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气象灾害.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39715292
  • 上传时间:2023-02-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6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地域广大,地势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影响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冷害、冻害、寒害、暴雪、沙尘暴、大雾、冰雹、雷暴、龙卷、大风、热浪、干热风、连阴雨等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左右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沙漠化、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及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统计我国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群发性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严重等暴雨洪涝 1.概述 洪涝通常是它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众多,季风气候十分显著由于降水在季节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半年,降水年际变化又十分明显,因而洪涝灾害甚为频繁,是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灾面积为942.4万公顷,严重洪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300万公顷以上。

      例如,1954年是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年,这一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达1600万公顷;其中长江流域就有317万公顷;耕地被淹,3.3万人死亡 根据洪涝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不同,可分为洪灾、涝灾其中: 洪灾是指因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依照江河洪水成因的不同,又有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又以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涝灾是指因长时间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湿害是指因长期阴雨(降水强度不一定很大),地下水位升高及洪、涝灾过后排水不良或早春积雪(或表面湿冻土)迅速融化,在土壤尚未化通时水分下渗受阻等,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引起的灾害在这种状态下,除影响田间作业外,还因土壤水分饱和造成土壤中缺氧,使作物生理活动受抑制,影响水、肥吸收,导致根系衰亡有的地方又将湿害称为“渍害”或“沥涝” 以上这三种类型的洪涝往往都是很难区分的它们的形成与降水量,地理位置、地形、土壤结构、河道的宽窄和曲度、植被以及季节、农作物的生育期、防洪防涝设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但大多情况下都是由于该地当时降水量过大造成的。

      尤其是严重的、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都是由暴雨、特大暴雨或持续大范围暴雨天气造成的因此,下面涉及到的关于洪涝发生及变化规律等都是以降水量制定的指标来进行讨论的 2.洪涝的地区分布及其与暴雨的关系 建国以前,我国气象台站少,资料年代短,但根据有的学者对史料的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当中,全国各地较大的洪涝灾害有1092次,平均每两年1次根据我国300多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按一定标准统计了1951~1990年洪涝发生的情况,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是洪涝发生最多的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北部、淮河流域等地40年中发生洪涝达15~20次,局部地区超过30次;江南东北部,江南南部及湖北、山东两省大部和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川等省市的部分地区有10~15次;辽河流域大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区及河北、北京、河南、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市区的部分地区有5~10次;西北大部、西藏、内蒙古西部和中偏北地区为基本无洪涝区,这些地区40年中未出现过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局地性的 总的来说,我国洪涝的地区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平原丘陵多,高原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雨水过多常常会引起洪涝灾害,而一个地区某一时段的大量降水,又往往是一场或几场暴雨的结果,所以暴雨是造成洪涝的主要原因,以致人们把洪涝称为暴雨洪涝从我国年暴雨日的累年平均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其特点也是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与洪涝的地区分布特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广东沿海、广西东北部、湘赣两省东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是我国多暴雨地区,也是容易发生洪涝的地区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大范围的暴雨主要是由两类天气系统形成:一类是西风带低值系统、包括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和锋等,影响全国大部地区这类暴雨,一般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在大流域内常常形成组合型暴雨洪水,可造成大范围严重的洪涝灾害另一类是低纬度热带天气系统、包括热带气旋、东风波等,多见于华南各省及东南沿海地区,这类暴雨持续的时间虽然较短,但往往强度大,也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尤其是上述系统减弱成低压或外围云系,常常可以深入到我国中部或北部地区,造成大范围的强降水,酿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如河南“75.8”暴雨洪涝和河北“96.8”暴雨洪涝 3.洪涝的季节分在特点 洪涝发生的季节与各地雨季的早晚(即季风雨带的季节进退)、降水集中时段及热带气旋活动等密切相关。

      华南地区:3月份降雨明显增多,到11月份仍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降水集中时段为4~9月份,洪涝主要发生在5~6月和8~9月即夏涝最多,春涝次之,秋涝第三,偶尔有冬涝现象 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前后雨水明显增多,5月份洪涝次数显著增加,但主要是在江南地区6月中至7月上旬是梅雨期,雨量大,是洪涝发生的集中期7月中至8月为少雨伏旱期,发生洪涝的机会少,但沿海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仍可遭受洪涝灾害大部地区洪涝集中在5~7月,受涝次数占全年的80%左右从季节上看,夏涝最多,春涝(以渍涝为主)次之,秋涝第三,个别年份有小范围的冬涝现象 黄淮海地区:这一地区春季雨水稀少,一般无涝害出现;进入6月,华北平原可出现洪涝,但范围不大,且多出现在沿淮及淮北一带7、8月份,降水集中,洪涝范围扩大,次数增多,为全年洪涝最多时期这两个月,淮河流域、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中部等地受涝次数占全年70%左右;山东、河北大部、京津地区占80%以上从季节上看,夏涝最多,别年份可发生春、秋渍害 东北地区:本区受夏季风影响最晚,雨季短,洪涝几乎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8月两个月三江平原因地势低洼,如果上年秋冬雨雪偏多,春季回暖迅速,积雪融化,土壤返浆,也可发生渍害;倘若春雨雪多,更会加重涝象。

      西南地区:该地区地形复杂,各地雨季开始早晚不一,雨量集中期也不尽相同,所以洪涝出现的迟早和集中期也不完全一样贵州洪涝多出现在4~8月,偶尔有秋涝;四川、重庆除东部外,一般无春涝现象,洪涝主要集中6~8月,9、10月份还有秋渍现象;云南洪涝主要集中在夏季,但春、秋期间局地性的山洪也时有发生;西藏洪涝灾少,一般仅在夏季有局地性洪涝发生 西北地区:大部地区终年雨雪稀少,除东部地区外,几十年很少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涝现象夏季如降大雨或暴雨,也可发生短时洪涝(多为山洪),但出现次数少,且也比较分散 外,黄河干流上游的河套一带和下游的山东河段以及松花江哈尔滨以下河段冬季可形成危害较大的冰凌洪水东北和西北高纬度山区经过漫长的冬季积雪到来年春末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可形成融雪洪水而新疆和西藏境内的永久积雪区(现代冰川)在高温的夏季,冰雪消融可形成冰川(雪)洪水 4.洪涝的阶段性 分析1950~1999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变化,近50年来,我国洪涝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体上是50年代至60年代中前期洪涝面积较大,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洪涝面积较小,80年代中前期至今洪涝面积又趋于增加,特别是80年代未以来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1991~1999年9年平均洪涝面积达1574.1万公顷,是1950~1999年平均洪涝面积(942.4万公顷)的1.67倍,是1950~1990年平均洪涝面积(838.9万公顷)的1.88倍。

      近50年来全国数百个气象台、站主要汛期(6~8月)降水量的平均值变化曲线,也能基本上反映出即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和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两个阶段为相对的多雨阶段,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尽管也有起伏变化,但基本上为相对的少雨阶段干旱 1.概述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明显,逐年之间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我国大范围干旱的频频发生,使干旱成为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过较大的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大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抗旱工作,修建了大量的蓄水、灌溉工程,使旱灾的发生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控制,但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增长等原因,致使干旱仍不时发生,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1950~1999年的统计,平均每年受旱面积约2102.3万公顷,约占各种气象灾害面积的60%,每年因旱灾损失粮100亿千克其中,1959~1961年三年连旱,受旱面积达10980公顷,减产粮食611.5亿千克既然干旱是指水量不能满足正常需水,从而造成对城乡生活和工农(牧)业生产不利影响的现象,因而决定了一个地区是否干旱就变得非常复杂,它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降水、蒸发、气温、土壤底墒、灌溉条件、种植结构,作物生育期的抗旱能力以及工业和城市用水等等。

      因而不同学科不同应用领域的所定义的各类干旱也不尽相同气象干旱:是指由降水和蒸发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由于降水是主要的收入项,因此通常以降水的短缺程度作为干旱指标如连续无雨日数、降水量低于某一数值的日数、降水量距平的异常偏少以及各种大气参数的组合等 水文干旱:由降水和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由于地表径流是大气降水与下垫面调蓄的结果,所以通常利用某段时间内径流量、河流平均日流量水位等小于一定数值作为干旱指标或采用地表径流与其它因子组合成多因子指标,如水文干湿指数、作物水分供需指数,最大供需比指数、水资源总量短缺指数等来分析干旱 农业干旱: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份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或失收的现象它涉及到土壤,作物、大气和人类对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是各类干旱中最复杂的一种它不仅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且也与生物过程和社会经济有关按其成因的不同还可以将农业干旱分为: 1).土壤干旱——由于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分的吸力大,植物的根系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植株体内的水分收支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致发生危害。

      2).生理干旱——由于土壤环境条件不良,使根系的生理机能活动受阻,吸水因难,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去平衡而发生危害 3).大气干旱——由于太阳辐射强,温度高,空气湿度小,有时还伴有风,使蒸发增强从而导致作物蒸腾消耗的水分很多,这时即使土壤含水量并不很低,但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足以补偿蒸腾的支出,致使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恶化而成危害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能反映农业生产中水分供需矛盾程度的某些物理量来作干旱指标一是采用能反映当地农业水分供应状况的物理量如降水量、水分供求差、帕默尔指数等来评估干旱程度;二是从土壤一植物一大气系统出发,反映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关系的物理量如相对蒸散、水分亏缺量作物水分应力指数等来判断水分的亏缺程度;三是利用土壤水分,如以重量(体积)百分比、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土壤相对湿度等表示干旱指标 社会经济干旱:是指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社会对水的需要通常分为工业需水量、农业需水量和生活与服务行业需水量如果需大于供,则就会发生社会经济干旱。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