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二德道经与道家思想课件.ppt

64页
  • 卖家[上传人]:des****85
  • 文档编号:304921880
  • 上传时间:2022-06-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61KB
  • / 6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题二德道经与道家思想v理解德道经一书的思想体系及主要内容v以德道经的思想体系为线索,导读德道经一书及重点课文v了解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一、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情况史记记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尔,字伯阳,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方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史记中提到的老子有三位:一是李耳,也就是老聃;二是老莱子;三是周太史儋德道经的三个版本一是传世本的德道经,以魏晋时期王弼的道德真经注为通行本二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丙本三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发现的郭店楚简老子版本,有甲、乙、丙三组 这三个版本关系如何,没有定论老子的世界传播v老子一书,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全书共5000余字,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一书在汉代以前称为老子,西汉时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作老子章句,所以才有了道德经的名字v在中国众多古典名著中, 道德经一书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有”万能智慧之书”之称评 价v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性的.v德.法.英.美.日等国家今天都兴起了”老子热”v德国大小商店都有老子的翻译本。

      v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述政策v尼采说:老子一书,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v许多诺贝尔获奖者把发明发现归公于老子老子文章的特点 老子文章,使用韵文写成,文句整齐,错落有致,自然成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舒适,给人一种语重心长而有自由随便的感觉但不是优美飘逸的那种,而是辛辣老到的那种有些文句,长短不一,有规律地押韵而且重叠反复,很像是民歌老子用韵既有与诗经相同之处,也有与楚辞近似的地方,它是南北文化影响的产物,但它毕竟不是诗,而是诗化的散文文中所用比喻说理,新颖独到二、 关于 老子的几则传奇故事 (一) 聪颖少年 (二) 教授孔子 (三)高论生死 (四) 函谷著书 三、德道经的思想体系及主要内容 德道经一书的思想及其丰富.这里就其思想体系及其主要思想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老子的世界观(自然观) 1、老子的“道论”道”是老子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它思想都是围绕这个思想而展开的. “道”的全新意义及多种解释: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一种真实的存在;规律法则;人生准则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关于“道”的本性 (1)“道”是虚空的、无名的、无形的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道是循环往复的,并以虚、无的方式发生作用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关于“道论”的应用 请同学们用“有”与“无”的关系或实道与虚道的关系,论述科学与人文、企业文化与科学管理的关系2、老子的“玄论” 玄,这是老子所创立和使用的又一个全新概念,也是老子思想体系的基石之一,对于准确完整地理解老子的思想体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老子的学说之所以被称为玄学,也就是因为有玄这个概念存在的缘故所谓玄,作为动词,就是指两对立面对立统一,而作为名词,则是指对立统一体本身,从而有无、阴阳等对立统一体都是玄而两对立面共同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体,就叫做玄之体 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3、老子的核心思想-玄律 在德道经的第一章,老子就给出了“玄是对立面的统一体”这个定义,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玄的作用,老子紧接着在第二章就列举出了一系列玄的实例来归纳和举证玄的普遍性规律玄律,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4、老子的“道生万物”论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关于老子的“德论” 在老子81章中,有16章谈到“德”的问题,故“德”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德?相对于“道”而言,“德”是指道的本性所发挥的作用(简而言之: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用)在老子一书中,老子所说的“德”有三种含义:一是道之德,亦即道的本性;二是物之德,即事物的本性;三是人之德,即人的本性第十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老子的认识论二、老子的社会历史观 1、 “有余者”阶级和“不足者”阶级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斗争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于天下?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于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恃,成功而不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恃,成功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其不欲见贤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不压,是以不压。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2、治世方略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老子的人生观 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有他的宇宙观,也有他的人生观,而宇宙观又决定他的人生观老子人生观的核心在于“法自然”亦即是顺其自然的法则而无容私焉具体来说:老子的人生观就是“为而不有”“利而不害”(强调无私而成其私);“取虚”( 强调“虚其心”(3章)、“致虚极”(16章)、“上德若谷”(41章),即要人虚怀若谷,虚则有容,有容乃大,有容才可以因应无穷,做到了这样,是为上德第七章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四、老子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道德经中所占篇幅最大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具体说明为君者如何处世处事、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德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当然,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一切同样也具有借鉴意义,而这也就是道德经不仅是一本帝王如何治国的教科书,同时对每个人也具有异常深远的作用与意义一)无为 老子的“无为”原则就是一切都要顺从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自行其是,而不是什么无所事事的不作为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二)守为上或后发制人 凡事以守中待动、进退自如、后发制人为上策,或者说采取守势原则,这是老子依据玄律而提出的又一处事原则和方法把这个原则应用于作战,则可得出如下守势用兵原则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三) 无 私 无私,这既是老子提出的处事原则和方法,也是老子提倡的“圣人”品德,所以,它也是老子的人生观和处世之道的基本组成部分老子第七章就是这种思想前面以讲过)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以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是以圣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四)守柔原则 由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所以,弱小者必然会转变为强大,强大者则必然会同步转变为弱小,从而柔弱必然胜刚强就成了道的基本运动规律,同时也成为老子处世处事的基本依据,老子也由此而提出了知雄守雌、坚守柔弱而永葆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的处事之道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五)否定之否定 追求一种否定之否定阶段的成就和目标,如若愚之大智、似弱之实强等,这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论述的一个重要观点或处世之道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如讷静屈,大巧若拙,大辩如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六)善 谋 凡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善于利用人的谋略,而不是只会逞匹夫之勇,这是老子所提倡的又一处事原则和方法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适 可 而 止 凡事要知足,要适可而止,而不能走极端,以避免物极必反,这是老子提出的又一处事之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 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八)避险求胜之道 凡事要未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