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刿论战》测试题及答案.doc
3页《曹刿论战》测试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牺牲玉帛 公将鼓之 何以战 战于长勺 小惠未徧 神弗福也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大国,难测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8、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战前:战中: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10、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 和_______ 12.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13.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成现代汉语14.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1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16.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17.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曹刿论战》答 案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6.(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17.语言描写 议论8.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9.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0政治上取信于民 11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12.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3、略14、战前的准备 战中的指挥15.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16.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17.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