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口僻(面神经炎)从阳明论治.ppt
62页急性口僻(面神经炎)从阳明论治,,主要内容,急性口僻以足阳明胃经病变为主 口僻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辨证论治 治疗要点,口僻释义 病证名 口——此处指口唇 僻: 偏僻,距离中心地带远歪斜曰僻 僻邪:不正之气,邪气一、《内经》有关口僻的论述,《灵枢·经脉》 《灵枢·经筋》 口僻病变主要涉及阳明经脉,足阳明经脉循行图,,,,,,,,,,,《灵枢·经脉》:胃足阳明经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喎唇胗” 喎(歪)嘴歪 胗(zhen3):唇疡杨上善:“胗,唇疡疮,音紧”《素问·气交变大论》:“病寒热喎胗痈痤”张介宾:“胗,疹同”《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手太阳小肠经脉循行图,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病因有内外之分,以风为主 (二)病机 口僻病在阳明,与肝脾有涉一)病因,病因有内外之分,以风为主 外邪侵袭是导致口僻的主要原因 风寒或风热、风湿诸邪气侵袭,痹阻经脉,气血失和,肌肉失养,因而发生口僻。
调摄失宜,正气损伤,卫外不固,是招致外邪侵袭的重要因素⑴ 外风侵袭阳明经脉是病因的主要方面 急性口僻起病迅速,与风性迅疾的致病特性一致; 同时,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有头面部受风受寒的病史 所以,一般认为,风邪外袭是本病的主要原因风邪致病,常挟寒热二气,而以风寒为多,风热间而有之 风寒四季皆常见;风热多见于春夏,且与体质密切相关 本病风挟寒热邪气袭于阳明经脉,与营卫失和有关,但与表无涉,故虽有外邪,却无表证⑵ 内因主要有正虚与邪滞二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自外袭以致口僻,必然存在易感的内因,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正虚与邪滞而方面 ① 正虚易招风邪正虚特别是气虚卫外不固,御邪无力,是风邪外袭的主要根据,所谓“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当包括本病在内邪滞以胃腑蕴热与痰阻为主 胃为多气多血之经,饮食所伤,胃腑失和,气滞不化,浊气不降,郁滞化热,常见胃腑实热、湿热二证 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胃司受纳为储痰之器,胃腑痰浊易于上泛,若与风合,即成风痰阻络之候二)病机,1.口僻病在阳明 口僻病变主在阳明,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尤为密切 2.病涉肝脾,1.口僻病在阳明 ⑴口僻病变主在阳明,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更为密切。
阳明经脉行于面 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阳明经脉挟口行于面,阳明受邪,经脉失和,最易致口僻2) 阳明主肌肉 阳明受邪,胃腑失和,气血失调,导致阳明胃经不利,面部肌肉失养,发生口眼歪斜2.病涉肝脾 (1)病涉于肝 ①肝脉“还唇内” 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还唇内” 肝主筋膜之病,而风气通于肝…… 因此,肝之气血不调,筋脉失和,也与急性口僻的发生有关 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足厥阴肝经脉循行图,(2)病涉于脾 ①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饮食失节,劳倦伤脾,运化失司,一则痰湿内阻,成为口僻发病的病理基础;二则劳伤中气,脾虚气弱,气虚卫外不固,虚易招风;气虚推动无力,痰瘀内生,痹阻阳明经脉致病 ②脾主肌肉 《金匮要略》:“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总之,急性口僻病属外感,病因以风为主,常见风寒、风热两端,病在手足阳明经,而以胃经为主,其病属实者居多;但病程久者则可出现气虚见证,其病当责脾虚 此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谓病因及发病机理,诱因: 面部受凉 血管痉挛 缺血、缺氧及水肿 面神经麻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又称膝状神经节疱疹、Hunt综合征。
临床特点为外耳部和口腔黏膜疱疹、外耳道和耳廓周围剧痛、患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临床表现1,1.见于任何年龄 2.无性别差异 3.多为单侧 4.病前常有面部受凉史 5.病初常有患侧的外耳道、耳后或下颌角区疼痛,临床表现2,面神经麻痹的表现 1.周围性面瘫的表现,临床表现3,2.其它表现 (1)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鼓索支损坏) (2)同侧听觉过敏(蹬骨肌支) (3)同侧泪腺分泌障碍(岩浅大神经) (4)外耳道及耳廓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Ramsay-Hunt syndrome),1.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为特征绝大多数为单侧,双侧发病者极少见 2.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3.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与季节无关三、诊断要点,,诊断依据,1.受凉史 2.急性一侧性周围性面瘫 3.无其它神经系统体征 4.必要时脑CT或MRI检查,四、鉴别诊断,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2.桥脑病变 3.桥脑小脑角病变 4.面神经管的邻近病变(中耳炎、乳突 炎、术后、骨折等) 5.茎乳孔以外的病变(手术、外伤、腮腺 病变、淋巴结病变) 6.重症肌无力,五、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分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新久 口僻病有新久,新病病程短,病情虽重,但大多易治;久病邪气入络,正气不足,其病难治。
2.辨寒热 口僻多为外邪所致,以风为主,但有寒热之分风寒较多,风热亦不少见,也常见里热证一)辨证要点,3.辨虚实 新病多实,病久则往往虚中夹实 其虚以气虚最为常见,其实则以风寒热邪、痰热蕴结为多二)治疗原则,治从阳明,以疏风通络为大法 口僻病因以风为主,病在阳明之经,故其治必从阳明入手,疏风散邪,宣通阳明脉络为基本方法1.风寒证 症状:口眼歪斜,患侧耳后疼痛、面部发紧, 舌质正常或偏淡,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邪,宣通经脉 方药:葛根汤三)分证论治,2.风热证 症状:除口眼歪斜外,尚可见口干、舌质红、苔薄黄、 脉浮中见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痹通络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或升麻葛根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加味3.湿热证 症状:口眼歪斜,面色红赤,口气秽浊,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通络 方药:湿热兼表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胃肠湿热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4.实热证 症状:患者素嗜辛热厚味,内蕴积热,形丰体肥, 病则口眼歪斜,面红目赤,面部油垢,大便干结,口气秽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散结通络 方药:葛根芩连汤合清胃散加减。
5.瘀血证 症状:卒病口眼歪斜,面暗不华,腹胀便秘,舌质暗或紫,苔白,脉沉涩 治法:逐瘀泻浊,活血通络 方药:桃核承气汤,6.气虚证 症状:素体气虚,卒病口眼歪斜,面色不华,精神不振, 体倦食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虚,养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或清阳汤(《脾胃论》红花、酒黄柏、桂枝、生甘草、苏木、炙甘草、葛根、当归身、升麻、黄芪)六、证治体会,口僻以阳明经脉受病,面部筋脉失养, 肌肉松弛为主要病机 因此,其证治必须从阳明着眼,祛阳明之邪,通阳明之络,补阳明之虚 处方用药也以阳明经药物为重点一)着眼于阳明,急性口僻病因以风为主,因此,治疗以祛风为首务,重用葛根为主药 葛根为阳明经要药,轻清透达,既能疏风散邪;又能舒筋脉,缓挛急,合于阳明经脉受邪,气血失和,筋脉失柔的病机特点二)着手于祛风,风挟湿热、痰热、胃热是急性口僻常见的致病因素,因此,祛风尚须适当兼顾所夹之邪 湿热加茵陈、赤小豆、黄芩;热盛用黄连、栀子、生石膏、白鲜皮等;便秘加生大黄、芒硝,佐以羌活,其效更佳;挟痰配制南星、白附子、僵蚕、远志,(三)重视祛除兼夹邪气,邪自外受, 阻于阳明经脉必然影响营血的运行,以致肌肉失养。
祛风兼以和营养血,既能荣养肌肉筋脉,又能加速风邪的尽快消散,是为“治风先治血” 处方中常配用当归、生白芍、生地黄,日久则再加鸡血藤、枸杞子;阴伤有热,则用生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玄参、菊花等四)祛风为主当兼和营养血,急性口僻治不及时,日久不愈, 一则正气渐虚,一则病入络脉,治疗当以补虚活络为主,清阳汤颇为对证,临证可酌加虫类药五)经久不愈,当补虚活络,七、典型案例,王某,男,45岁,济南市人因六七日前面部受凉致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口角漏水,右面部活动不灵活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属风寒外袭,经络闭阻 治以疏风散寒、宣通经脉 葛根汤加减七、典型案例,处方:葛根30g,白芍15g,桂枝9g,炙甘草9g,天南星6g,天麻15g,豨莶草30g,白僵蚕15g,秦艽12g水煎服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右侧额纹稍有恢复,右眼睑睑裂缩小,闭合较前有力,口角未变舌红,苔薄白,脉弦数上方加防风6g,芥穗6g,6剂 三诊:诸症好转,右睑已能闭合,惟感无力,口角漏水消失,略感口干,上方去天南星、秦艽,加石斛15g,生黄芪24g,双花30g,当归15g继服6剂七、典型案例,何某,男,45岁,济南长淸人。
口眼歪斜10余天诊见: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右口角漏水,大便干结,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少,脉沉略滑既往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史,就诊前因肾功能损害正在服通腑泻浊中药治疗,发病后,经当地医院外治效果不佳,前医改方牵正散加减,病情变化不明显 证属瘀热内阻阳明,风邪滞于阳明之脉 治以通腑化瘀泄热,疏风活血通络 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七、典型案例,处方:桂枝12g,桃仁15g,炙甘草9g,芒硝6g,生大黄10g(后入),葛根30g,天麻15g,赤芍18g,川升麻15g水煎服6剂 二诊:面瘫渐改善,额纹接近正常,口角歪斜减轻,胃纳渐佳,眠差大便通畅,每日2次稀便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少,脉沉细涩上方去升麻,加夜交藤30g,双花30g,生黄芪30g,6剂 三诊:诸症明显减轻,纳眠俱佳,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少,脉细涩较前有力上方继服6剂以资巩固七、典型案例,杨某,女,24岁,教师,济南市人初诊日期:2004-10-18主诉:口眼歪斜5天诊见:口眼右歪,初期右耳道疼痛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沉左侧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瘫,额纹浅,左眼睑闭合不全,示齿不能 西医诊断:急性面神经炎 风邪侵袭阳明经脉。
治以疏风散邪,通利阳明经脉七、典型案例,处方:葛根30g,荆芥穗12g,生白芍15g,炙甘草9g,蝉衣15g,僵蚕15g,天南星6g,天麻15g,豨莶草30g,桑叶24g 二诊:2004年11月1日面瘫好转,左额纹恢复,闭合有力,面部肌肉左松右紧,右耳鸣,晨起口干,饮水不多,纳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黄,脉沉细 处方:生黄芪30g,当归12g,葛根30g,夜交藤30g,红花3g,苏木12g,天麻12g,僵蚕15g,桂枝6g,炙甘草9g,麦冬24g,天南星6g七、典型案例,三诊:2004年11月8日面瘫基本痊愈,额纹对称,眼睛闭合有力,鼻唇沟对称鼻周红疹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缓 处方:白鲜皮15g,苦参9g,当归15g,徐长卿15g,枳壳12g,浮萍15g,制首乌15g,蝉衣9g,香附15g七、典型案例,四诊:2004年11月21日面瘫基本痊愈,近几日因学习劳累致左侧面部不适,舌左侧麻,目不适,晨起耳内疼痛,很快消失,无目干涩,纳眠可二便调颅神经(-)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葛根30g,生白芍15g,桂枝9g,黄芩12g,豨莶草24g,天南星6g,天麻15g,僵蚕15g,炙甘草9g,连翘30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