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对话的现实性分析.docx
20页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对话的现实性分析 0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被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传统或方法之间开始出现某种形式的对话和交流从形式上看,这种交流并不是直接的或有某种针对性的,但从内容上看,英美的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的现象学之间存在的某些共同特征,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所注意和研究应当说,从某种表达上的或使用术语的相似性,我们很容易地推测两种思想或理论观点之间的类同,但通过分析两种思想观点之间的差异来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则需要更多的努力在一定意义上说,通过差异去认识相似,远比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理解差异更为困难我们对分析哲学与现象学关系的理解正是试图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当然,这种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表明在这两种不同哲学传统之间存在的异同,而是要表明,在各自都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之后,分析哲学与现象学,或者说,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不是概念术语上的,也不是哲学家之间比以往更为密切的交往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或者说是他们提出的深层哲学问题以及思考这些问题的基本方式上的。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发展趋向之一就是,分析哲学和西方其他的哲学传统之间的接触和互动越来越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为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各自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哲学问题,有一些开明的哲学家开始促进这两个传统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当然,已经有一些思想开明的哲学家愿意跨越二者之间的鸿沟将之联系起来现在一些分析哲学家也发表了一些著作和文章来认真地研究大陆传统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如胡塞尔、福柯和哈贝马斯同样,在法国和德国也有一些哲学家对分析哲学的方法和问题很感兴趣,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析哲学的期刊和学会近20年来这种趋向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分析哲学家们不满足于这两个传统之间的割裂,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了解大陆哲学的内容,如英国牛津大学的达米特、美国纽约新学院的克里奇利(SimonCritehley,主要著作有《伦理学一政治学一主体性:德里达、列维纳斯和当代法国哲学》(1998)、《大陆哲学简要入门》(XX)、英国里丁大学的格伦丁宁(Simon Glendinning,主要著作有《与他者存在:海德格尔一维特根斯坦一德里达》(1998)、《大陆哲学爱丁堡百科全书》(1999))也有一些学者开始探寻沟通这两个传统的之间的途径,如达米特就主张回到二者分裂之前来寻求它们融合和互动的可能性和方式。
也有一些英国的哲学家开始研究大陆传统中的一些哲学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福柯、梅洛一庞蒂、列维纳斯等而且一些学者不愿称自己的研究为大陆哲学或分析哲学,他们不愿再使用这样的标签,而宁愿称自己只是在做哲学研究,而不是大陆的或分析的,他们认为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分已经没有意义了当然,这种想法的前提是他们认为二者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和互动,已经无法或很难将某种研究只划分为大陆哲学或分析哲学了比如,牛津的马尔霍尔(Stephen Mulhall)利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样的哲学很难将称之为大陆哲学或分析哲学同样,克里奇利也在利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和技巧来分析大陆传统的哲学家的思想,如福柯、列维纳斯等这种趋向也很明显地反映在牛津大学的课程设置上牛津大学是分析哲学的大本营之一,30年以前在这里开设大陆哲学的课程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已经有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课程,而且选修的学生并不少,一般做康德以来的现代哲学的学生选修这些课 在美国,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互动主要表现在罗蒂的哲学中罗蒂在《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著作,进一步阐发他的“后哲学文化”的观点虽然罗蒂的观点在美国学院派哲学主流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美国的一般学术界和思想界中还是有相当的影响力。
近些年来对罗蒂思想的批评和讨论引发英美哲学家对哲学的性质和作用的重新思考还有一些美国哲学家对欧洲大陆哲学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出版了一些对这两种哲学传统进行比较研究的著作,譬如斯泰坦(Henry Staten)的《维特根斯坦和德里达》(1984)、惠勒(Samuel C.Wheeler)的《分析哲学的解构》(XX)等由于罗蒂等人的工作,后现代主义哲学成为当代英美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哲学视角,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成为一种哲学话语的霸权就是说,对一切问题的讨论都可以放到后现代的语境中,譬如有哲学家之后的分析哲学称作“后分析哲学”(威斯特等人编辑的《后分析哲学》(1989)一书)、把以欧洲大陆哲学的视野解释的科学哲学称作“后现代的科学哲学”(如巴比奇等人编辑的《欧洲大陆和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哲学》(1995),等等 如果从思想的来源上看,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之间原本没有后来所呈现的明显区分和对立,甚至在这两个哲学传统的最初代表人物那里就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哲学旨趣我们在这里通过考察弗雷格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这样两对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关系,说明分析哲学与现象学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一、弗雷格与胡塞尔 弗雷格与胡塞尔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看作是分析哲学与现象学思想交流的主要话题这不仅是因为这两位哲学家之间有一些令人关注的个人交往,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某些思想出发点上有着一些在后人看来惊人的相似,而这些看似相似的出发点却引发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传统这些显然都足以引起哲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在西方哲学界,较早关注到这两位思想家之间关系的是著名的挪威哲学家弗莱斯达尔(D.Fllesdal)他早年追随因学习逻辑,后常年在美国执教,曾担任挪威科学院院长他在出版于1958年的著作《胡塞尔与弗雷格》中,就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这两位哲学家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强调了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对胡塞尔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弗莱斯达尔的影响下,一些哲学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弗雷格与胡塞尔之间的关系,例如,英国哲学家索罗门(R.C.Solomon)就在1970年的文章《涵义和本质:弗雷格和胡塞尔》中强调了两者之间在意义问题上的重要分歧,但同时也表示,在胡塞尔与弗雷格之间有一场“痛苦的遭遇”对胡塞尔与弗雷格思想比较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是印度裔的美国哲学家莫汉蒂(J.N.Mohanty)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文章,讨论这两位哲学家之间的思想联系,1982年他出版了《胡塞尔与弗雷格》一书,奠定了他在英美与欧陆哲学比较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莫汉蒂指出了其他哲学家在处理胡塞尔与弗雷格关系问题上看法的片面性根据弗莱斯达尔等人的看法,胡塞尔在1894年的《对基本逻辑的心理学研究》中仍然坚持一种心理主义的观点,而弗雷格发表于1894年的对胡塞尔《算术哲学》的评论则使得胡塞尔完全改变自己原来的观点莫汉蒂根据历史材料认为,胡塞尔思维方式的变化应当是在1891年之前,这时他就已经形成了纯粹逻辑的观念同样,胡塞尔早在弗雷格1892年发表《论涵义与意谓》之前就提出了关于表达式的意义和对象之区别的思想这表明,胡塞尔与弗雷格思想的密切联系并不是由于弗雷格影响了胡塞尔,而是他们各自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按照自己的研究思路,独立地形成了相似的观念 根据莫汉蒂的分析,胡塞尔提出的逻辑概念包含了八个方面的内容:(1)作为演算的演算不是一种语言,这两个概念是根本不同的,语言不是系统性的符号推理方法,演算也不是用系统性的符号表达心理现象的方法2)作为逻辑的逻辑不是演算演算是一门专门的技术,而逻辑并不关心纯粹的记号而是关心概念内容3)演绎逻辑不同于推理技术,它不是由推理理论穷尽的存在着不同于推理的演绎运算演绎科学并不只是由推理构成的,它也可能包含了(例如)非推理的运算。
4)并非只有外延的类演算才是可能的概念内容的演算或内涵演算也是可能的5)不可能有关于类的自主性的外延逻辑,因为每个外延判断在真理性上都是一个内涵判断类概念就预设了“概念内容”和“概念对象”这些概念6)每个概念都有两个方面:逻辑的内容和算法的内容逻辑的内容就是得到判断的内容当一个直言判断被还原为类之间的从属关系,这就产生了算法内容这两个方面是等价的,但并非总是一致的只有当一个判断是关于类的判断,这两个方面才是一致的7)判断本身并不是直接指向类或概念内容,而是指向概念对象8)几何思维不是对记号或图形的运算记号只是形成真正的意图运算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相应对象的支架莫汉蒂认为,胡塞尔的这些思想与弗雷格关于逻辑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胡塞尔在弗雷格发表《概念文字》的三年之前就提出了这些思想,这进一步说明这两个哲学家思想形成的独立性 为了证明这种独立性,莫汉蒂引证了这两位哲学家之间仅存的四封通信,说明两者的思想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自的思想发展在1891年5月24日致胡塞尔的信中,弗雷格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思想受到了胡塞尔的影响,并承认他们思想之间有许多一致之处他在谈到了他们对施罗德(schroder)的《逻辑代数讲演录》的批评之后,提到了他在概念词(通名)如何与对象相联系这个问题上与胡塞尔思想的不同。
他用了一个图表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在弗雷格看来,概念词与句子和专名的不同仅仅在于,概念词与对象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概念本身而间接地指称对象,但这种间接关系即概念本身则是与对象处于同一层次上,因而,概念与对象都应当被看作是客观的在这里,弗雷格对自己先前的一些用词也作了修正,例如他把《算术基础》中的“拥有涵义”改为了“拥有指称”,在该书中的许多地方都用“指称”取代了“涵义”;他还把先前称作的“判断内容”分作“思想”和“真值”他认为,在狭义上,可以把判断看作是从思想到真值的过程之后,弗雷格把胡塞尔的思想用一个图来表示这样,从概念词到对象所需要的步骤是与专名完全一样的而专名与概念词之间的唯一区别是,专名仅与一个对象相关,而概念词则与一个以上的对象相关那么,在科学中,作为空概念的概念词就必定被抛弃,正如专名没有任何相应的对象存在就会被抛弃一样然而,这个观点显然与弗雷格的思想不同在弗雷格的图表中,概念词的涵义与概念词的指称是两个步骤,因而,概念可以是空的,即概念词没有涵义,但概念词的指称就是这个概念本身 在1891年7月18日回复弗雷格的信中,胡塞尔指出,虽然他在一些主要观点上并不赞同弗雷格,但他仍然从弗雷格那里得到了许多重要思想启发,例如对布尔的评价以及关于语言与演算之间的区分。
他承认,弗雷格早在1883年就提出了关于语言与演算的区分,这为他的思想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弗雷格区分了“推理演算”(calculus ratiocinator)和“普遍语言”(lingua characteristic),并把自己的“概念文字”(Begriffsschrift)看作是一种模仿算术而构造的记号语言胡塞尔认为,弗雷格的“概念文字”更应当被看作是一种普遍语言胡塞尔在信中明确提到他与弗雷格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他们对形式主义的不同理解弗雷格把形式主义看作是一种算术理论,认为这种理论错误地把数字理解为毫无意义的空洞记号,因此是应当抛弃的但在胡塞尔看来,形式主义的意义并非如弗雷格解释的那样,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形式本体论,因而他的工作就是要用他理解的形式逻辑去处理一般理论的形式这个工作就是他在《逻辑研究》中完成的从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交锋中可以看出,他们相互之间虽然也都在某些方面承认对方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但在一些主要观点上却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立场莫汉蒂认为,在相互影响和吸收的角度看,弗雷格更多地从胡塞尔那里得到思想资源,但前者在一些重要思想上似乎并没有真正把握后者然而,从他们以后的思想发展来看,莫汉蒂的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因为他们双方对逻辑的性质、意义以及语言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很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