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13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五章.ppt

31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53562157
  • 上传时间:2018-09-0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65M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主干知识·梳理 考点地图,,基础知识,,一、地球的圈层划分及其各层特征,(一)划分依据,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两个不连续界面——地震波的突变层 (1)C界面——_____,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2)D界面——_______,A地震波完全消失,B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三个圈层,4.岩石圈的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考: 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1)~(3)题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之下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点拨:1.地壳厚度的分布特点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上层为不连续的硅铝层,下层为连续的硅镁层 2.上下地幔之间、内外核之间地震波亦有突变 3.外核部分为熔融态,内核为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思考: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提示】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均是由无机成分构成,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2010·江苏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1题基础拓展,一、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1.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 该题已经说明是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

      答案】 A,(2011·大纲卷)读图,完成2题2.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解析】 据图可知演示的是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包括岩浆、碎屑物质和气体,这些物质均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答案】 D,考点突破,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 1.图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 (1)地壳:厚度平均17千米,范围是地表至莫霍界面 (2)岩石圈:厚度60至120千米,范围是地表至软流层上界 (3)地壳是岩石圈最外围的那一部分地震通常发生在岩石圈里对点演练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 (2)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乙_______ (3)当A地发生地震时,B、C两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对B、C两点所测到的纵波平均波速进行比较,平均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 (4)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 按照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分界,共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由于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C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C观测点测到的平均速度较快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见答案图所示 【答案】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C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C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C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4)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上图:,典例解析(2012·南通模拟)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的判读技巧,(1)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答案】 (1)C (2)B,【思路点拨】 该题以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

      解答该题时应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 (1)数值判断圈层 结合各圈层的位置,运用数值去判断圈层的名称,①位于大气圈,高度在12千米以上,50~55千米以下,故可判断为大气平流层33千米为莫霍界面所处的位置,②位于-33千米以上应为地壳,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部分③位于上地幔部分,可判断为软流层2 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所处的位置,可判断④、⑤为地核,④为外核,⑤为内核2)特征探寻答案 在对圈层进行判断后,要联系所学知识,结合各圈层的特点,判断四个选项的正确性 ①为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②为地壳,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比海洋厚③为软流层,纵、横波都能穿过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横波不能穿过,【方法归纳】 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知识最常考查的一种形式,在对其判读时要重点突破以下几点: 1.记准顺序,掌握数据 (1)“记准顺序”:外部的圈层中,大气圈在上,水圈在下,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内部圈层即“两面三层”,“两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层”即依据两个分界面分成三个层,从外向里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2)“掌握数据”:读图时要结合一些相应的数据去判断,如上题中的-33千米为莫霍界面,-2 900千米为古登堡界面,12千米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50~55千米为平流层的上界 2.结合位置,联系作用 (1)外部三大圈层,可用与岩石圈的相对位置图示法来帮助识记,如右:,(2)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风蚀地貌形成于大气圈与岩石圈之间,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火山灰形成于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2011年济南模拟)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的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1~2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 D.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答案:D,2.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答案:A,解析:1.图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大于52 km,内蒙古高原厚度次之,东北平原地壳平均厚度低于40 km。

      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交界处 2.a外围等值线为42,而其两侧分别为42和44,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这一判断规则,a处地壳厚度应小于42 km;同理b处大于38 km,故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图是A图试题调研·模拟读“地球圈层结构图”,回答1~2题1.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后 ( ) A.横波和纵波都增速 B.横波和纵波都减速 C.横波加速、纵波减速 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 A.B表示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故又叫岩石圈 B.水循环只在B所代表的水圈上运动 C.A所代表的大气层,其底部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下部和地壳的表面,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受物质密度的影响,地震波自下而上通过C、D之间的界面——莫霍界面后,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减小了第2题,A所代表的大气层,其底部的对流层能量主要来自地面,故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圈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⑤圈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 4.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 )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D.产生“磁暴”现象,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①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②圈层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圈层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⑤圈层为内核,其物质状态为固态。

      第4题,“磁暴”是地球磁场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地球大气圈无关5.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答案 A 解析 A石油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纵波通过时波速也会突然下降A图即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岩石构造进入石油矿藏时,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的状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