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4406258
  • 上传时间:2021-08-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6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一、缘起与意义 在信息社会,媒介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和水与空气一样,不可须臾离开,特别是手持通信设备(即),早已成为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学生的必备要件,应用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媒介素养对于信息社会里的人来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媒介素养教育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教育视野亚洲大众传播研究暨信息中心”学者菲力派斯归纳英国、加拿大等地区有关媒体素养教育工作者的报告,提出“媒体素养教育八大概念”:(1)媒体产品是经过人为的;(2)媒体建构了解事实;(3)受众解读媒体内容的意义;(4)媒体天生具有商业性;(5)媒体内容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6)媒体具有社会政治意义;(7)形式和内容在媒体中是不可分的元素;(8)我们应学会欣赏每一种媒介的美学形式 可以说,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媒介、运用媒介,使人与媒介之间保持良性的、和谐的状态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新型媒介的层出不穷,关于新媒介对社会各阶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尼尔波兹曼就在《教学是一种保存性行为》中指出,电视已经成为一种与传统学校相抗争的现代课程,一种视像传达胜过文字传播的课程,吸引注意战胜了文化的连贯性。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学校被迫改变原有姿态以适应被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所控制的文化环境他在《童年的消逝》中认为,电视袒露了我们原来极力向儿童保密的东西,成人世界被电视毫无保留地向儿童开放,结果儿童原本十分珍视的“文字、学校、羞耻心”三种重要灵物变得一文不值,直接造成了十六世纪在印刷术的刺激下形成起来的儿童概念趋于消逝现如今,当看到在校学生们无论在宿舍还是在食堂、无论在图书馆里还是在课堂上,总是手中拿着手掌大小的,仅用拇指在板面上飞速按键时,我们不禁感慨:不管在哪个时代,新媒介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改变,但同时对环境也有破坏和伤害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需要提供一种整体平衡来对抗当前新媒介所导致的文化倾斜具体到当前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是要加强培养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媒介素养,让年轻学生理解媒介、正确使用媒介,适应媒介社会营造一个课堂无铃声响起的“绿色课堂”和适当使用的“和谐校园”,是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意 二、当前我国高职学生使用的整体状况 (一)高职学生使用的主要用途 高职院校学生较之于综合大学学生具有特殊性他们风华正茂,富有激情和想象力,善于学习新知识。

      总体而言,高职录取分数线比综合大学低,虽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自律性在生活方面,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成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待媒介,他们往往在热情有余地接触时缺乏足够的理性具体来看,高职学生使用主要集中在短信、、音乐、照相、上网、游戏、广播、地图、辞典、看电子书等功能上通过这些功能,学生主要实现了获取信息、交流感情、娱乐消遣、增添情趣、打发时间等目的这些用途既给学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起到的积极作用 获取信息:在实现通话的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定制天气预报、国际国内新闻等短信来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上网功能逐渐普及,使学生获得信息的速度和广泛性均大幅提高此外,移动公司推出的飞信业务,更成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便捷沟通方式情感交流:通过短信传情示爱已经成为学生的时尚方式同时,经常发短信给家人,也可以增强亲情娱乐消遣:学生之间经常发送一些幽默短信,互相逗乐,调节气氛上网可以进行很多娱乐,如:农场学生们“偷”得不亦乐乎,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此外或抒情或搞怪的彩铃,在突显个性的同时,更为等待通话者带来一丝愉悦。

      排解压力:远离家人,进入新的环境,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如人际交往、生活习惯差异、学业等等,短信交流的隐蔽性使得一些在众人面前难以表达的想法得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由抒发向朋友、家人寻求精神抚慰,以排解压力 (三)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各种不良信息的侵入:社会上泛滥成灾的黄色短信在校园里也并不少见,网络上的暴力、黄色信息比比皆是这些不健康的传媒内容在学校里的传播具有普遍性,在很多擅长网络技术的学生群体中甚至相当严重另外,一些宣扬不健康价值观甚至反动思想的网站也通过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综合症:很多学生在过分使用后形成了强迫症,每十分钟或五分钟就要看一下,就想发短信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经常会被短信铃声打断,看书的过程被不断地打断,造成学习过程的支离破碎还有同学在上课时依然发短信、上网或看电子书,更有甚者竟然当堂接,视老师和其他同学于不顾这样的学习状态会大大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成为当前学生“挂科”的重要原因之一沉湎于虚拟世界,忽视现实互动:很多学生由于过分迷恋聊天或游戏,经常在宿舍“闭门不出”,哪怕在上课或吃饭时,手中的游戏也不停止 有些学生通过短信或侃侃而谈,但是在和别人见面交流时却语无伦次或低头不语。

      这些表现都是长期沉湎于虚拟互动缺乏和真实的人交流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对个人的人格成长和以后的社会交往都会遗留负面的影响考试作弊的新工具:具有通讯能力,还具有相当的存储能力这些技术可能被部分学生用在了考试作弊上在当前的考试过程中,各种利用以为主的新媒体进行作弊方式层出不穷据调查,当前高校学生在考试中利用短信作弊的竟达52.6%”这些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对新媒体的使用引起足够重视 三、当前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 当前高职学生的媒介接触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当新媒介使得某一社会群体文化出现倾斜时,应重构和保持该群体文化自身的协调、平衡和比例为了重新恢复高职学生群体媒介接触的和谐状态,其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高职工作者应加强对媒介的了解,提高自我媒介素养高职工作者应是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引领者作为成年人的高职工作者,具有比青少年更为成熟稳重的心智,并且更清楚不良媒介接触会产生什么后果但许多高职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技术和媒体内容甚至会有无知的感觉而当前高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一定要把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新媒介及其内容充分熟悉,跟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

      广大高职工作者还可以多向学生请教,形成文化反哺,这样不仅可以了解新媒体技术和发展趋势,还可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 (二)提倡对媒体内容的批判和自我反思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媒介生产运作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大众传播者和广大受众之间不是平等的,媒体刻意迎合受众的需要,实际上是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考虑,而绝非从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角度考虑其次,在了解传媒及其运作基本知识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抗式阅读”的方式提出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形成反主流霸权且能与主流霸权竞逐的意识再者,在提倡批判观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质疑一切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批判与自省应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否则很容易沦为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一种老师所偏好的批判观点通过不断的自省,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等新媒体接触过程当中有哪些问题,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诸如综合症、利用作弊等校园问题 (三)提倡多元化媒介接触多元化 从网络、等新媒体近十多年来的发展来看,未来的媒体格局不太可能是新媒体完全取代传统媒体,而最可能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良性互动与相互配合传统媒体有着很多新媒体无法取代的特质,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机电工程系、无课堂实验研究组搞的《“绿色课堂”———“无课堂”教育实验第一阶段实验与研究报告》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2010年)5月13日的课堂上,09模具班一个女同学的发言感动了教师,也震动了全班同学她说,实行无课堂以后,原来烦躁不安的我变得安静了,并且按照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我到图书馆借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书,刚开始读的时候非常难懂,但是,我依然能够慢慢的读,慢慢的去思考对生活中一直想不通的问题,这时我突然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全班同学对她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高职学生接触多元媒介活生生的例子不同的媒介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接触多种不同的媒介,能够使人们体会到多种不同的体验,将脑海中的信息环境更加本真地还原为真实环境多元化媒介接触能让学生逐渐摆脱对或某种新媒介的过分沉迷,建构“绿色课堂”媒介信息解读多元化大众传媒对整个社会进行无差别的培养,试图形成主流霸权话语英国学者肖哈特、斯坦姆等人认为以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媒体可以减少其影响力 多元文化主义解读是一种有效策略,它可以稀释媒介文化的不良内涵,媒介素养教育内涵的拓展应当朝这个方向发展。

      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媒体信息批判和自我反省,逐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观点,通过和其他人的社会互动,不断自我创新,拥有新的自我生活状态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虚拟空间的生活是现代人新的生命体验,但并不应是主流的人应当更多地同物理世界里真实的人进行互动,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媒介依存症”“、网络成瘾症”和“综合症”的正确方法媒介素养教育让人们了解传媒,是为了让人们不拘泥于传媒,能够分清媒介提示的信息环境和客观真实环境存在的偏差,能够享受媒介给人们带来的娱乐同时不至于过分沉迷无法自拔,能够反思自我的媒介接受行为,能够强化自我在媒介接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因此,在校学生应当拥有自我的、个性化健活状态,不盲从、盲信媒介提示的价值观,建立自我的、符合当前社会规范的正确价值体系多元共存是传媒批判与反思的要求,是人与媒介之间的和谐状态要件,是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营造“绿色课堂”的有效路径第 8 页 共 8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