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开原子内奥秘的卢瑟福.docx
3页揭开原子内奥秘的卢瑟福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的纳尔逊,毕业于新西兰大学和剑桥大学1898年到加拿大任马克歧尔大学物理学教授,达9年之久,这期间他在放射性方面的讨论,奉献极多1907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1908年因对放射化学的讨论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19年任剑桥大学教授,并任卡文迪许试验室主任1931年英王授予他勋爵的桂冠1937年10月19日逝世 在19世纪末,物理学上爆出了震动科学界的“三大发觉”: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觉了X射线,同一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觉了自然放射性;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59一1940)发觉了电子这些宏大发觉鼓励了卢瑟福,使他决心对原子构造进展深入讨论 1899年,卢瑟福用强磁场作用于镭发出的射线,他发觉,射线可以被分成三个组成局部他把偏转幅度小的带正电的局部叫a 射线,把偏转幅度大的带负电的局部叫b 射线,第三局部在磁场中不偏转,且穿透力很强,他称之为r射线 1903年,卢瑟福证明a 射线是与元素氦质量一样的正离子流(氦核),b 射线则是带负电的电子流。
卢瑟福把a 射线也称为a 粒子,他进一步用试验证明,a 射线打击到涂有硫化锌的荧光屏上,就会发出闪光因此,他利用这一现象制成了可以观测澈粒于的闪耀镜 卢瑟福进一步对口射线的穿透力进展讨论,他发觉,大局部a粒子都可以穿透薄的金属箔,这些粒子在金属箔中“如入无人之境”,可以大摇大摆地通过这一现象说明,固体中原子间并不是密不行人的,排列并不严密,内部有很多空隙,所以a粒子可以穿过金属箔而不转变方向 试验发觉,也有少数a粒子穿过金属箔时,好象被什么东西挤了一下,因而行动轨迹发生了肯定角度的偏转还有个别的以粒子,好象正面打在坚硬的东西上,完全反弹回来依据以上a粒子穿过金属箔的试验现象(这个试验被称为a粒子散射试验),卢瑟福设想,原子内部肯定有一个带正电的坚硬的核,a粒子遇到核上就会被反弹回来,碰偏了就会转变方向,发生肯定角度的偏转,而原子的核占据的空间很小,所以大局部a粒子还是能穿过去他依据这一假定计算出,原子核半径约为3×10-12厘米,而原子的半径为1.6×l0-8厘米 1911年,卢瑟福受“大宇宙与小宇宙相像”的启发,把太阳系和原子构造进展类比,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象一个小太阳系,每个原子都有一个微小的核,核的直径在10-12厘米左右,这个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并带有之单位个正电荷,原子核外有之个电子绕核旋转,所以一般状况下,原子显中性。
卢瑟福发觉了原子核以后,进一步用各种金属做“粒子散射试验,发觉不同的金属对”粒子的散射力量不同,散射力量越强,证明核带的正电荷越多,因而斥力也就越大 192022年,卢瑟福的学生和助手莫斯莱,在卢瑟福指导下,证明各种不同元素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正好等于它们的原子序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胜利地解释了很多物理化学现象,但后来的讨论发觉,它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学生、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森·玻尔,综合了普郎克的量子论、爱因斯但的光子论,在卢瑟福原子模型的根底上,提出了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个模型比卢瑟福模型有很大改良,但它是经典力学与量子论相结合的产物,故随着科学的进展,消失了许多不符合实际的状况,所以后来被量子力学模型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