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doc
2页《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无疑向我们揭示战争的本质——政治的延伸而通过高中政治的学习和一段时间的军事理论学习,我们深知何谓“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既然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延伸,那么战争必定也和经济环环相扣书中提出这样的基本观点:“政治决定军事,战争是政治的工具.”引用《毛泽东选集》的观点:“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虽然在书中这段话是用来论述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而我认为这也体现了战争与政治的一致性,因为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战争的原因和目的都可以归结于政治,也就是战争起于政治又服务于政治,从这一点上我认为战争与政治必然具有一致性,才能满足政治发展的需求再论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毛泽东在《矛盾论》认为这是阶级矛盾双方采用暴力手段进行的外部对抗方式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的例子:英阿马岛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双方进行了长达150多年的谈判而没有结果,阿根廷为了达到收复马岛主权的政治目的于1842年以战争手段从英国手中夺回了马尔威斯纳群岛,英国则派出特混舰队重新占领了马岛。
政治手段像是一把软刀子,在潜在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中达到其政治目的,而战争更像是硬碰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政治手段暂时无法达到的目的战争不同于政治的特殊性决定了战争必须有一套特殊的组织、特殊方法和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从英阿马岛战争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战争反作用于政治因此正如老师所言,战争与政治地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易位比如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提出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为了战胜敌人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政策由此可见,战争对政策的变化几乎是决定性的战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使苏维埃政权陷入两难,而这时又产生新经济政策这又能说明,战争与政治的不同,非常时期的一套模式并不能适应一般时期的发展需要就如同经济政治的关系是相互的,我认为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是相互的首先,经济关系是战争的根本动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才出现的其次,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对于一支军队来说,编制装备、战略技术、物资十分重要,而且视战争规模越大、时间越长这些因素就更为重要。
例如曹操削发代首和火烧乌巢的典故,告诉我们在古代战争中粮食的重要性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民生凋敝、百业具废,那么这个国家何以供养军队、建设国防?那么战争对于经济呢?第一个念头,是破坏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想必都是深刻的,在八年抗战中,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苟延馋喘而然又再细想,正是因为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以及后来独裁的国民政府,社会生产力才得到了解放战争对于经济,既有破坏又有推动,这取决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曾经看过一个关于肯尼迪遇刺案的推测,这种推测认为是因为肯尼迪想要从越南战争中抽身将会使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受损才招致杀身之祸为什么中止战争会让某些利益集团利益受损呢?就如军火利益集团,战争的成本由人民的税收负担,而他们却能从战争中吸取巨大的利润战争一向与美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密切,战争在短期内往往能够刺激内需、增加就业等,正对了美国的“胃口”然而战争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远非我所说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我这几天的学习就能够明白,这只是我一个比较粗浅的理解但是正如赫斯特对于战争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战争给经济带来的繁荣只是暂时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抱着一种态度:既热爱和平且不畏战争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我们要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用正义的战争去消灭非正义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