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读书古诗词赏析大全.docx
12页经典读书古诗词赏析大全 【篇一】经典读书古诗词赏析: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全部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旧布满着对生活的喜爱,仍旧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旧是活色生香,精力充足,是文学意味非常深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忱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微小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剧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呈现了诗人的珍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消失在眼前二是详细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消失在陆游的诗中,由于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详细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表达出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这首《读书》七绝,犹如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状况,又说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珍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根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动身,但凡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局部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受的重要组成局部。
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固然成为不行或缺的题材 【篇二】经典读书古诗词赏析:读书 唐代:柳宗元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相互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赏析 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现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其次层,表达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 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非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好像不问世事,然而悄悄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索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快乐,一会哀痛,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 其次层表达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由于常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相互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中国柳宗元讨论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相互比拟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着的病症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翻开书本刚读时好像都清晰明白,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一再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相互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乏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连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伸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开心。
读书的目的毕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着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由于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学问,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表达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受亲密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挖苦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终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欢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此诗展现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
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得意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平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抱负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表达、谈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秾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讨论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 【篇三】经典读书古诗词赏析: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鼓励”的意思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懊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乐观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提醒了这个深刻的道理,到达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休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劳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其次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正是男儿读书时”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当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纳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比照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懊悔了才去学习从构造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照应,相互衬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留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事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懊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盼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篇四】经典读书古诗词赏析:观书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于谦,是明代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宠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说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大、比方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方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用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常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养分,永久清亮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妙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全部以领会的! 【篇五】经典读书古诗词赏析:斋中读书 南北朝:谢灵运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孤独 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 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 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 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 赏析 这首诗作纵向绽开,从过去写到现在开头两句说过去,接着四句主要叙述到永嘉担当地方官以后的状况中间六句详细写读书的情形结尾四句直接说到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生活情趣这首诗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通篇又具有感情肤浅凝重、语调平易亲切的特点 游京华”与“归山川”、“未尝废丘壑”与“心迹双孤独”,隔句衬托,在文义上递进一层这一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更明白提示前后两个时期之间存在着的变化诗人自述到永嘉以后,“心”不预世事,“迹”绝交以息游 “虚馆”二句更详细描画出“心迹双孤独”的景象事实上,身为一郡之长,是不行能如此悠闲的《宋书》本传奇:“郡出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心可见“绝诤讼”并非真的没有“民间听讼”,而是由于心远地自偏,“不复关心”,有意不闻不问罢了以上几句,对于“斋中读书”的诗题来说,看似闲笔,实际上这是从大处落笔,委婉见意,显示的是读书时总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