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ppt

21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86940450
  • 上传时间:2024-09-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93M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绪￿￿￿￿论 2 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中医学的中医学的概念概念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合性科学 3 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中医学的中医学的贡献贡献中医学发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中医学发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宝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宝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历代传承并发展创新的原创性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贡献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健康中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4 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中医学的中医学的科学属性科学属性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科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形态种物质的形态运动变化和发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的学科 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会各种现象的总体或分的总体或分科的学科科的学科中医学天地人 5 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中医学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的医学模式人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生物生物人人自然自然人人社会社会人人以人以人为本本 6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整体观念为以整体观念为指指导思想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变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和病变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7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公元前(公元前475475年年-221-221年)年)- -两汉时期两汉时期(公元(公元220220年)年)社会社会变革和革和道、道、儒、法、墨、儒、法、墨、兵、阴阳等家兵、阴阳等家学学术争争鸣天文、地理气天文、地理气象、象、农学学等自等自然科学迅速然科学迅速发展展医医药知知识和和经验积累累早期医学著作早期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精气、阴阳、精气、阴阳、五行学五行学说的思的思维方法和方法和说理理工具工具社会社会文化文化基础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技术基础基础医疗医疗实践实践基础基础哲学哲学思想思想渗透渗透 8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2.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难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等四部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

      等四部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 9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后世分为后世分为《《素问素问》《》《灵枢灵枢》》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成书: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战国至秦汉时期 作者:非一人一时之手笔作者:非一人一时之手笔贡献:构建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贡献:构建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 建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建立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 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 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治未病””的观点的观点 10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难经难经》》((《《八十一难经八十一难经》》))成书:东汉成书:东汉作者:秦越人(原题)作者:秦越人(原题)贡献:发挥贡献:发挥 ““寸口脉诊寸口脉诊”” 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 补充补充《《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的医学理论 1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后世分为《《伤寒论伤寒论》》与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书:东汉成书:东汉作者:张机(字仲景)作者:张机(字仲景)贡献:六经辨证贡献:六经辨证 外感热病外感热病《《伤寒论伤寒论》》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内伤杂病内伤杂病《《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创立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创立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 12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简称《《本草经本草经》》或或《《本经本经》》收录药物收录药物365365种种根据养生、治病、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根据养生、治病、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为中药学为中药学““四气五味四气五味””药性理论药性理论““七情和合七情和合””药物药物配伍理论奠定基础配伍理论奠定基础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13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1.1.魏晋隋唐时期(公元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220-960年)年) ——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第一部脉学专著第一部脉学专著————晋晋··王叔和王叔和《《脉经脉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晋··皇甫谧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隋隋··巢元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唐··孙思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 14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 15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2.2.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960-1368960-1368年)年) ——中国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的时期中国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的时期宋宋··陈无择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外因:外感六淫外因:外感六淫 内因:七情内伤内因:七情内伤 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 虫兽所伤、跌打损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 中毒、金疮等中毒、金疮等 三因三因学说学说 16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寒凉派滋阴派滋阴派补土派补土派攻邪派攻邪派刘完素(河间)刘完素(河间) 火热论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张从正(子和)张从正(子和) 病由邪生病由邪生““养生当论食补养生当论食补”” ““治病当论药攻治病当论药攻””李李 杲(东垣)杲(东垣) 脾胃论论脾胃论论““内伤脾胃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百病由生””朱震亨(丹溪)朱震亨(丹溪) 相火论相火论““阳常有余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阴常不足”” 17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3.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368-19111368-1911年)年) ——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温补学派:温补学派:明代医家:张介宾(字景岳):明代医家: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真阴不足”” 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赵献可(字养葵):命门为人身之主赵献可(字养葵):命门为人身之主 注重注重““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的作用在养生防病的作用 命门学说 18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温病四大家温病四大家明代明代 吴有性(字又可)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温疫论》》::““戾气戾气””致病致病清代清代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字鞠通)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 薛雪(字生白)薛雪(字生白)《《湿热条辨湿热条辨》》:湿热病因:湿热病因 19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及经典医籍的注释医学全书、类书、丛书及经典医籍的注释明明·李时珍著李时珍著中药学巨著中药学巨著明明·徐春甫著徐春甫著著名中医学全书著名中医学全书明明·王肯堂著王肯堂著中医学临床中医学临床 医学丛书医学丛书清清·陈梦雷等著陈梦雷等著著名中医学类书著名中医学类书((1578))((1556))((1602))((1723)) 20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清清·吴谦等著吴谦等著清代太医院的清代太医院的中医学教科书中医学教科书((1742))清清·王清任(字勋臣)著王清任(字勋臣)著 ((1830))瘀血致病及其瘀血致病及其 有效方剂有效方剂 2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四一二三4.4.现代(现代(19491949年以后)年以后)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以以““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相 互促进,多学科结合互促进,多学科结合””为为基本原则,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基本原则,推动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