 0.2V0 的较小值。
V0 为地震作用产生的结构底部总剪力, Vf,max 为各层框架所承担的总剪力中的最大值这种调整方法对于框架柱沿竖向的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是合适的,但是对于那些框架柱沿竖向的数量变化较大的建筑,这样调整会造成上部楼层框架柱所承担的剪力明显偏大,是不合理的因此,高规规定:对框架柱数量从下至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结构,当Vf0.2V0 时, V0应取每段最下一层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总剪力;Vf,max 应取每段中对应于地震作用其次,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框架部分的内力调整我想几乎所有的结构工程师都大概的知道这是为了保证框架作为结构二道防线之用那么详细分析起来会是如何呢?首先来看典型框架剪力墙的内力分配图此图为解读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9 页个人资料整理仅限学习使用导,与实际情况稍有出路,可以参考理论推导的假设,但是基本规律是合适的)由图可见在结构的底部剪力墙需承担大部分的内力,变形上是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