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接百年的改革.doc
6页承接百年的改革正在召开的2014年,是新一届政府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次 如果说,四个多月前的三中全会,确定了习李新政的纲领与框架, 这次,就是三中全会的“下半场”,将党的改革思路和意志,体现为 国家的改革思路和意志,并付诸实施四个多月來,海内外围绕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解读,早已汗牛充栋 而无论如何解读,普遍能够形成共识的一点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是中国 改革的重要转折点在改革史的大维度下,习李新政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坐标?历史坐标迄今进展了三十四年的当代改革,并非前无古人的创举,而是在中断 了一个甲子示,对近代改革的续接从改革史的角度,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做如此划分:首先是开始于1861 年的改革时期,至1911年终结;随后,从1911年直到1979年,可以看 成是一个完整的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主流,是解决政权的归属问题,期 间还夹杂着口本的入侵;自1979年邓小平开始改革,中国再度重冋此前 的改革道路上与一百多年前相比,当今改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改革者的权威资源不同晩清改革,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跛子改革”,即体制内的改革主导 者,缺乏足够的权威资源,英后果:一是政令不出紫禁城,二是即便政令 出了紫禁城,在执行中或大打折扣,或异化变型。
晚清中央权威的沦丧,不仅是财权被分解,甚至连军权、外交权也被 分解,这导致了中央的涣散无力及各地的离心倾向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 是,1908年中国的财政总收入超过2亿两白银,空前未有但是,在中央 政府和内务府,加起來仅仅2400万两,只有12%,其余都在地方手里一 个政权,居然丧失了对88%的财政支配权,实际上也就丧失了进行任何有 效的政治动员的能力当代改革,中央各方面权威资源非常充足,只要高层能形成共识,贯 彻与推动的力度和效率就相当高这是确保改革措施能落实的关键二、社会的急躁心态加剧丿力史地看,这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的急躁心态,呈现越来 越加剧的趋势,我将此称为“大跃进”心态,总想走捷径,一蹴而就这种“大跃进”心态,表现在改革上,就是经济上总是追求超常规、 跳跃式发展,而在政治上,也同样希望进口或者构建一个“主义”的框架, 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这种认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相信: 无论改革还是革命,似乎都是越快越好、越激进越好我们总是为不断提 升的“高铁”时速而欢呼,直到超速颠覆、车毁人亡,才开始反省“大跃 进”的危害这种心态成为社会潮流,始于甲午战争失败Z后,并随着此后越来越 多的精英放弃艰难而漫长的建设、投身短平快的“推倒重来”,而口渐渗 透到民族心理之中。
尽管每一个丿力史阶段的执政者,大多依靠指责被其推 翻的前任们是“笨蛋”兼“坏蛋”而上台,而当它占据了中枢地位、成为 执政者之后,都不能不认识到:无论是经改还是政改上的“大跃进”,都 不切实际,无法操作而一旦这个执政者冋归理性,它又很容易被新的反 对者指责为新的“笨蛋”兼“坏蛋”,陷入另一轮循环三、 改革的体量不同清末民初,中国尽管是大国,但仅仅是人口意义上的,无论是经济还 是军事,都只能说是弱国但是,如今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已经堪 称强国体量的本质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改革的难度,毕竟要推动 一列满载的列车,耍比破牛车更为费劲四、 外部环境不同首先是经济的依存度,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与国际的经济依存关系是 单向的,那就是中国经济走势对全球、尤其是对英国和俄国影响非常大 在很长时间内,中国都一直控制着茶叶、丝绸等大宗出口商品及几乎一切 进口商品的定价权,即便鸦片战争也未能改变这些,一直到1869年苏伊 士运河开通Z后,中国才丧失这种定价权鸦片战争Z后,中国经济的对 外依存程度加深,但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而当代改革三十多年后,中国已经成了制造大国、世界工厂,同时又 在资金、能源、资源上对国际市场有极大的依赖性。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 在出口还是进口方面,中国依然没能掌握定价权,国际依存度对中国经济 的影响相当大其次是国际安全环境当今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军事强国,与晚清时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本质上的变化,决定了改革开放的自主性完全不同 晚清与民国所遭受的深重的民族灾难,对于彼时的改革来说,既是压力和 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因为“饥不择食” “慌不择路”而成为有序、渐进 改革的阻力当今中国,虽然有外部的各种威胁,但远未成为如百年前那 样的民族危机,虽然因此导致压力的缺乏,但也令改革者得以较为从容地 布局五、改革的深度不同从表面上看,当今改革在经济方面,几乎已经走完了清末民初经济改 革的全过程,并正在深化;而在政治方面,却似乎并没有达到清末民初推 行立宪政改的深度但是,正是因为清末民初的操切的立宪政改,在大跃 进心态下、“主义”刀能的心态下,忽略了基本技术条件的培育和技术操 盘,导致了始于晚清的立宪政改彻底中断此后,虽然立宪成为政治正确 的话语方式,但也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立宪工具化”倾向,在中国近 现代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止是当下的政改应该着力避免的陷阱,放缓政改 节奏,多从政府职能转换、审判独立等“技术环节”入手,不失为稳健、 现实的做法。
没有改变的基本面值得注意的是,百年以来,即便经历了 1979年开始的三十多年的当 代改革的洗礼,中国社会还有些基本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这将成 为下一步改革的巨大阻力来源一是“权力主导型社会”引领中国社会、尤其经济发展的,权力依然是最为重要的要索在中国近现代整个150年的改革史中,权力一直都是关键的“生产要素”,甚 至可以称为第一生产力、或者第一生产耍素也因此,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建立规范、透明的规则,绝不仅仅是反腐的需要,而是下一步任何改革的 先决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 用,其所针对的对象,从历史视角看,正是“权力资木化”与“资本权力 化”二是忽略技术面中国人爱谈“主义”“哲学”的多,谈问题、技术的少,往往从鸡毛 蒜皮的分歧,渐次升级为义气之争、朋党之争,乃至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 所谓左和右,往往并无大的区别,中国真正的人群分类只有两类,一类是 扯淡派,一类是实干派,后者总是少数干活的人少,说风凉话的人多, 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的主旋律了忽略技术面,必然导致“姿势分子多”, 说“主义”、喊口号、叉着腰批评的人多,而处理“问题”、埋头实践、弯 着腰干活的人少。
三是国家治理手段的原始对法治、规则的依靠,不如对人治、政策的依靠整个官僚机器,依 然存在着强大的异化能力,顶层设计中的“仁政”,经过官僚机器的运转, 往往能变成弊政、甚至苛政十八届三中全会,其实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化,那就是国家治 理现代化,这是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之后,更为重 要的第五个现代化,也比空洞而笼统的“政治现代化”更有操作性,更少 歧义其实,中国在改革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腐败问题,在其他任 何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中,尤其美国,都出现过,并且,他们也是花费了数 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才通过不断的制度改进对其进行修补这是一项 长期、艰难而口技术要求很高的活儿可以肯定的是,缺乏耐心地推倒重 来、砸烂重来,不仅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且将问题暂时掩藏起来,最 后会憋出更大的脓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來,我们已经接受企业管理是一门技术,却并未普 遍接受国家治理也是如此,关键是操作细节我们往往不去研究这些技术 细节,有了问题,都怪罪到一个虚幻的“主义”上去,而一旦认为“主义” 有问题,就再度诉诸推倒重来、砸烂重来,结果发现问题依然存在在很 多年前,胡适先生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至今仍有现实意 义。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看作 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也提及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 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这些词句,都凸显了习李 新政所面对的艰难局曲作者系独立学者,中国改革史、战略史研究者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