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教材分析.docx
20页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教材分析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本课设计意图 本课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能力目标 结合几代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把握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无数中国*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在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还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课程标准的依据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学建议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由两框构成框“我们的共间理想”,主要讲我们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二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主要讲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共同理想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总体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对于未来社会有什么样的向往?美好的向往如何才能变成现实?可以围绕这些理想、信念等问题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如家庭大致收人情况、父母亲对自己生活方面的要求,自己一个月的花销等,以利于在讲述艰苦奋斗等内容时启发学生进行交流、探究 教学方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共产主义理想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注重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善于从学生能接受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消除一些误会 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必求一时之功,而宜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生活还比较困难的家庭,了解其具体困难,写出自己的观感并相互交流。
收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人为祖国独立、富强无私奉献的事迹,从中感悟其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引言 引言从“小康”一词的提出到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再变成可以看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春风,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巨大精神力量应该明确的是,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与古代“小康”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长远目标中的一个环节,有其确定的内涵这一“小康”目标正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引言这样立意,主要想引导学生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向往美好的生活、具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心愿,只有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美好的理想才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 框我们的共同理想 这一框设两目,即“走近共同理想”、“同绘小康蓝图” 目“走近共同理想”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未来的向往并不完全一样学生自己、家长、周围的人,他们对于未来有哪些想法?这些想法反映了他们各自什么样的追求?有哪些共同之处?从这一角度出发,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引起下文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共产主义理想一直是激励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巨大的精神动力。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些淡漠,对于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崛起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认识有些模糊这种思想也或多或少在影响到青年学生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不可能过多地论及这些问题,但教材在个活动之后明确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人类社会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二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这三层意思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负担,教材不宜在正文中作过多引伸,但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和一个探究活动,以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这几句话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组织、刊物等如雨后春笋,无数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确立了终身为之奋斗的坚定理想,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没有动摇过这也是几代共产主义者一生追求的轨迹在讲述这个相关链接的时候,请着力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可以结合井冈山的艰苦斗争、长征路上的种种考验,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等史实,激发学生的联想,升华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
相关链接之后是一个探究活动现在一些人认为,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信念?历史是这样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历史的深处,一起感悟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遭受无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如何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如何救人民于水火?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都失败了无数先烈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武器,探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过程李大钊、陈潭秋等革命先烈就是这方面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同思考这些不能忘却的历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这一教学内容 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是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我们有为实现最高理想的具体理想如在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或者说共同理想是什么呢?教材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 讲了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之后,阐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逻辑展开的必然了。
为了明确地揭示出这一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引用了邓小平的一段话:“我们*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这一句话既有回应上文之意,也有开启下文之意 接着,教材用比较多的文字具体说明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两者的内在关系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在讲解时,请教师分清层次,多加引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这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既是远大的理想,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行动,共产主义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讲到这个地方,请回应前面的内容,启发学生感悟这样一个道理: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进行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那个时候,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 第二目“同绘小康蓝图”,是目内容的逻辑展开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现在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目前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这些就是第二目要具体解答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教材从普通老百姓、国家建设所发生的变化等方面提供了一组真实的材料,设计了探究问题,以利于学生增强切身的感受,从而引出要讲的内容在探究的基础上,教材作了概括性的总结:“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历史性跨越”这个词是很有分量的,为着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材进一步指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请教师结合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加深体会同时,请回应到引言中涉及的“小康”内容 现实生活告诉学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风气、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也有不少有待改进之处教材从这个方面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引发学生了解全面了解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而引起下文在探究的基础上,教材指出:“我国现阶段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理解这一句话时,请从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
同时,还请回应前面所学的基本国情等方面的知识,启发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社会的现状 那么,在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之后,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这就是下文要讲的内容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个部分质变的阶段在本世纪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 [1][2][3]下一页 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一全面发展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感受社会主义的青春活力,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的丰富和发展,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可以预见,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社会主义制度新的伟大胜利美好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祖国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共同感受祖国建设的美好蓝图,激励他们树立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才华和热血,是本目的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