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地名的变迁范文.doc
31页北京地名的变迁范文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师、顺天府等等 先秦至秦汉 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蓟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城市,后燕国打败蓟国,后迁都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为蓟县,为广阳郡守驻地 汉高帝五年,被划为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两晋至隋唐 直至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治范阳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历经前燕、前秦、前燕、后燕和北魏的统治而不变 直至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但很快在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管辖后北京成为范阳节度史的驻地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曾经在这里称帝,建国号为“大燕”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属卢龙节度史节制 五代到辽金元时期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这里建立割据政权,自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辽朝于会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析津府,开泰元年改号燕京 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 成吉思汗于1216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为中都路大兴府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蒙古文为Khanbalik,汉字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清时期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战争、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也称为“行在”(皇帝所在的都城,就称“行在”),现在的北京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 清朝入关后随即占领北京,亦称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并且实行旗民分居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内城,汉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明朝嘉靖皇帝下令修筑) 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允许进入北京,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民国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逃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起初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仍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优秀的文化教育机构,如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民国中后期(1928年-1949年) 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同时撤销京兆地方民国十九年6月,北平被降为河北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这一时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当的优势,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波士顿”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率领25万国民革命军投共,北平未经战斗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宣告成立 周日该上素描课了,您大老远从班上赶回来送我 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 您费力地蹬着自行车,豆大的雨点落在您的脸上,衣服上,眼镜上,汗水也悄无声息地从您脸上滑过,您顾不上擦,仍在使劲地骑着 我把雨伞往您那边靠靠,您却关心地说:“别给我打了,你昨天刚拉完肚子,别再着了凉 ”我无言以对,只好把伞继续打在我身上 到了学校,我见四周一个人都没有,心里开始慌了:千万别今天不上课呀!妈妈为了送我,连在班上睡午觉都放弃了,可如果现在还得让妈妈又把我送回家,这不瞎捣乱吗?我急忙跳下车,去问守门的大爷 问完之后,我只觉得如五雷轰顶般,差点吓出“心脏病” 糟糕透了,今天没有课!我走到您身边,支支吾吾地小声说:“对不起,妈妈,今天没有素描课 ”您听了仍然和颜悦色,沉思了一下,和蔼可亲地点着我鼻尖说:“我就知道今天可能不上课,可有怕万一上课耽误你学习,小糊涂蛋 我再送你回家吧!我听了赶紧说:“妈,您不是还得上班吗?我自己走回去吧 ”您笑眯眯地说:“你一个小孩儿自己回家,我这个做家长的能放心吗?快点儿上车吧!”我依言上了车。
一路上,路时而平坦,时而坑坑洼洼,我心里不知怎么特别内疚,觉得对不起妈妈 可我的嘴巴跟抹上强力胶水似的,怎么也张不开,即使张开了,喉咙却一点儿声也发不出来 到家了,我站在楼门口,看着 三都在夏朝属梁州东南裔;商属于荆州西南裔;周属越,领牂牁国地;秦属象郡且兰县地;汉属牂牁郡;晋至南朝宋属牂牁郡的东南角和武陵郡的西南角等处交界地;南朝齐属牂牁郡东南角和齐熙郡西北角等处交界地;梁、陈属南牂牁郡;隋属牂牁郡 唐初开始在三都境内设治,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即今三都恒丰、塘州、合江一带;都尚县,即今三都都江一带,属应州管辖,州治在都尚县 宋代(960~1279年),属夔州路绍庆府(今四川彭水县)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六月(1289年),西南夷中下烂土等处洞长忽带等人,以三百洞、一百一十寨内附 至元二十八年十月(1291年),将洞蛮烂土建立定云府,改陈蒙洞为陈蒙州,合江为合江州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设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都匀定云安抚司为都匀安抚司。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授张均为合江州陈蒙烂土长官,隶都匀卫 弘治七年五月(1494年),长官司改属独山州,隶新设的都匀府 雍正九年七月(1731年),置都江厅通判,即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隶都匀府 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烂土司地置三脚屯州同,即今三合、大河、普安、中和等乡镇 民国二年十二月(1913年),都江厅改称都江县,三脚州同改称三合县 民国三十年二月(1941年),贵州省政府将都江、三合两县合并,改名三都县,三都县治设三合镇,都江县署改为区署 1949年12月6日三都解放,1950年1月14日三都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6年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三十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撤销三都县,设置三都水家族自治县,同年12月21日,将三都水家族自治县更名为三都水族自治县 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名、县治一直沿袭至今 说到北京,自然会想到胡同;说起胡同,自然会想到北京 但胡同并不是起始北京,它的名字起自元代,胡同只是用汉字记蒙古语的音,据研究,它是蒙古词“水井”的音译,“巷”怎么会和水井扯到一起了呢?原来,元世祖忽必烈在七百二十多年前,下令在今北京的旧城辟建新城时,居民的生活用水,都取自巷中凿好的水井,蒙古人习惯于以水井代指巷,便管它叫“胡同”。
日久天长,胡同倒成了新潮的语言流行起来,变成了巷的通称 说起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都可以称得上是“老寿星” 今天内城的基本格局,大部分都奠定于元代 外城虽然兴建于后来的嘉靖年间,但前三门外邻近城门和干道的一些胡同,却早在兴建外城以前就有,有的可以上推到明初,或者还早 这样,论起北京胡同的年龄,二三百年的算年轻,四五百年的很平常,六七百年的并不稀奇,千八百年的也不是没有 随便拿着一条北京的胡同来,就比当今世界上好多国家的建国历史还悠久 光这一点,能不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骄傲?虽然“胡同”这个名词是形容小的街巷,但同一小街巷的具体名称,清代与明代、民国与清代,新中国成立后与民国都不尽相同 胡同的名称,既有继承的,也有变化的,具有各种各样的来源 北京的胡同有一点最引人注意,那便是名称的重复:苏州胡同、梯子胡同、弓弦胡同,到处都是,苏州胡同是京人替住有南方人籍贯是杭州的而取的名字;弓弦胡同是与弓背胡同相对而定的象形的名称 北京的胡同还有许多以井得名,如龙头井、甜水井、南井胡同、北井胡同、王府井等,这是因为北方水分稀少,煮饭、洗衣等用水极大,所以当时的人,凿出了一口井之后,其快乐是不可言状的,于是以井名街。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 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 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 北京的胡同是卧虎藏龙的地方 老舍先生出生在小羊圈胡同,他的性格带着明显的胡同烙印,恬淡平俗,不事张扬;而王菲也是从北京的胡同里走上舞台的……不过,胡同里的小人物更多,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耀眼的灯光,大都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一辈子都是“顺民”,但同样精彩生动 过去北京人常说:“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胡同形成于元朝,据史料记载,元朝大都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共计413条胡同,到了明朝,北京共有街巷胡同1170条,其中直接称胡同的有459条,而清朝北京直接称胡同的街巷是明朝的一倍多,有978条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新添了不少的街巷胡同 如1982年,在北京的街巷中,直接称胡同的约有1316条 如今,北京胡同的数量已远不及从前 但胡同作为老北京的标志之一,仍然吸引着中外游人追寻历史的步伐和探求中华文化的目光。
(作者:赵建慧)北京胡同的由来关于北京胡同的由来,目前大致有4种说法:一说,源于水井(张清常《胡同及其它》),二说,源于“浩特”(曹尔驷《北京胡同丛谈》);三说,源于“胡人大同”(沈榜《宛署杂记》),四说,源于火巷(王晓芳《北京胡同的由来》) 《北京胡同的由来》一书写道:据考证,北京许多老的街巷名称沿袭元、明、清之旧 胡同之称也始于元 不过那时不叫胡同,而叫火弄,又叫弄通 可见胡同即是从火弄、弄通演变而来 宋代都城东京(今开封)、临安(今杭州),亦称街巷为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