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九八_廿四节气_教案doc.doc
15页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一、教学要求通过阅读,体会作者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观察力;结合自己对节气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感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深挚之爱二、学习要点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三、作者生平苇岸,1960年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1986年结识诗人海子,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苇岸在家附近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1999年在病中写出最后一则《廿四节气:谷雨》,5 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39岁按照苇岸自己的意愿,他的亲友将他的骨灰伴着花瓣撒在故乡的麦田、树林与河水中苇岸一生文字很少,不足二十万字生前只留下一部《大地上的事情》,在病榻上编就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太阳升起以后》,在诗人林莽的奔波下,于2000年5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苇岸:一个人的道路——我的自述我于一九六○年一月七日,出生在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
据祖父讲,我们祖先是最早来这里定居的人家之一这座村庄,位于我所称的华北大平原开始的地方它的西部和北部是波浪起伏的环形远山,即壮美的燕山山脉外缘每天日落时分,我都幻想跑到山顶上,看看太阳最后降在了什么地方我曾认定,太阳落山后,是从山外绕回到东方去的而我那时的山外,就是外国这个大平原的开端,给了我全部的童年和少年与所有乡村的孩子一样,它们是由贫匮、欢乐、幻想、游戏、故事、冒险、恐惧、憧憬、农事等等构成的我时常缅想它们,但我还从未将它们写进我的散文当我看到华兹华斯“童年是男性人的父亲”的说法时,我对他的这句话感触很深那时村子东西都有河村里的井也很多,一到夏天,有的只用一根扁担就能把水打上来每年,麻雀都选择井壁的缝隙,做窝生育雏雀成长中,总有失足掉入井里的此时如果挑着水桶的大人出现,这个不幸的小生灵便还有获救的可能我从小就非常心软,甚至有些极端我不能看屠宰牲畜,或杀一只鸡我的这种心地,与血缘有关至今我仍认为,我的四姑是我在这个世界上遇到的最善良的人这个根本,使我后来对非暴力主义一见倾心我的散文《四姑》和《上帝之子》,实际从血缘与信念两个方面,间接讲了我自己我的乡村童年和少年时代,读物是匮乏的,我现在已全然想不起那时读过什么书了。
关于文化,最早给我留下印象的是电影《马兰花》和《人参娃娃》在故事方面,先是叔祖母的民间故事,后是四姑的古典小说在文学上,四姑是我的启蒙者而我的祖父,一个秉性鲜明、极重尊严、与所有家庭成员都保持距离的人,给了我另一种精神:从我懂事起,直到一年前,年过八十的老人突然瘫痪,他从未间断每晚睡前的日记我对使用文字,很早就有兴趣中学时,我曾尝试写过小说,一个乡村少年的故事:顽皮,但好心;为了老师午休,试图赶走树上所有的蝉……我这篇唯一的小说,并未写完我还模仿写了一些动物寓言,它们其实说明了我那时即开始的“文以载道”倾向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使我稍后得以走进大学的校门带着喜悦、骄傲和未知,我从乡村中学来到了都市的大学校园这是一个新的天地,她对我的最大意义,不是课堂,而是视野、志同道合的友谊和图书馆的书籍朦胧诗”——一种新鲜的、具有本义色彩的诗歌——在校园的传播,使我的文学热情有了定位我开始读诗,抄诗,尝试写诗,崇敬诗人,与诗人交往长久以来,在我的意识里,诗人与诗歌不分即使是今天,如果我为诗人或作家做了什么,我仍认为,我不是或不单是帮助了他们,而是帮助了文学本身我的诗歌时期,对我的散文写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除了一种根本的诗人特有的纯粹精神,恰如布罗茨基所讲,散文作家可以向诗歌学到:借助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特定含义和力量;集中的思路;省略去不言自明的赘语的确,“如果散文作家缺少诗歌创作的经验,他的作品难免累赘冗长和华而不实的弊端”对我来说,我努力去做的,即是将散文作为诗歌以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来写作我的第一篇散文《去看白桦林》,写于一九八八年初最终导致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此时我已经有了一个令我满意的工作:与社会可以保持必要的距离,夜晚授课、而将上午——每日官能最清澈的时刻——献给阅读和写作我的每年 暑假的自费旅行,也已进行到一九九○年,我已走了黄河以北几乎全部省区我喜爱的、对我影响较大的、确立了我的信仰、塑造了我写作面貌的作家和诗人,主要有:梭罗、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安徒生、雅姆、布莱克、黑塞、普里什文、谢尔古年科夫等这里我想惭愧地说,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未能进入我的视野一个推崇李敖、夸耀曾拧下过一只麻雀脑袋的人,曾多次向我推荐《厚黑学》,但我从未读过一页而伟大的《红楼梦》,今天对我依然陌生。
不是缺少时间,而是缺少动力和心情在中国文学里,人们可以看到一切:聪明、智慧、美景、意境、技艺、个人恩怨、明哲保身等等,唯独不见一个作家应有的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海子曾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我的笔名“苇岸”,最初来自北岛的诗《岸》,也有另外的因素我不仅因“我是岸/我是渔港/我伸展着手臂/等待穷孩子的小船/载回一盏盏灯光”这样的诗句,感到血液激涌;更有一种强烈的与猥琐、苟且、污泥的快乐、瓦全的幸福对立的本能我 这样讲,并非意味我在我的生命衍进中,从未做过使自己愧怍的事情对于它们,如毛姆在《七十述怀》里写的那样,我希望我说:这不是我做的,而是过去的另一个我做的没有比对人类的爱更富于艺术性的事业虽然我是一个作家,但我更喜欢梵·高这句话我希望我是一个眼里无历史,心中无怨恨的人每天,无论我遇见了谁,我都把他看作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我曾经想,在我之前,这个世界生活过无数的人,在我之后,这个世界还将有无数的人生活;那么在人类的绵延中,我为什么就与我同时代的这些人们相遇,并生活在一起了呢?我不用偶然来看这个问题,我把它视为一种亲缘当然我知道,事情远非这么理想和浪漫但我愿意像古罗马的那位皇帝马可·奥勒留那样,每天早晨对自己说:今天我要见到一个我主动问候他,他却视我别有企图的人;一个除了自己的利益圈子,对一切都冷漠无情的人;一个把比他人生活得优渥,看作人生最大幸福的人;一个将“无度不丈夫”,当作“无毒不丈夫”奉行的人……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无知。
再过两个月,就是我三十五岁的生日了在我的一生中,我希望我成为一个“人类的增光者”我希望在我晚年的时候,我能够借用夸齐莫多的诗歌说:“爱,以神奇的力量,/使我出类拔萃 ——《太阳升起以后》,中 国工人出版社,2000四、作者作品苇岸的作品,是真正的绿色文学不论他的思维方式,对待自然的理念,还是对待人情世故,都体现了一种抛弃了二元对立,将个体置入整体系统的鲜明的生态性不过他的文字产量甚少他生前出版了《大地上的事情》,在病榻上编了《太阳升起以后》,袁毅在他去世后有编辑了他的《上帝之子》他用一种季节轮回一样的速度,字斟句酌般缓慢地写作,他所有的文章不超过17万字 但文字的精美、和煦和深远却在他身后铺开了一条伸向野地——我们真正的家园的路一些当代作家的相关评论《兖矿新闻》1999.6.4,《大地上的观察者》——记忆中的苇岸,张亮回顾了和苇岸的交往,听到苇岸去世的,张亮切肤裂骨地疼痛他谦逊、和蔼、磊落,让人信赖,苇岸是个素食主义者,苇岸的精神——清洁、素朴、宁静、深邃及其作品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得到一切善良的人们的敬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将永存,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刘泉的纪念文章是《苇岸是棵树》,苇岸说话很慢,作品很少,思考很多,不能看见枪杀,向往梭罗。
走过大江南北的苇岸,是顶天立地的一棵树2000年7月3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载王家新的《大地的守望者》,他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苇岸不仅安息在丰盛的麦地之中,也将永远活在金子一样闪耀的他的语言里,他的语言目击了创造在你走后,庄稼仍会一茬一茬地生长,秋天会到来,雪会降下来,黄昏仍会美丽得惊人你质朴高尚的人格会激励我在这个世界上坚持,你那灵魂的力量会时时矫正人们对生活和文学的理解清澈的京密运河两岸杨树吐絮,小麦抽穗,一片片桃林、杏林谢花之后,正准备累累果实,布谷鸟动人啼唤,从早到晚不时传来苇岸所赞美过的放蜂人也即将把他们的家挪到野花绽放的山坡上2000年7月《散文选刊》作家珍存栏载刘烨园先生:苇岸:为他人的欣慰和宁静,一脉美好价值充实的宁静,一腔不惮牺牲自我的欣慰他因此而活在“大地上的事情里《圣徒之美》载2003年4月13日《齐鲁晚报》,作者耿林莽苇岸这个笔名清晰地表达出他对大地、河流、优美、绿色植株及其摇曳丰姿的投影的钟爱大地、庄稼、鸟与昆虫、草叶、花和果实,胡蜂来去与季节的转换,这一切,人与自然的亲缘联系,便是他笔墨光照的美的世界,无所不至的人道主义关怀和爱心渗及万物,这使人想起陶潜、王维和中国古典诗文中虚静美的追求,农耕文化背景的深渊。
然而不仅于此,苇岸接受的文化影响还来自于西方:梭罗、爱默生、托尔斯泰、利奥波德,还有雅姆人文精神,对生命的爱是其核心钟情于大自然,热爱大地河流就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他那里下了一场大雪,他还孩子似的给诗人王家新打,说是要出去看雪白芒芒的大地一片洁白,这是“圣徒”的心灵的向往和反射圣徒”的美,雪一样的洁美 2004.2《山东文学》载崔凯璇的文章《上升中的生命飞扬》一文中说:苇岸以旁观者或边缘人的姿态,描摹大地上的事情,把自己的欣喜、感叹痛惜之情,隐藏在文字后面,将主体闪避到对象的边缘,从而形成一种类似“零度写作”的状态通过我的观察使大自然生动鲜活地“自动呈现”出来,在主体情绪完全收敛的状态下,展现出生命世界的丰富、充实、完备、自足的自在状态,但是也正是通过散文中自在状态的展示和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写作主体怀着热切的爱,专注而执著于大地上的一切诗意事件的聆听和涵容把自然与人们和谐统一,看作是最高幸福,把大自然作为拯救心灵和获得生命力的精神故乡从而在字里行间,一个寻求诗意栖居与自在生命状态的主体形象跃然纸上 《诗歌先锋档案》中载诗人黑大春的文章:苇岸随1999年病逝,一个行将就木的理想主义世界用被吻别的泥土收回了它末代英雄的骸骨。
中华大地一下子变得空无,尽管这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苇岸是唯一一个令我信服的人文主义者!这不仅由于他的受家族影响及圣雄甘地非暴力影响而采取素食主义生活方式,也不仅因其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人格魅力,并具其在原则上所体现的鲁迅硬骨头精神,包括他的土地道德中涵盖的人皆成舜尧的信念以及他对许多外省诗人伸出的俄罗斯圣愚之手他认为帮助了某个诗人就等于帮助了诗歌本身当然还有他童心未泯的幽默感譬如:某年愚人节他在中一板一眼地对宿醉中正揉着红眼睛的我说:他赤手抓住了一只野兔但最可靠的依据非他的文本莫属那一篇篇朴拙似魏碑的随笔:实证了克劳塞维茨的诗学范式:散文不过是诗歌以另一种手段的延续而己 200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是在昌平市场里面的旧书摊上发现那本《芙蓉》杂志的,我一抓了过来付了钱,那上面有大地上的诗人——苇岸画传及创作,林贤治先生的《未曾消失的苇岸》,林莽先生的《苇岸生平与创作年表》,苇岸自传《一个人的道路》及其《大地上的事情》39则我骑车直奔图书馆,当走进图书馆时,头有点晕,不一会儿,找到图书管理员,借到98年第二期《世界文学》我与梭罗《人民文学》99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