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堡镇总体规划第一部分.ppt
23页丹东市通远堡镇总体规划 (2009~2025),目录,,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二章 区域分析与发展定位 第三章 产业发展规划 第四章 镇域规划 第五章 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六章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七章 绿地系统与空间景观规划 第八章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第九章 规划实施与开发策略,一、规划总则,通远堡镇情况概述及特征,■通远堡镇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丹东凤城市北部,通远堡镇位于丹东市与本溪市的结合部,镇区内有纵贯南北的沈丹铁路、沈丹公路(国道304线)、沈丹高速公路和横跨东西的张庄公路(省道203线)穿越,构成通远堡镇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 ■通远堡镇辖有9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居民委员9个村民委员会分别是通远堡、大黑山、小黑山、老堡、二道坊、北张家、曾家、林家台、大甸子;6个居委会分别是向阳、中街、富民、北地、站前、胜利 ■通远堡镇域土地总面积17961公顷,其中耕地1825公顷,占总面积的10.2%;林地面积13380公顷,占总面积的74.5%;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60公顷, 占总面积的2.0%,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1075公顷, 占总面积的6.0%■ 2008年通远堡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2566万元,工业总产值404581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60196万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343万元;一、二、三产比重为2.2:70.1:27.7。
修编背景,■为适应丹东市新一轮的城镇发展新形势,满足通远堡镇经济社会发展及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特编制《丹东市通远堡镇总体规划(2009~2025)》 ■丹东市委市政府新提出的“4+1”组团城市发展格局,将通远堡镇确定为丹东市五大“增长极”之一,进一步凸显了通远堡镇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面临更明显的资源、环境约束,城镇间的竞争格局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镇域综合交通规划,上版总体规划,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要点如下: ■城镇性质: 凤城市北部地区经济、交通、物流、文化中心,以商贸服务业、矿产品深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城镇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预测:近期2010年——4.2万人;远期2020年——6.0万人 城镇化水平预测:近期2010年——76.1%,远期2020年——83.3%■已不适应当前发展需求的地方: 随着丹东市、凤城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丹东市域城市发展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确定通远堡镇作为丹东市的五大增长极之一,通远堡镇的发展在政策面上获得了巨大的支持,加之通远堡对外交通条件或将产生的显著变化,上版总规中的城镇性质、职能定位、用地布局、道路网形式等方面已经出现了许多与现实发展要求不甚相符的地方;即将开工建设的沈丹客运专线规划在通远堡设站,这将对城镇产业发展方向、人口集聚以及道路交通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等。
■城市结构: 镇域中心——通远堡镇区 中心村——老堡、小黑山、二道坊、林家台 基层村——曾家、北张家规划重点,■整合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建构通远堡镇城镇发展与村镇体系格局,服务于加快通远堡镇经济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整合全镇自然生态资源,构建通远堡镇自然生态网络,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系统 ■形成公共设施配套,市政设施齐全的城乡一体化运转系统■建立完善便捷快速的镇域道路交通系统 ■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最佳人居环境,创造碧水蓝天、绿树成荫的江南水乡景观 ■规划成果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条件,适应可能采取的行动和政策的实施的弹性,可操作性强规划期限、空间层次和依据,■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基础数据以2008年年末数据为准,规划期限分为: 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5~2025年; 远景:展望40年,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 城镇总体规划范围为通远堡镇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79.62平方公里; 城镇规划区范围详见下文镇区规划总则之城镇规划区范围与空间增长边界确定■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5); 3、《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6、《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7、《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规划指导思想,1、镇域生态景观格局(生态网络)引领居民点空间结构 2、城镇集约化、生态环境网络化 3、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4、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二、区域分析与发展定位,区域发展背景,,通远堡位于辽宁五点一线沿海沿江经济带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对接地区 通远堡镇位于多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汇集地 通远堡是沈丹通道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通远堡位于凤城城镇发展轴线的交接点上,是凤城承接外来辐射的重要窗口,发展条件,,优势: ——承接辽中,临近沈阳 ——丹东北门,重要节点 ——对外交通,优势突出 ——政策倾斜,助力明显 ——环境优越,资源颇丰 ——教育资源、声誉较高,劣势: ——城镇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结构单一 ——产业布局零散,环境损耗大 ——同质竞争激烈,优势无体现 ——原住居民外流,人口集中度低 ——镇区内外部交通缺乏有效衔接 ——饮用水源紧张,发展遭遇瓶颈,发展路径选择,1、选择可能的发展路径 通远堡经济开发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区(园区),借鉴先进地区建设经验,我们认为通远堡经济开发区的规划与建设应创新模式,既有别于老城区的改造与建设,也有别于以往开发区的开发模式。
2、开发区经济孤立引导 开发区经济孤立引导,即延续原有发展思路,依托镇区建材和矿产品粗加工业将通远堡继续发展为一个工业基地这条路径最大优点在于易实现性,在原有工业基础上提高、扩大和升级,面对的挑战小 3、城镇、园区双轮驱动 立足通远堡的发展现状,综合城市边缘区发展理论、园区发展理论和国内外案例经验,我们认为,通远堡镇应选取“城镇、开发区经济双轮驱动”发展路径发展理念,1、城乡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 在城市建设与运营中,充分考虑原居民与周边农村的关系,强调社会意义上的一体化,即通过在城市为农业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在农村,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从而实现就业、生活上的融合,实现社会意义上城乡发展一体化 2、四维生态的城市建设模式 通远堡要实现经济生态:均衡、活力、持续的经济繁荣;实现社会生态:不同阶层、不同收入的人和谐共处;实现资源生态:“复合、循环、高效”的资源利用;实现环境生态:以低“生态足迹”实现环境可持续 3、后发跨越的产业发展模式 通远堡必须摆脱薄弱的工业产业基础,另辟新路,实现后发跨越发展,把握“工业服务化、服务工业化和农业服务化”的趋势,发展“市场在外、产业在外、人才在外”的现代型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三、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选择原则,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定是后发跨越的产业,而非简单转移型产业 一定是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而非污染性产业 一定是面向区域,而非囿于本地的产业 一定是用足优势条件,谋求飞跃式发展的产业 一定是能够为通远堡导入规模化人口的产业产业门类选择,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现有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收购、兼并、整合等手段,使高污染的建材生产、矿产品粗加工业逐渐退出镇区,向周边村庄搬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使符合环保条件的矿产品深加工、林木产品加工、铸造、化工、医药等企业向镇区新规划的产业园区集中 ——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会议展览等,重点突出“现代物流、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脱产培训)”,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会议展览等 ——休闲旅游业:家庭休闲度假、商务休闲度假、养生度假,利用山水资源,打造优质环境,以养生度假为核,家庭休闲和商务休闲为翼 ——房地产业:产业房地产(小园区地产、教育地产、旅游地产、商务地产等)、住宅房地产产业定位,经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规划建议通远堡的产业定位为: 在整合和提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以资源深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房地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生产及生活服务)为主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业、休闲旅游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四、镇域规划,城镇化水平预测,目前通远堡镇建成区外围人口约12000人,为使城镇实现集约化发展,体现规模集聚效益,以节省土地资源,今后应采取措施,通过城镇建成区规模的扩张,吸引外围人口迁入城镇建成区考虑到外围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迁移,以及通远堡镇各村委会相对分散的实际情况,确定规划期内外围人口规模仍控制在12000人左右,则2015年和2025年镇区人口规模分别为36000人和65000人左右 综上可得:2015年,通远堡镇城镇化水平为75.0%左右,2025年城镇化水平为84.4%镇域空间利用规划,(1)城镇建设空间 1)镇区 2)工业集中区 3) 村庄建设空间 (2)生态敏感空间 1)山地、丘陵 2) 水域 3)生态开放空间 (3)农业生产及其它空间 1)基本农田 2)一般农用地 3)其它用地区,镇村体系规划,镇村体系职能结构现状,(1)镇村等级规模现状 通远堡镇现状各村人口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基本规模都在1000人左右,2000人以上村庄断档 沿沈丹公路村庄经济实力较强,人口集中;分布于山地内的村庄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分散 (2)镇村职能结构现状 各村现状职能分工不明,除林家台村、老堡村、小黑山村和北张家村工业基础较好外,其它各村基本以农业、养殖业为主。
多数村庄竞相发展工业,门类冲突,横向竞争多于合作,耕地浪费,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3)空间结构特点 建成区位于镇域中心,建成区北部有老堡村和大黑山村,东部是小黑山村,西部是二道坊村,北张家、曾家、大甸子和林家台村位于建成区以南,除大黑山和大甸子村以外,其余各村均沿国道和省道分布,初步形成以通远堡镇区为中心,沿南北向的沈丹公路(国道304线)和东西向的张庄公路(省道203线)向周边发展的“十”字型村镇空间分布形态镇域综合交通规划,公路规划 (1)提高道路等级: (2)规划期内实现沈丹国道304线镇区段外迁,使过境公路从镇区边缘规划环路绕行,减少过境交通对镇区的干扰 (3)增加长途汽车客运线路,完善镇区对外长途客运交通网络 (4)增加道路绿化和街道照明设施,美化道路景观 铁路规划 配合沈丹铁路复线的建设,扩大通远堡火车站规模,引入先进设备,整修站室,提高车站接人、接货能力 调整沈丹铁路通远堡站客、货运出入口设置,采用客西货东,客货分流,减少相互间的交通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