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设计的批评(共16页).doc
1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章 设计的批评设计批评又称为设计评论,是设计学和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含义是指合理地安排视觉元素从历史看,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消费的整个活动中,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设计作品的各个层面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必然受到设计师和受众双方的重视,社会对于设计的评价最终决定了设计是否成功,同时也推动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受众要运用设计批评来破译设计信息并指导消费和审美行为,设计师更要自觉地了解设计批判的标准、理论和语境来指导自己的设计创作• 设计批评在设计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更多地的是体现着设计的人文科学精神,是整个设计活动的组成,其中的价值作用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我们主要涉及以几个方面• 1、首先设计批评对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设计作品有指导作用• 2、不仅如此,设计批评可以帮助大众选择和鉴别作品• 3、此外设计批评对设计师的创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设计批评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亦是一种主观的活动说它是一种客观的活动,这是说设计批评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称它为主观活动是设计批评中有许多主观的成分在其中难以量化。
标准是一元的,但在设计批评活动中却有着多元的因素,这种多元的因素是说设计的标准有着历史的、民族的、地域、时代等诸多因素影响• 第一节 设计的批评标准• 设计的批评对象包括各类设计品和设计现象设计批评主体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及其他对设计客体进行审美和文化关照的受众,可以概括为设计的欣赏着和使用者• 设计批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国际博览会;群体批评和个体之类的批评家的批评• 1、国际博览会主要是检阅世界最新的设计成就,广泛地引发社会各界的批评,其目的促进购买• 2、集团批评包括审查批评与集团购买• 审查批评是指设计方案的审查集团以消费者代表的身份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与评估,以及设计的投资方与设计方进行的商业谈判• 群体购买是指消费者直接参与设计批评这是指消费者表现为不同的购买群体• 3、个体批评指一些具有职业敏感的批评家对设计的批评它所批评的对象不会仅仅局限在设计作品中,也不会处于设计作品的消费层次上,而是关注整个设计文化、设计思潮、设计风格、设计流派、设计倾向等方面展开的批评一方面指导设计制作、生产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消费者接受设计产品进行消费,同时有机地推动设计发展,丰富和发展设计理论 • 一、功利性标准——经济与科技评价设计是一种经济行为,它的产生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反映了设计行为的首要本质——功利性。
• 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方面来看:• 1、满足人的生存需求• 2、满足人追求共性、获得安全和社会认同与归属感;• 3、满足人追求个性、体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转化成商品中的“附加值”的比例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关注)• 设计还主动地扩大人们的消费欲望、创造更广阔的消费空间,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面貌、生存方式和文化语境的同时,也促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策略发生变革• 至上个世纪80年代,设计已经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关注,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及进行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强有力的手段,在国民经济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始终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而设计是对这一生产力最明显的运用和体现• 新的科学技术都要通过设计物化为产品,才能最终转化为社会财富,发挥其价值•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设计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机器时代的到来,使设计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并产生各种专业设计• 20世纪以科技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更为设计提供了新能源、新动力、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信息技术也使后现代设计方式及设计观念发生了变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帮助设计师更直观、高效而自由地进行设计,有效解决了人机问题,同时使设计更加人性化。
• 二战后出现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管理、决策理论等理论也为设计提供新的观念和方法,促使设计思维向动态化、多元化、计算机化的趋势发展• 当设计对象、设计手段、设计思维与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同步发展的时候,人们对于功利性这一批判标准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或者说这一标准的内涵在发生变化• 设计的功能或功利性是指设计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功用和效能功能的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可依次将功能划分为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使用功能:设计的实际用途和使用价值;• 审美功能:设计的情感、精神和文化价值18世纪的批评理论中的功利性主要指“合目的性”;20世纪上半叶,功利性指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实际需求;后现代主义的功利性更趋向审美、精神和文化;在多元化的设计语境下,设计日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在设计中,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为精神的超越和升华提供的前提和可能性• 前提:设计如果不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使人们在使用和操作中更便利、舒适,审美感受就无从产生;• 可能性:人的这些舒适感、和谐感和自由感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精神上的愉悦• 在设计批评中,我们不应该排斥这种生理快感,而应该自觉超越它而上升到更高级的审美境界中• 在审美文化功能日益受到批评者的重视的设计时代,我们不能忘记设计仍然要遵从标准化、通用化、精确化的科技理性要求。
总之,生活中不存在毫无使用功能或审美功能的设计,理想的设计总是将这两方面的功利性完美的结合起来• 二、艺术性标准——美学评价• 设计同艺术一样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样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追求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理想样式;而且设计与艺术之间一直以来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15世纪理论家弗朗西斯科-朗希洛提把设计、色彩、构图和创造并称为绘画四要素设计就是合理安排视觉元素,同时也包含主体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纯精神产品的也艺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同时设计中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也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发展起来• 从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艺术对设计的影响,在现代设计中,艺术家不仅自己参与设计研究和与设计师合作,整个20世纪的艺术运动更成为现代设计的美学思想基础,所以,艺术性的标准在设计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艺术对设计的影响:• 首先,艺术造型观念和方法、语言对设计有直接影响• 由包豪斯开创的“三大构成”至今仍是设计师的造型基础课程;• 素描、色彩、速写等造型方法也在设计构思和制图过程中广泛运用其次,艺术审美观念和风格流派也直接渗透到设计之中• 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因为它们建立在相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
传统艺术强调艺术对彼岸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在现代社会生活艺术化、物质化的审美倾向日益明显的语境下,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已经被艺术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糊了• 波普艺术、未来主义等,决定设计观念的经济、科技以及现代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元素同样影响了纯艺术家的艺术观念,而且导致艺术创作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媒介上的扩展和变革• 设计与艺术之间固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片面为艺术而设计,一味强调设计的形式外观等审美功能,反而会忽略功利性这一最根本的批评标准• 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因素,但又并非纯粹的审美活动建立在使用、经济和科技等本质特征基础之上的审美特征使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有别于传统美学中“无功利”的三大类对象——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设计美以及技术美和科学美等新的审美对象大大拓宽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同时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验证着“真、善、美”的真正统一,体现着人类对生活艺术化这一理想的追求• 设计与艺术的区别:• 1、受众是设计美的最终批判者设计师个人的审美观必须得到受众的审美观的认同2、设计美的审美方式不同于艺术美的“静观”,二是审美静观与操作体验的结合,由生理快感上升为精神愉悦。
因此设计师要特别重视安全、舒适、简便等情感体验在设计审美中的基础地位• 3、设计审美中应关注技术和科学的影响• 现代设计本身是科技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影响日益深广,科学技术不仅以其对人类本质力量的印证而进入人类的审美视野,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这种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而日新月异,不同于艺术审美理想的自律性,而显示出很强的历时性和变异性设计美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用与美观、功能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无论以哪种批评标准来考察设计,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基于这种本质内涵,设计美在具体构成要素或考察对象上包括材料、结构、形态、色彩和功能等方面在对不同类型的设计进行批评时,还要注意各自的具体艺术特征• 三、文化性标准——社会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设计在人类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中日益发挥出其文化创造的作用,突显出其社会价值和地位设计与艺术和手工艺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后两者可以是个人行为,而设计从开始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时时刻刻与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各种机构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既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旧的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又在探索和创造着新的文化,因此设计也是一项“文化行为”。
在对设计的批评中,文化性和社会性是最关键的根本标准,功利性标准和艺术性标准都建立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并以之为主导• 郑燮一生坎坷,形成其孤傲倔强、不落时俗的性格,了露于诗画并茂的各种艺术作品中他的绘画以兰、竹、松、菊、梅为主,尤工兰竹,擅长水墨,极少设色•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无论新篁出雨,还是老枝迎风,无论亭亭玉立的水乡之竹,还是坚劲傲然的山野之竹,都有其生命与性格• 兰花显示初高洁精神,用笔潇洒舒展,笔笔落纸而生兰叶正背转折变化,点兰以淡墨,所藏却露,犹有娇嗔之态宛然一派幽深静寂的境界• 提款是他整个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他的人生观、艺术观,有着“文里波澜,字里机关”• 人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个体,设计除了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并给人以审美享受而外,更以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渗透和改变,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体现社会在某个阶段的文化语境,传承和发展社会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很少有与设计无关的事物,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或多或少受到设计的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设计的世界里•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的增强,对完美生活理想的追求越来强,设计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
人类需要医生的抽象去超越现实,更需要设计去真正改变现实• 设计和艺术一样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设计的意义更在于把艺术与人们的真实的物质世界联系起来,把人们的审美体验与现实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设计赋予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审美特征,使我们的生活更有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日益受到设计师甚至全人类的关注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中,人们日益关注设计的精神文化内涵,设计师更以文化为重要维度,建筑自己的设计理论和风格文化性标准将日益在设计批评中显示出它的作用第二节 设计的批评理论设计作为一种物质行为、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其面貌和特征始终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设计观念有时会从一个极端发展为另一个极端,有时又会呈现出周期和循环实用、经济、美观”这个普遍标准显然难以描述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要深入地了解设计的演变,就必须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批评理论及其相互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