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演讲稿(18篇).docx
43页地震演讲稿(18篇)地震演讲稿(精选18篇) 地震演讲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横亘古今的512大地震,使5000年的中华文明又一次遭受了血与火的洗礼灾难过后,英雄的中国人民,斗志更加高昂,信念更加坚定多难兴邦――这是不屈的中华儿女的坚强信念 512大地震,不仅仅是四川人民的灾难,她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灾难地震后全国人民与地震灾区人民站在一起,共度时艰举国上下,源源不断地向灾区人民传递勇气、传播信心、输送力量背靠一个国家的力量,灾后重建再现中国信心 地震后的生命大救援气壮山河,灾后重建之路漫长而艰苦卓绝 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__镇灾后重建工程第一阶段工作已经顺利完成,这是各方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的丰硕成果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封顶仪式,是在检阅我们的社会责任心,是在缅怀地震亡灵,是在创建美好的生活 值此,我们―― 向参加重建工程的全体工程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向__市、__镇各级领导和全体人民的支持和关心道一声谢谢! 地震演讲稿 篇2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演讲稿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对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致意沉痛地悼念 一年前,也就是20__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罕见的里氏8.0级大地震。
14时28分,一种山崩地裂般的声音打破了这沉静多年的大地房屋、大厦顷刻间倒塌;商店、学校霎时间被摧毁,就连平时最牢固的医院也变得摇摇欲坠几分钟后,人们的喊叫声和呼唤声逐渐变成了绝望的哭喊声和翻动石块、瓦砾的碰撞声了当时大多数的灾区在大城镇,可还有一小部分的重灾区在道路不通的偏远乡村地震发生后,由于有的石块阻碍了前进的道路,所以救援队进不去,灾区群众出不来,为救援工作耽误了不少时间更让在安全地带的人们始终悬着一颗一直掉不下来的心道路打开后虽然救出了不少的人,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不幸遇难了有的是因为自己缺乏在地震中的自救意识和知识,有的是因为在倒塌的废墟中没有食物和水,有的是因为在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了氧气……由于房屋被摧毁,所以人们只能暂时居住在临时帐篷里政府、国家和国外调集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食品运往重灾区,使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人们不再伤心、孤独在大地震的救援中,更是有许多的少年英雄:“敬礼男孩”郎铮,“可乐男孩”薛枭…… 现在,灾区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汶川灾区的板房搭起来了,临时的学校建起来了,人民的生活又有保障了,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走出阴影了,在地震中受伤人员的伤好起来了!在高度重视下,人们对灾区的人民重视起来,至今还在不断地向灾区捐赠衣物、棉被、食物、书籍和生活用品,领养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 记得在地震后,我在书上看到过几幅漫画。
第一幅上面画地是:几个学生和一位老师被埋在了废墟底下学生想喊救命,但被老师制止了,直到救援队来了,老师才大声呼喊救命第二幅上画出了这样的画面:一些学生正在上课,突然地震来了于是,他们便集体趴倒在桌子底下掉下来的石块和瓦砾竟一块也没砸到他们第三幅上面画了:一些人在间什么也没有的空房子里地震来临时,他们飞快的跑向墙角没有人受了什么重伤 我相信,通过灾区人民的努力,有国内国外的支援,灾区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地震演讲稿 篇3 朋友们: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5·12”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山河破碎的震撼和骨肉分离的痛苦又是一年过去,这里汇聚着普天之下的人间关爱,正从悲壮中生长希望 两年来,在政府的积极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全世界海处侨胞和各国人民友好的帮助下,四川灾区人民崛起于危难、坚强奋进,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书写着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精彩篇章目前,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4个项目已开工97%,已完成投资6600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70%18个对口援建省市已确定援建项目3136个、援建资金751亿元,已到位援建资金502亿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信心实现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
如今,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势头恢复到了震前水平,进入到加快发展的轨道;投资发展环境恢复到了震前水平,国内外资本进入较快增长;干部群众的信心士气恢复到了震前水平,意气风发地创造新的生活浴火重生的新家园,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一、灾区规划建设全面提升 灾后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灾区重建效果,关键取决于科学规划、科学重建重建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整体谋划、科学统筹,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震后第七天,我们就着手灾后重建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开放合作、改善宏观环境相结合,积极探索科学重建之路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科学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灾后重建始终科学有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 科学规划引导灾区全新布局,催生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灾区各市州、县市区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了重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农村建设首次有了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规划体现了前瞻超前,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规划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初现现代化羌族文化城雏形,震中映秀变身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的旅游小镇,原地异址重建的汉旺镇一派现代色彩,新民居、新村落、新城镇勾勒出灾区发展振兴的美好画卷。
二、灾区民生事业长足进步 灾后重建,最需要恢复和重建的是民生重建的进度和质量,群众认可是最硬的标准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现在,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灾后重建中,民生项目进展最快各级党委、政府安排重建任务,民生项目是重中之重;调整重建进度,“加快”的主要是民生项目震后10天,完成1500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完成1200万人过渡性住房安置攻坚;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因灾受损住房修复加固工作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农村受灾群众在新房中欢度兔年春节;震后两年,25万多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今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板房校舍,3002所学校今年9月将基本建成;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已开工94.2%,群众受损的家园加快恢复 灾后重建中,民生设施提升显著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我们着力建设百年工程、精品工程,使重建项目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房建设无标准、不设防的历史,学校、医院建成了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场所。
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灾区综合保障能力比震前有了飞跃提升这些灾区以往的“短板”,在重建中实现了“跨越” 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扩大就业、安全温暖过冬、特困户帮扶、安置失地农民、保障“三孤”人员、伤残人员治疗康复、再生育服务、完善社保体系,一项项举措聚焦民生,一件件实事雪中送炭去年,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三、灾区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地震灾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本身就比较薄弱,地震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抓住机遇推进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一批关系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整个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灾区6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3条、在建45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2.5万多公里震后开工的第一个重大交通重建项目成都至都江堰城际铁路已建成运营,贯穿和辐射灾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都至兰州铁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铁路正与东部地区同步迈入高速时代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日益完备通畅的交通网络为灾区重建和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灾区骨干电网和 农村电网重建加快,震损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灾后的抢险救援能力在“4·14”青海玉树地震救援行动中得到检验和体现 灾区基础设施的加快重建和提升发展,既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障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四川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下了基础 四、灾区产业快速恢复振兴 灾后重建,既是一场“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东汽汉旺老厂的时钟,永远定格在那悲情一瞬,而灾区发展振兴的脚步一刻也没有驻留灾区经济没有垮,迅速走出地震的阴影,步入了更好更快发展的轨道 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我们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因灾受损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阿坝铝厂产能倍增,东汽产能和销售收入创历史新高,去年6个重灾市州工业得到恢复性增长受援县市都与对口支援省市建起了产业合作园区,引进了一批重要产业发展项目飞地工业园区、产业合作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新的园区定位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区位更具优势灾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一批落后产能及时淘汰,一批现代产业扎根兴起,产业“小、散、乱”的状况极大改变,灾区正在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的聚集区、示范区。
旅游业快速恢复振兴,地震遗址旅游、乡村旅游在灾区蓬勃发展 产业领跑,发展起跳灾区产业发展正在走出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生之路 五、灾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所到之处新城拔地而起,村庄焕发生机,道路四通八达新农村、新城镇揭开了发展新篇章,开启了灾区新希望 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我们在重建中坚持“三打破、三提高”: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城乡住房既安全美观,又经济实用,既特色又现代,村庄布局、村落设计结束了散乱无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集中居住、集约用地,城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群众生活方式也发生历史性变迁通过重建,灾区的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和污水垃圾处理等民生设施全面配套这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灾区群众住上新房,也用上了现代生活设施,告别传统落后,享受和融入现代文明 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深刻转变在重建过程中,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脏乱差的现象在灾区大为改观,洁齐美的面貌在灾区全面展现。
更为宝贵的是,灾区从物到人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干部群众走出地震灾难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得到升华,展示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开放意识、创业意识、文明意识得到增强 经过震后两年的艰苦努力,灾区重建进展快、变化大、效果好,成为城乡环境治理的样板,成为改善保障民生的示范,成为干部锻炼成长的课堂,成为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窗口四川灾区人民永远铭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永远感恩全国人民的无疆大爱!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坚定支持,有灾区人民的坚韧奋斗,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地震演讲稿 篇4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从5月12号以来,我们的心情从未有过的沉重,过去的七周是中国人多年来流泪最多的七周,我们伟大的祖国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创伤,四川汶川地区遭受了最严重的地震灾害,震级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