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_阳_历_史_文_化_名_人.doc
13页泾阳历史文化名人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笔名太平老人祖籍泾阳县 云阳镇斗口村,著名书法大师,爱国人士幼年家境贫寒,曾在三原宏道书院、 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学习,受进步学者刘古愚、朱佛光等人思想影响, 痛恨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萌生反清革命意识,创办《神州日报》, 以打倒满清、建立民国为主旨,在宣传革命中影响很大,时有“一支笔抵十万 毛瑟(枪)”之誉1907年加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 年1月,被诸将领推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1922年,与叶楚俭等人创办上海 大学,任校长,聘共产党人瞿秋白为社会科学系主任,极力拥护孙中山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部长,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 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与共产党人合作,主办政治队、中山学院、中山军事学 校等,为陕西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国民政府 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等职1931年起任监察院院长, 1938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1945 年重庆谈判时,设宴欢迎毛泽东,公开支持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
1949 年11月,被迫离开大陆去台在台期间,对大陆和故乡充满眷恋之情,1962 年1月写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 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诗句,真挚衰惋, 感人至深,成为传达在台人士怀念家乡、渴望结束隔绝状态普遍心声的名句他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崇高地位的书法巨匠,早年苦研魏碑,博采众长,书 势险劲悄拔,气度磅礴豪放,1937年后致力于标准草书研究,开创个人风格, 形成著名的“于派”草书,苍劲精妙,时人誉为“舞鹤游天”,在20世纪书 坛上独树一帜他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诗人,其旧体诗词雄健开阔,洗炼爽洁, 矢矫不群,率多佳作他重视教育,靖国军时期曾创办三原民治学校,以后又 相继支持兴办渭北中学(三原南郊中学)、渭北师范;在南京政府任职期间, 亲自争取并实地筹建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成西北第一所高 等学府,并为上海复旦大学题名他关心家乡公益事业,1920年关中大旱,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创立“渭北水利委员会”,延请水利专家李仪祉为工程 师,经过实际勘察,制定了泾惠渠灌溉工程规划此后又努力促成修建,造福 泾阳、三原等五县群众。
1931年,为了改良农业,以祖田和购买的总计1200 余亩地为基本耕地,在云阳镇斗口村设立“斗口农事试验场”(今陕西省棉花 研究所前身),聘请农业专家杨蕴章等主持场务农场引种各地名优苹果30 余种,开办三期农技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人才,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改良作物品种,发展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为了杜绝弊端,又 亲笔写了留言,嘱逝后将农场“即行奉归公家”他在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 方面也有贡献,历年精心搜购珍藏名贵碑刻200余块,命名为“鸳鸯七志斋藏 石”,抗战前夕运回陕西,捐赠给西安碑林(今陕西省博物馆)收藏,长期公 开展出1964年11月10日,在台湾病逝,享年85岁著有《标准草书》《右 任诗存》《右任墨存》等吴宓(1895—1978),原名玉衡,字雨僧(亦作雨生),泾阳县蒋路乡安 吴堡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红学家、诗人 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在弗 吉尼亚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研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192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学成归国, 任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 究之先河。
在南京任教期间,创办《学衡》杂志,宣传新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 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曾培养出人批学有 所成的知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当代著 名学者钱钟书,曹禺、李健吾、张骏祥、季羡林、许国璋等都出自他的门下或 受到他的教诲1924年,赴沈阳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1925年,清华 大学成立,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 研究院导师,四人皆为学术界最负盛名的学者,研究院被称为"国学研究院” 1931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此后出版了《吴宓诗集》1944年, 赴成都任四川大学和燕京大学中文系、外文系教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中西 比较文学、英国浪漫派诗人、欧洲小说、西洋文学史、文学与人生等课程抗 战胜利后,赴武汉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中国古典 文学、中西比较文学等课,并兼任《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主编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左腿在批斗中跌折,双目失明1977年,因生活不 能自理,由胞妹吴须曼接回泾阳县居住1978年1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84 岁。
1979年8月平反昭雪吴宓一生在学术方面贡献巨大,他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 究,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曾发表多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为比较 文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牢固基础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红学大师,他在红学研 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红学界的一致公认早年潜心研究《红楼梦》,留美 期间即发表《红楼梦新谈》1944年赴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贵州遵义的浙 江大学作《红楼梦》学术报告,轰动一时1945年在成都《流星》《成都周 刊》等刊物发表《〈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红 楼梦〉之教训》《贾宝玉之性格》《王熙风Z性格》《论紫鹃》等多篇红学论 文著述丰富,有《世界通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大纲》《法文文 法》《拉丁文文法》《简明英文文法》《中国汉字字形字音沿革简表》等数十 种(篇)他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早年在清华学堂求学期间,对日本帝国主义 攫取青岛的企图十分愤慨写下长诗《哀青岛》°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作《感 事八首》等诗痛刺帝制1934年,日寇策动“冀东口治”,华北沦陷在即, 国民党当局拱手事敌,他悲愤交集,赋《鹏鸩天》词二首,抒发爱国情感,表 达抗战必胜的信心。
全国解放前夕,数所国外名牌大学聘其任教,他一概回绝: “我是炎黄子孙,我的事业就要植根于祖国土地!”解放后积极投身新中国建 设事业1956年,将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稀有外文图书全部捐赠给西南师范 学院图书馆直到他临终的前一年,还念念不忘家乡学校外语师资匮乏的情况, 不顾自己的伤残之躯,提出要为学生讲课,为国家培养人才,竭尽全力要为祖 国教育事业献出最后一分力量平生交游甚广,他与诗人吴芳吉、学者陈寅恪等友情最为深厚,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真挚诚实,被世人誉为中国传统道德 重情义、尚气节的典范郑国,战国末韩国人,生卒年月不详韩国水工(官名)当时韩国为阻止 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遣郑国赴秦,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 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后来秦国察觉到 韩国的用意,欲杀郑国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 遂说服了秦国,再度被委任主持修建渠堰工程整个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前246 年)始历时十余年,渠首设在瓠口(今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附近),从渠首到 注入洛河处,全长300公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关中之地成 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该渠被命名为郑国 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郑国渠开历代引泾灌溉之先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 型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 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 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 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 为0. 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 学家,其科学技术成就得到后世的一致公认,泾阳县群众有“郑国千秋业,百 世功在农”的诗句称颂他!王徵(1571—1644),字良甫,号葵心,明泾阳(今泾阳)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机械工程学家天启壬戍年(1622)进士授职直隶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省永年县)推官,后任直隶扬州府(今江苏省扬州市)推官王徵在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王徵在多次赴京应试期间,对天主 教教义产生兴趣,后来与西班牙传教士金尼阁合作撰写《西儒耳目资》一书, 该书开创以西方音韵学研究中国语言的先河,是中国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的第一部音韵学著作王徵56岁时,将自己早年探究机械制造的成果编成《新 制诸器图说》一书,书中载有虹吸,鹤饮,代耕等器物,均为关系民生日用的 实用器械。
编著《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一书,书中收录了十五类精妙奇器,建 立了诸多数学,物理学概念和术语,是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王徵在当 时士人夫普遍重道轻器、排拆歧视外來文化的背景下,能摒除偏见,求知若渴, 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并极力推崇,确属难能可贵,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杰出学 术人物悟空(? —812)僧人,俗名车奉朝,唐京兆云阳(今泾阳县云阳镇一带) 人祖上为北魏鲜卑贵族拓跋氏一支早年为唐朝军队下级军官唐天宝十年 (751)奉旨随中使张光韬出使古西域国(在今阿富汗东北一带),因疾,遂留居 病中发愿:“如待病愈,愿落发为僧病好后,拜当地三藏法师舍利越魔为 师,正式剃度为僧,法号“达摩驮都”此后,又去迦温弥罗国(在今克什米 尔南部)学习佛法,不久,入印度遍游天竺等地,访师求道,巡礼佛迹,苦心 学习梵文由于长年在外,离国日久,思恋故乡亲朋,难以自抑,于是向师父 提出归国请求,师父怜悯其心,准其所求,临行时送给他三部梵文佛经和佛牙 舍利一枚悟空取道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应当地莲花寺僧人之请,译出《十 力经》一卷贞元六年(790)二月,抵达京城长安偕行的中使段秀明入朝后,将带回的佛牙舍利及所译经卷进奉入内。
经功徳使窦文场的奏请,徳宗皇 帝敕命悟空住长安章敬寺,并赐法号“悟空”唐永和七年(812)正月二十三 日,圆寂于长安护法寺,归葬嵯峨山二台之顶(在泾阳我县北部),建振锡寺纪 念唐贞元I-六年(800)长安高僧圆照奉敕编撰《贞元释教录》,将悟空所译佛 经三部十一卷悉数收录圆照所撰《悟空入竺记》详细记述了悟空求佛事迹 悟空与此前的高僧玄奘(602—664)等人都曾历尽艰辛,学佛译经,为中外文化 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李仪祉(1882-1938),原名李协,字宜之,后以仪祉行祖籍陕西蒲城 著名水利学家,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创始人,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随即 赴德国留学,先后入柏林大学工学院、但泽大学学习铁路土木工程和水利1915 年春回国,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一一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 河海大学前身),任教务长,一度主持校务后相继担任西北大学校长,北京 人学,同济人学,中山大学,交通人学教授,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主任, 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教育厅,建设厅厅长,上海港务局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 主席,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 委员会顾问,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会长等职。
在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为了根治灾害,保障人民生活,他下决心 修建关中地区的灌溉工程,首当其冲要为渭河北岸平原这个全省棉麦主产地修 渠引水当他决定兴建泾惠渠后,从1927年起亲赴京、津、沪、宁等地,三 进北平,两下南京,奔走呼号,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杨 虎城首先拨款予以支持,于右任也积极协助筹款,美国檀香山华侨和华洋义赈会也都踊跃抬款资助,终使泾惠渠工程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