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代的文凭混子 混子的挽歌范文.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泽玥15****2海阔
  • 文档编号:204886978
  • 上传时间:2021-10-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35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代的文凭混子 混子的挽歌    中国古代自隋一统天下起,就创造了一套不同于秦汉的选官制度,唐朝又把它予以了精细化从隋之行科举制,中国就迎来了绵绵不绝的“文凭热”至少今日之花钱买真文凭乃至于廉价买假文凭,比之历史不过小巫见大巫而已何况早有明白人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发展而来的中国”呢!从科举制度正面讲,它为文官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基础,对社会公平又大有进步,考生少有身份限制:只要成绩到了,农民的儿子与大臣的儿子同样有当官的机会但是,当官既然是一项非常有赚头儿的买卖,自然就会有人往科举里混,至于请托、假冒、打小抄就不奇怪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在《生员论》中痛述生员多滥之弊:天下生员之众,以300个县计,就有50万生员;生员质量很差,数十个里找不出一个文章作得好的,几千人中挑不出一个真有才干的这些人混饭保家还可以,希望他们治理国家,无异于缘木求鱼!   顾炎武对科举情绪大了,以至于在另一本著作《日知录》中,他说:“八股(科举文章写作格式)比秦焚书还厉害更有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批责科举时代为“无耻时代”  这些批评的话语多少过了头,但也不是没有道理凡是想混个头绪出来的,十个有九个想往科举里挤。

      素以尊重臣下、精化科举而著称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就因究问别人出身,闹出了不愉快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官场主流出身(科举)与非主流出身的巨大差别  某年,李世民在办完朝堂公务后与大臣闲聊,他问身居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的张玄素,说:“你在隋朝职务为何?”  “当的是县尉张玄素回答说  李世民再问:“我说的是当县尉以前  “未入流张玄素很不好意思,因为他在当县尉以前是刑部的小文员,即“刀笔小吏”刀笔小吏一向受科举出身者所轻视李世民有点不高兴:“你这人,我问就问了,想知道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以一个‘未入流’回答,太含糊!”不管皇上多不高兴,张玄素就是不回答,就像小偷被拿了现场似的  谏议大夫褚遂良知道此事后,对李世民进行了批评:“大唐用人本来不拘一格,您究问人家出身,是不尊重臣下的表现皇上接受了批评,声称“下不为例”  为了求得科举进身,有些参加考试的人(买方)总要千方百计地在卖方那里找到代理人,以期实现智力出卖,与皇家达成交易唐人科场故事多出,见于野史者很多其中当算一个崔生(某人)最幸运崔生连考了几次,都没被录取,心中不快,在家闲逛其同宗崔蠡在家办丧事,他认为这是个机会因为崔蠡是朝中高官,说不定有大用。

      他悄悄凑到崔蠡跟前,说:“您在位清廉,收入不多,而太夫人丧事开销肯定不小作为同族晚辈,我给你300万钱资助,日后有事多帮我的忙就是了  崔蠡很受晚辈感动,但不想收钱  事有凑巧,崔蠡守丧完后复职,被任命为知贡举(最高主考官),就把崔生点为状元其他考官有些意见,认为此人水平不够,崔蠡索性把崔生试图帮他办丧事的经过说了,一句话:“今日为回报这个晚辈  众人服于义理,就认同了这次交易对崔生是天大的喜事:不仅仅是中了状元(原来不敢想第一名的,考上就行),而且并没破费钱财,因为人家崔蠡没要他那300万  对于多数人则没那么幸运了:一是你没那么多钱,送不了;二是你送钱也怕找不着门路,就别说送了不办了  别人不用说,就是因诗流芳百世的杜甫,一辈子也没“进士及第”,留下了终生遗憾由于没正式文凭,又不善行贿,再加上才高不服人,他一辈子也没当上个像样的官万不得已时,献过吹捧皇帝的文章,称曰《三大礼赋》,得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就是有职无权的参谋官再一次,投靠地方实力派军阀严武(剑南节度使),被推荐了个名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此官妙在“检校”二字,相当于现在“享受某某级待遇”一样至于这员外郎,是个半候补职务,算是个副部级吧!皇上算是给了严武面子,给杜甫个“享受副部级待遇的工部官员”的虚号,否则,连这个虚衔也搞不到。

        后世文人因杜甫才太高了,很巧妙地虚抬他的身份,把其诗集编为《杜工部集》乍一看,好像杜甫当过工部的尚书一样倒是杜甫自己并不隐讳在科场的艰难且无自尊的经历,长安13年盘桓,让他历尽屈辱他在诗中曾云:“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诗中明白无误地说,自己要去求施舍,求了施舍还得去拜见官员(主要送自己的文章、诗作,以期打动对方,为考试的成绩评判打基础)至于饮食,也无规律,以至于到了吃人剩饭的地步  可以肯定地说,杜甫要知道自己能被后世奉为诗圣,肯定不会经营科场,至少不会把13年的大好光阴投到科场上去  伟大的诗人最后穷困潦倒,死在了辗转流徙途中的船上要是他有一张进士文凭,这种悲剧也许不会发生直到临死,或许他心中还深埋着一种负罪感因为他是杜审言的孙子,杜审言是进士出身,又做过宰相  杜甫作为文人没有能够在科场成功,却因诗名流芳百世至于那些既没在科场成功,又没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则是考场的大多数他们为了一张无耻的文凭,最终事业无成,生活无着落,连个农夫的温饱生活都过不上出生晚于杜甫九十一年的唐代笔记大家段成式于其笔记《酉阳杂俎》中记元和年间(806-820)一个落第士人的惨状,读来甚惨:该人病倒在旅途中,身无分文,为了向当地管事人(大概是驿站负责人)讨些路费,竟把身上穿的衣服卖了,去备办酒菜。

      大概算来这个卖衣备酒的人与杜甫相去百年,也就是说百年间,文人此等落魄惨况无稍改观  无论杜甫还是卖衣备酒的人,还算规矩之辈,不会搞门道儿,尤其杜甫本来可借宰相之孙的家族优势再搭上些钱财,总也能混进去  科场如同官场,科场如同社会,老实人吃亏!但也总有工于心计者,设法找捷径,总能见到科场上也有“鬼转轴子”那类人至于最后成或不成,自当别论这样的人考不上还好,考上了也于民于国干不出什么有利的事来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录了一段“李生借亲戚”的故事,足见科举中人品之下贱  其记曰:李播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北)做官时,有一位同姓书生来拜访并送上自己的作品李播身体不适,由儿子待客儿子初见来者作品,不觉大吃一惊:“这不是我父亲年轻时代的作品吗?”当时不便揭穿,只好慢慢应付会客毕,他让父亲自验,李播也吃惊不小:李生所呈作品正是自己年轻时的作品,只不过换了人名而已第二天,李播出面,请客人说清原委在一番强辩之后,李生只得请求原谅,并告以实情:“这是我20年前游学长安,花100钱买的20年了,一个应科之人还没考上进士,落到盗用别人作品的地步,李播父子可怜他,不再追究,并送米粮,还设宴款待他在他将离开蕲州到别处游学时,李播送他几匹做衣服的衣料,以示体恤士子之情。

      李生恳求把改名的李播作品带走,李播也答应了:“20年前的作品,今我上了年纪,又有了官禄,已用不着,你就带走吧临行前,李播好心问他到何处拜谒,李生说去荆南节度使卢弘宣表叔处李播惊而又笑,因为卢弘宣正是自己的亲表叔(与父亲是姑舅表兄弟)至此,李生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了,直率地说:“大人既然不惜以年轻时代的作品相与,那就连表叔也借给我算了不等李播答应,李生连拜两拜,走人了  经过五代的混乱,宋一统天下,恢复科举,以促文治,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宋代由于武落文升,科举的竞争力更大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落第举人徐士廉因不满科举结果,击登闻鼓告宰相李�录取不公设置登闻鼓是宋代的重要制度,意在接受各方重要且紧急的信息,也就是说是一项重要的上访制度所以,赵匡胤对徐士廉的信访行为大为重视,亲自召见落第者360人,并答应予以复试结果,其中有195人被录取,占落第者的一半以上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又有落第者上访,此次可以称做一次群体事件,因为到鼓院击鼓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落第者结果,赵光义下令复试,又有700多人被录取不过,此前赵光义杀过一个人:太平兴国(976-984)间,孟州举人张雨光落第后借酒撒疯,在街上大骂。

      皇帝认为有失文人之体面,亦有损大宋形象,下令斩首也许是接受了张雨光公开叫骂事件的教训,也许是觉得群体事件的表达比较合法(击鼓),或二者兼有之,赵光义才“恩门大开”,一次录取了700多人  然而,皇家的购买力也是有限的,它的政治资源不可能完全市场化,甚至说只能少部分市场化大部分还要用来分配给既得利益集团,也就是恩荫(原来叫任子)  有趣的是,宋初二帝以宽容文人著称,两次破格共招了近900人这也恰恰是一种透支行为,因为这900人一旦变成了既得利益阶层,他们的后代也就有相当一部分成了农民科举者的强有力的“天敌”  科举表面公平、实际黑暗的本质,早让聪明人看透了纵观科举历史,看得最透的非北宋梁师成莫属以后如此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只有清代那个松江布贩子,不过小布贩子的操作手段与他之前的大太监梁师成有天壤之别  梁师成少年时代就非常聪明,有过目不忘之才,书法也特别棒再加上刻苦用功,受到乡亲们的夸奖但他似乎不愿参加科举,要找一条比进士及第更好的办法因为自己家里穷,要是三番五次地参考,白头科场,非落个穷死不可再说,生身京城也不是什么好事,家穷再加生活费用高,难过着呢!  他要走一条捷径  有一天,他在书房(再穷的文人也有个书房)里读到唐宦官高力士的传记,大为感叹。

      他认为效法高力士,能很快成功  梁师成是个有胆识的人,想得到就做得到后来证明也如此!他请人阉了自己,入宫当了太监  有了高力士为奋斗目标,一切屈辱与无奈他都能忍受在做好卫生工作(执洒扫役)的同时,坚持练习书法他的一手出色的小楷字被书艺局总领贾详看上了贾详把他从保洁员提升至抄写秘书梁师成的人生发生了质变贾详死后,梁师成负责宫廷机要文书,专管皇帝外发文告的发派  在任机要秘书的同时,依靠书法功底,研习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皇帝的其他方面不许学,这书画总不讳忌俗语说“招招会不如一招绝”,他终于被徽宗引为书法知己值此,他的人生又发生了一次飞跃  多年以来被压抑的欲望,也是街坊邻居原来认为他该走的科举道儿,成了唾手可得的事情政和三年(1113年),他终于获得进士文凭,不久晋升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后  有人说梁师成没参加考试而得文凭,但这种说法不可靠一来,此人争强好胜且少年有才,进考场与各地才子们比身手的可能性大;二来,他考的结果是进士及第而不是状元,说明还不是靠弄权而来,要是弄权,完全可以稳占第一名;三是,他有压服考官的硬件,文章可能一般,但他的一手如皇帝手笔的好字,也让考官一眼认出,总不敢让他榜上无名。

        梁师成虽然被后人指为贪官、奸臣,但他的能力还是不小的其基础就是少年读的书多,比正常入仕官吏头脑清晰由于政务干练,成绩不菲,一直升到检校太傅、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位比宰相  梁师成位高权重,又与皇帝是文友,朝中大臣没人不怕他宰相王黼叫他为“恩府先生”,以父子礼对他蔡京父子虽然也有大权,但还是谄媚他时人称梁师成为“隐相”  身为不出面的宰相,他毕竟面临着身份合法性问题人们不仅议论他文凭来历的真假,还瞧不起他微寒的出身:“要不是穷贱急了,怎么会当太监呢?”  好了,就找个好爹吧他说:“别看我出身东京市井寒门,但是,我可是苏轼的骨血为了证实身份的真实,他和苏轼的孩子以兄弟相称  也许是一场成功的造假,也许是迫于无奈,他才公开了身世隐私  为了让人们知道他的真才实学,他把自己家的一名如他当年入宫一样身份的保洁员(执洒扫役),推进了科举行列保洁员储宏先生还真的就中了甲科进士  不知是为了显示梁府的气派,还是储宏不愿去做官,储先生中进士后仍回到梁府执洒扫役说真的,就是外出当个什么县长或副州长的职务又有什么用?“丞相门前七品官”嘛,县长想混进来当奴仆,还没机会呢!  当然,由于储先生是梁府人士,考官们有可能曲意逢迎,才给了如此好的考试成绩。

        其实,不管储先生的成绩实否,即文凭之真假,反正那个时代文凭也滥了滥了,并不反指多了,而是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