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doc
5页在端正执法思想过程中出现的民警不作为和消极作为问题,虽然只是个别民警的个别现象, 但如果放任不管,很容易在队伍中扩散、蔓延,成为带普遍性、共性的问题究其原因, 既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咎于上面政策过严,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民警的消极对抗,而应该将 这个问题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期、经济体制转轨期的大背景下来探究,从 公安工作三大历史使命及其宗旨的高度予以高度重视一、民警消极作为的原因(一)新形势、新情况、新起点与旧执法观念的碰撞严重制约民警的工作积极性近年 来,各级公安机关为端正执法指导思想,为增强广大民警执法为民的意识,对队伍和执法 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采取了硬措施,如“五条禁令” 、 “五项规定”以及执法质量考评办法等 这些措施的出台,对民警和一部分公安机关领导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效改善 了公安机关的公众形象但由于传统执法理念和方式的惯性作用, “急刹车”后,一些民警 不能正确认清形势,适应时代要求,对以往“管人者”的心理优势, “棍棒下出案子、口供 里出证据”的行为习惯产生“怀旧” 、 “留恋”情绪,没有把思想转变到“执法为民”的新 观念上来,从而感到束缚了手脚,民警旧的执法理念与当今新的执法环境下对民警的要 求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
(二)执法要求相对提高与民警综合素质较低的矛盾以及“利益驱动”的受限是民警工作 消极的内因 1、作为执法的主体,民警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执法的过程和结果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 济的发展,公安工作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这就要求公安民警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执法为民的本质,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和准确执行法律法规的能力这时执法工作的 高要求与民警素质偏低的矛盾就十分突出,存在说不过、跑不动、打不赢的问题,民警的 业务水平、法律水平、办案技能、技巧与现实要求差距很大,而且在短时间内民警的综合 素质难于提高 2、政治利益,拿刑讯逼供来说,在无其他有力证据证明犯罪时,审讯人员使用刑讯逼供手 段获取口供,的确能取得快速破案的短期效应,并造就刑讯逼供者有能力、有魄力、善断 案的光辉形象,政治利益随之而来但在目前的执法环境下,审讯人员失去了这一“捷径” , 必须通过强化预审能力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而预审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种情 况下一些“破案能手”就会感到束手束脚,光辉形象就会大打折扣,随之而来的各种奖励 也会消失,消极思想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 3 、经济利益,纵观执法中存的问题多数直接或间接的与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旧的执法要求下,部分民警热衷于办理一些有“油水”的案件,但在新的执法环境下, “油 水”的取得必然付出成倍的代价,这种状况下,部分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民警的工作积 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四)队伍管理的快节奏与民警的适应能力迟缓的矛盾上级公安机关出台了不少条令和禁 令、考评办法,强化执法为民的观念、服务的观念、人权的观念、法治的观念等等,无疑 是正确的,是符合当前形势要求的但是由于“弯子”转得太急,一些禁令存在与基层实 际脱节的问题,没有遵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一棍子”打死,不免出现了民 警动辄得咎的现象,因而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人人自危的感觉端正执法思想没有真正入心 入脑,成为民警的自觉行动,而是一种被迫服从,是不得已而为之目前,抵触情绪、埋 怨情绪、悲观畏难情绪在基层民警中有所蔓延,甚至出现“与其出去找死,不如在家等死” 的说法加上各级领导机关的各种考评过多过滥,并且都要逐一排名、末位淘汰,基层民 警感到不胜负荷,压力很大,难以适应五)规范执法的快变化与法律、法规、办案程序的慢配套的矛盾当前公安机关改革 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操作层面上没有及时跟进、出台相应配套的法律、机制、手段,导致基层公安机关在工作实际中碰到了不少难题,基层民警感到无所适从。
如审查手段,一 方面强调从严审批留置,另一方面刑事传唤限定在 12 小时,留置最长在 48 小时内要对违 法犯罪嫌疑人作出处理,这对警力普遍紧缺的公安机关来说,民警往往只能通宵加班;再 如取消收容遣送,实行自愿救助办法后,对城市流浪者和不够法定责任年龄的三无人员的 扒窃、抢夺等案件,因种种原因无法取证,案件常常无法处理,只能口头教育释放;还有 新《行政许可法》颁布后,特种行业管理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六)“人权”呼声高涨与法律配套相对滞后的矛盾当前人民群众对人权、民主、自 由、公平、正义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有一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片面理解、强调 人权,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使民警遭受乱投诉的问题呈上升趋势,民警在执法过程疲劳厌战,不可忽视的民警情绪警刊》记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入基层采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广大公安民警始终保持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呈现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公安机关广大民警思想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带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在侵蚀着我们这支队伍的健康,对公安队伍建设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这些现象应当引起领导阶层的重视,并应采取相应对策加以引导。
基层民警思想现状的主要表现警察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并无任何不同,是一份通过其个人的职业行为而取得合法经济收入,并能够为其本人和家庭成员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就当前来讲,警察这个职业与其他公务员相比较,面临的现状是工作量大、责任重、待遇差、晋升难、危险性高,同时却缺乏精神和物质上的相应补偿,这就容易使民警对警察这个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队伍思想不稳,凝聚力下降,爱岗敬业精神淡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过了解走访,我们总结了普遍存在于基层民警中并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不良思想现状: 第一种表现是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和敬业精神淡化,甚至对工作表现出倦怠、厌烦,在工作上不推不动,对待群众多为应付 第二种表现是执法工作中缩手缩脚,民警畏难心理较为普遍面对执法工作,推拖、畏难、怕事、怕承担责任,怕给自己工作前途带来不良后果许多民警坦言:宁愿少干一些,也不愿干得多了出事,承担后果 第三种表现是存在疲劳厌战思想民警普遍反映:对接踵而来的战役、活动应接不暇、疲劳不堪、积极性不高一位民警这样说,在工作的时候感到身累,休息的时候感到心累 第四种表现是生活作风上懒散、松懈,主观意识消极、懈怠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基层民警都反映睡眠不足,日常的双休、公休经常得不到保证,在工作的间隙,只要有条件,首先想做的事情就是睡觉。
不少民警反映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除了吃饭、睡觉和工作,人生已没有其他内容”,有的民警说自己“对一切都兴趣减退,每天混着不出错就是了”,也有的民警觉得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坏,火气很大却无处发,“领导面前不敢发,同事面前不便发,家属面前不忍发,群众面前更不能发滋生疲劳厌战情绪的主要原因第一,工作任务繁重,体力严重透支,是导致民警滋生疲劳厌战情绪的主要原因 警察是调和、平息社会矛盾的工具,警察所承担责任的大小,与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现在社会处于转轨时期,各种矛盾日渐凸显,人民警察承载着沉重的压力同时,在目前的公安决策过程中,不少人把“严打”与集中统一行动、专项斗争画上等号,混为一谈,甚至有少数领导把“严打”作为治乱的良方和法宝,将公安机关所开展的正常业务工作也都冠以“严打”的名义,导致集中统一行动、专项斗争过多过频,既有“国打”、“省打”,也有“市打”、“县打”,有的地方“统一行动”一年达十几次之多 另外,非警务活动更加重了基层民警的工作量 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内涵、外延不断增加和扩大,特别是警务活动和非警务活动交织在一起,基层民警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更让基层民警感到掣肘的是来自“条块管理”体制的制约——对地方政府的非警务任务不敢不从,稍有不从,便从财政经费上受“裁”。
第二,不平等的待遇造成民警思想不稳定 公安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民警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但是超时加班很少有加班补助与海关、税务、工商等公务员相比,很明显,警察的待遇差、晋升难、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对比,心理产生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个别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不佳 第三,执法工作制度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执法环境 近年来,在公安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责任追究轻法律培训、重执法检查轻执法指导、重下压指标轻执法保障的认识性偏差,从上到下相继出台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追究制、离岗培训、末位淘汰等刚性措施,导致一线执法办案民警在无形中产生了“危机四伏”的感觉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执法环境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日益恶化,执法工作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警察执法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不法分子随意借机辱骂、围攻接处警民警,由此导致民警在执法工作中缩手缩脚,消极厌战,普遍存在“能少干的尽量少干,能不干的尽量不干,必须要干的应付着干”的思想倾向 第四,对现有投诉举报没有有效的梳理和引导渠道 在调查中,许多民警反映“并不是怕那些不实的投诉举报,而是怕次数多了影响上级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影响年终考评而排末位。
实际工作中,民警被投诉、诬告接受调查的不在少数,但很少见到对诬告者的处理或在正式场合为民警正名,调查组的结论常常是“查无实据、事出有因”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也是导致民警工作积极性下降的原因 第五,工作中缺乏群众的理解支持,威信度下降,直接削弱了民警的自豪感 调查中,基层民警反映,执勤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民警到达现场时,遇到的不是当事人积极地提供线索反映情况,而是人们的漠视和嘲讽吵架的人在警察面前依旧吵得很凶,被抢劫的人不是描述犯罪分子的特征和去向,而是劈头盖脸地抱怨、谴责甚至在向周围的群众了解情况时,无人提供线索,在帮助群众后,听不到一声“谢谢”,民警的付出得不到认同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是工作中威信度下降,得不到人们的尊重 第六,教育方法存在争议,老生常谈、作不当,也是造成民警产生疲劳厌战情绪的一大原因 政治思想教育一直是队伍建设的法宝,但在现实中,有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脱离民警实际,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有的教育方式则让民警反感比如,在一些教育活动中,硬性规定离岗培训和辞退的民警分别达到多少比例,指标层层下放,各级机关按总数比例计算不达标民警的数量在实际的作中,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大的混乱,有的单位出钱给不达标民警“精神补偿”,有的单位领导转移矛盾,让民警相互投票决定选出谁不达标、谁离岗,造成在一线奋战的民警不得不放下手中工作处心积虑研究对策,影响了工作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警靠多年并肩作战积累的团队精神。
一些过于强调群众满意率、近于造作的亲民活动和过高承诺,也使民警感到难以承受比如每年的“爱民月”活动,都要组织民警上街宣传、义务劳动、慰问残疾人和五保户如果我们深入基层就会发现,民警终日忙于工作,连自己家里的日常生活都不能顾及,他们应该首先得到来自公安机关、领导的关爱现在,自己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却又要上门给他人献爱心,不是不可以做,但很难保证是心甘情愿的 第七,疲劳厌战情绪的产生的关键还是民警自身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抵触情绪近几年,警察所承受的职业压力远比其他行业大得多,他们不仅要面临持续性的发生死伤的危险,且工作带有干涉强制等性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变成多元化的信息社会,警察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业务、心理素质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在岗民警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做到积极应对挑战,思想上惰性大,不主动想问题、想对策,在问题和困难面前缺乏锐气和韧性,甩不掉原有的思维定势的羁绊,跟不上迅猛发展的改革形势,自然也就产生疲劳厌战情绪 二是自我调节能力差,导致心理失衡有种说法形容公安民警职业特点:走在“黑白之间,随时可能发生角色转换”。
面对纷繁复杂的斗争形势做到心理平衡,自如应对,确实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失衡”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