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背后的理论体系解析.ppt
78页《伤寒论》背后的理论体系解析缪正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14-5-16•让高深而神秘的《伤寒论》走向大众 •让西医了解中医没有障碍•让学者了解中国古代人体科学的巨大成就摘 要《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神农本草经》药证相对 的经验,通过规范疾病部位(三部)、证状和病性(虚实寒 热),使得证治体系与病因脱钩,而得到大幅度简化 证状反映病性,病性连接治法、治法连接主药归纳 出12种简单证,组成六种基本病(六经病),成为构建复 杂病的基本单元复杂病分成三种类型:基本证的组 合;基本病的组合;基本病与基本证的组合这种组 合基本可以囊括各种实际的疾病种类同时,由于诊 治体系与病因无关,因此,体系本身就表明它是广义 伤寒论,无需论争《伤寒论》因此可以扩大到一切 疾病的证治范围 • 关键词:伤寒论,与病因脱钩,三部六病,简单证, 基本病,复杂病,疾病的分解与合成,广义伤寒论0.引 子让我们先看一个《伤寒论》治病的例子[1]: • 病证: 发热恶寒 • 类似证状:身热战寒,鼻煽喘急,脉浮数,头项强痛 • 治法:解表 • 开方(主药方):葛根甘草汤(葛根60g,甘草10g) • 解释1:具有上述 特征证状,可以采用解表的方法,具 体就用葛根甘草汤治疗。
• 疑问1:这是出现在《伤寒论》中的病证,是否只适用 于伤寒前提下的这类病证的诊治呢?历史上很多医生都 持有这样的疑问据此,《伤寒论》就是狭义伤寒 • 疑问2:从历史上的医疗实践来看,只要具有这一病证 ,这种治法不论病因是否伤寒,同样有效问题是如何 理解《伤寒论》的药方可以治非伤寒的病这种看似矛盾 的现象这也是历史上《伤寒论》的狭义与广义之争的 由来0.引 子• 《伤寒论》的本意是:(不管是什么病因引起的疾病, 只要)具有上述 特征证状,(就)可以采用解表的方法, 具体就用葛根甘草汤(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 这一方法就是《伤寒论》的方法简单得让人不太相 信、不太放心但是,经过历代的验证,它十分有效 ,因此,后人纷纷竭尽才智,对《伤寒论》进行多角 度猜测、解读然而,很多还是背离了《伤寒论》的本意,渐行渐远• 即伤寒论既是狭义的,又是广义的• 在后世医家们看来,治病总得找出病因,治疗才有针对 性,才符合正常的治病逻辑知道病因还不够,还得弄 清楚疾病的机理,要弄清疾病的机理就离不人体的生理 机制作为参照而病因、病机最权威的还是《内经》 因此,引进《内经》病因、病机学说解读《伤寒论》就 成为二千年来的主流。
结果,人们只看《伤寒论》还觉 得很简单,再一看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的解读,就坠 入云里雾里,对《伤寒论》觉得高大得只能顶礼膜拜、 深奥得唯有束之高阁了 • 《伤寒论》真的需要这样复杂化,真的需要学遍名家解 读才能靠近吗? • 张仲景为何自己不把它弄得复杂些,省得后世医家再将 其复杂化呢 ? • 其实,只有一个解释,《伤寒论》就是要把治病变得很 简单,复杂化没有必要张仲景早就知道治病方法不是 复杂的好,而是越简单越好 • 张仲景早就看到早于他之前的《内经》对于病因、病机 的认识很深刻,但那套治病方法很复杂,不是我们今天 看到它复杂,张仲景早我们二千年就知道它的复杂了 • 既然二千年来张仲景得了医圣的桂冠,那他就一定有他 非凡的简化复杂问题处理的能力这就是他超越《内经 》研究医学的高级方法 • 让我们来看看张仲景是如何超越内经,如何找到简单识 病、有效治病的妙法的1.人类认识复杂事物的一般方法 2.人类早期诊治疾病的经验法 3.内经疾病诊治的一般体系 4.伤寒论诊治总纲 5.伤寒论诊疗体系5.1 疾病的基本属性5.2 12种基本证5.3 六类基本病的理法方药5.4 基本证与基本药、复合证与复合方的关系5.5 复杂病的分解与合成 5.6 基本证的组合举例5.7 基本病的组合举例 1. 5.8 基本病与基本证的组合举例 2. 5.9 引子中例子的治病原理 3.6. 总结 目 录• 生活中大家熟悉这样的现象,一栋房子是由砖块按照 一定的设计方案堆砌起来的。
• 其实,复杂的问题(或事物)也都是按照某种原理(规律 )由简单的问题(或事物)构成的科学研究的目的,就 是要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同时,找到简单问题到 复杂问题的合成路线 • 医学面对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是一个复杂问题如何 认识复杂疾病,如何解决复杂疾病的治疗方法,就是 医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 首先从复杂疾病中,抽象出基本疾病,在认识基本疾 病的基础上,解决基本疾病与复杂疾病的关系,进而 认识并解决复杂疾病1.人类认识复杂事物的一般方法2.人类早期诊治疾病的经验法部位证状药方• 这是人类早期实验医学的雏形;人类早期对于疾病的治 疗来自经验,经验最可贵处乃是其实效性; • 证状是疾病的外观表现的特征,易于识别; • 经验方可以跨越复杂的病因、病机这需要千年、万年才 能研究清楚的困难;经验方与证状之间的关系,可以通 过无数次的人体实验来积累; • 证状(疾病当前态势)连接疾病的内在,即疾病的缘起— —病因——历史,及疾病的本质——病性; • 经验既有实效,就必有至理存在;经验医学与科学医学 之间的鸿沟只在于能否解释产生证状的病因、病机、证 状与治疗证状的药或者药方之间的内部规律科学医学 为经验医学插上理论的翅膀。
• 疾病一般就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或者证状,两者在中 医学中往往通用但是,证状的学术性更多一些因为 所有疾病的外在表现都可以叫做症状但是证状是与某 种特定的疾病的特征相联系的症状,用于辨识是否属于 某种病也就是说,证状是有选择性的症状 • 疾病都有症状,每一种疾病都有对应的证状简单的疾 病对应简单的证状,最简单的疾病只有一种证,就叫做 单证,《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还不是单证病,但也不是 复杂病,是一种复合证病的最基本类型复杂的病是由 多种证、或者多种基本类型病或者基本类型病与证的复 合• 复杂病对应一堆杂乱的病症,这样不加区分是无法真正 认识疾病的 • 经过人类长期的医药实践,是有可能从症中提炼出证的 概念,并以后者作为最简单病的类型,并据此总结单证 与单味药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这可能就是《神农本草经 》(以下简称《本经》)及其它早期单方的来历• 从复杂的病症中,认识简单证作为简单病是医学实践的 一个重大的进步 • 早期建立的单证与单药之间的关系,必然首先类推到复 合证与复合药的关系 • 某些复合证具有相对稳定性,较易以整体形式出现,就 称之为基本病,比如《伤寒论》的六经病• 一方面从众多杂症中不断凝练出简单证——与简单病 对应;一方面不断地总结简单证与单味药之间的关系 ,前者导致医学理论的渐渐形成,后者成为药学的积 累。
• 有了简单证与单味药的对应从杂症中识别出数个简 单证后,用各个简单证对应的多个单味药组合成复杂 病的用药是一种自然的推论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有 效的因此,古人就不断完善这一方法 • 从这个意义上,也确实表明,《本经》就是这么积累 起来的从《伤寒论》的用药来考察也确实继承了《 本经》的药——证经验• 《本经》是最好的单证与单味药之间经验关系的总结 ,非常宝贵,但它毕竟停留在单方经验层面(由于以 药为纲,故,里面更多的是呈一药对应多证关系) • 如何处理复杂病的处方问题才是医学需要面对与解决 的迫切问题 • 简单证——简单病,稍稍复杂一点的病——基本病,如 何把复杂病化解成基本病,用基本病的方法处理复杂 病? • 《伤寒论》围绕这个问题,给了后人以很好的交代 • 《本经》处理单证与单味药之间的关系十分简单,直 截了当,十分有效里面没有复杂的关系,没有眩的 理论治病简单、有效是最基本而重要的原则这给 《伤寒论》应该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治病需要的一是识病,二是给出治疗的效方仅此而 已中间联系环节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 • 谁做到这样了?《内经》没有做到这样,金元以来的 时方没有做到,因为他们要辩清楚复杂的病因,复杂 的病机,复杂的药理才行。
• 但《伤寒论》做到了所以伤寒论伟大! • 《伤寒论》不需要病因!所以简化! • 《伤寒论》只需要识证!所以不难! • 《伤寒论》识证就是识病性!识病性就是识治法!识 治法就是得组方! • 《伤寒论》方证相对!单证用单方,合证用合方!疗 效有保障!3. 内经疾病诊治的一般体系病因部位证状病性药方1.外感 2.内伤 3.内外 因联合阴阳 (虚、实 、寒、热 )对应各 部虚实 寒热主 药内经的病性是综合了病因、部位(不同于伤寒论抽象的部位)、证状(不同于 伤寒论抽象的特征证状)得出的病性(与伤寒论病性相同)治法(热则寒 之、寒则 温之、实 则泻之、 虚则补之 )• 这基本是《内经》的诊治法,但是由于《内经》只有 很少几首药方,或者,总体上看, 《内经》是缺少治 疗的药方的 • 《内经》虽然没有给出药方,但是, 《内经》有完整 的治法,因此即使没有药方,等于给出了药方 • 重要的是《内经》给出了从病因到治法的完整链条 • 尤其是, 《内经》对于病因与证状之间的关系,对于 病因、病机、生理、病理的研究完整而深刻 内经影响了此后的医学,或者可以说,中医方药的治 疗体系有两个,一个是内经体系,重视病因的治疗法 ,一个是伤寒论的治疗法,与病因完全脱钩。
金元以 来的时方无疑属于内经体系• 伤寒论采用了与内经完全不同的诊治体系今天只有当 我们明确两类方法的不同,才能看到各自的特色 • 两千年来,两类方法一直处在混淆的状态,说好听点, 叫做融合,说难听点叫做两不挨如果对于两种方法 本 身不清楚,那不叫融合,叫混淆 • 其实,从两种学术的年代先后来看,内经在前,伤寒论 在后,根据一般学术发展的 时间先后关系,在后的《伤 寒论》应该是对《内经》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倒退 • 那么,《伤寒论》为何不采用《内经》的方法而要另外 创立一套呢?只能有一个解释,张仲景看到了《内经》 方法的问题和不足那《内经》不足在哪里呢? • 《内经》那种与病因相关的诊疗法,必须依靠证状去推 测,一来复杂,二来还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可能这是 张仲景要做改进的原因部位证状治法病性三部阴阳虚实 寒热性质热则寒之 寒则温之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虚实寒热 性质证状药方温热寒凉(相反) 甘草(协调)六经病隐含4.伤寒论疾病诊治总纲《伤寒论》在《内经》基础上,对疾病的部位抽象为三部,对三部上的虚 实寒热性质的证状进行规范化与标准化,因此,使得病性只与部位及其特 征证状(简称证状)相关,而与具体的病因脱钩。
建立病、证与药方之间的简单关系 是《伤寒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本经》简单而实用的药证对应方法,《内经》病 因、病机理论虽然深刻,而过于复杂、欠实用,但是关 于病性的虚实寒热,关于治法与病性的针锋相对的原则 ,应该都对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我 们无法知道张仲景的真实想法,但是,从他的《伤寒论 》我们可以逆推他的思路如何把处理复杂病与组方的关系建立得像《本经》 一样的简单而实用,这应该是《伤寒论》的主要目标 《伤寒论》也确实做到了《伤寒论》根据病性(阴阳、虚、实、寒、热),从 繁杂的病症中,抽象出证作为识病的最基本单位,建立 证与病性、病性与治法、治法与主药的直接对应关系, 然后,再用复杂病分解为简单证,简单证合成复杂病的 方法,构建《伤寒论》证治体系• 张仲景的重大改进体现在三个方面:1)建立六经理论——综合疾病部位、证状、性质的疾 病分型理论归纳出典型证状与病性的关系六经为三阴三阳,涵盖三部病位和各部上的阴阳两种属性实质是三部上的六种不同性质(阴阳性质)的疾病类;2)治法、方药只与病性——疾病的部位与性质相关;3)病性与病因无关,而舍弃病因 • 因为六经特征证状确切而简单,病性虚实寒热与特征证 状完全对应,而病性又决定治法,因此这一诊治体系一 目了然,易学易用。
• 这使疾病诊治得到大幅简化,并得以标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