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湖北省黄冈市理工中专高中部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0页2021年湖北省黄冈市理工中专高中部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道德理想是指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包括以下内容: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体系的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还不能为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涉及到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联系的一面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它包含着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性质、特征的要求和设想,广义上也包含着对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的预见以恩格斯的观点来看,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本来就是一回事,道德理想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也就是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比如,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就不仅是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而且是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当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之间也还存在着差异其一是从内容上看,它们的着重点不同如果说社会理想更加注重勾画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话,道德理想则注重勾画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
其二,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最初往往是以道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得很清楚的科学理想的在一种社会理想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制度未来的轮廓构想首先表现为一种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虽然就准确性、严谨性、论证性而言,道德预测或道德理想不能和科学的社会理想相比,但它能动员广大群众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变革社会的进步活动中比如,社会主义理想就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以道德预测和理想的形式得到了首次表现作为精神力量,它对当时人民群众和早期无产阶级自发斗争起了感奋作用,给社会的发展从道德上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它自己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其三,一定的社会理想产生之后,只有被实践的人们所理解、接受,成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时,才会变成人们实践中的真实理想如果一种社会理想没有转化为该阶级成员的道德理想,那么这种社会理想还停留在认识领域道德理想使社会理想更接近于实践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革命阶级在斗争中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有浓厚的道德理想色彩和丰富的道德理想内容道德理想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暂时还不能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由此产生的普遍道德要求是否定剥削、否定不劳而获等。
但是现实中还有更高的道德理想标准,如不计报酬、毫不利己、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准则具有规范的、现实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理想标准则具有崇高的、理想的性质,是判断和评判人们行为道德价值大小的标准在实践中,人们只有自觉地遵循道德规范准则,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理想标准可以说,道德规范则是道德理想标准的前提和基础:道德理想标准则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反映了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摘编自肖群忠《道德理想新探》,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德高于现实的未来性因素,就是道徳理想,它主要指还不能被当代社会大多数成员遵照实行的比较高的道德要求B. 道徳理想包含着一定社会阶级和它的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徳风尚的向往,它与一定阶级的社会理想相联系C. 一定阶级会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等同于社会理想,它包含着对未来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的性质和特征的预见D. 恩格斯认为,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一回事,它是社会理想的、也是那些与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相一致的未来社会观念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和社会理想完全吻合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道徳理想的内涵,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了道德理想的两方面内容。
B. 文章善用例证法来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如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例来阐述道徳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联系C. 文章论述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时,辩证地分析了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联系和差异D. 道德理想标准高于道德规范准则,它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的性质,社会上多数人能接受“按劳取酬”却不能奉行“不计报酬”就证明了这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在内容上着重点不同,在形成过程上有先后之分,在实践途径上道德理想更接近于实践B. 革命阶级追求奋斗的社会理想,带有道德理想色彩,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就是证明C. 既然空想社会主义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源泉,那么可以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超前的科学预测,与科学社会主义重合度极高D. 承认社会理想和道徳理想的联系,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前者代替后者;承认二者的差别,则要求人们注意发挥后者在实现前者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 B 2. A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A项,从第一段看,道德理想还包括一定社会阶级及成员对未来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向往;C项,“等同于”表述错误,原文为“主要是指”;D项,“完全吻合”错,原文第二段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必然有部分重合”。
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围绕道徳理想的内涵,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了道德理想的两方面内容表述错误,第二节“道德理想内容的第一方面,涉及到了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第四节“道德理想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理想道德标准或称道德规范体系中较高的、暂时还不能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奉行的要求文章运用的是并列式结构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C项“可以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有超前的科学预测”分析有误,文中无此意义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代词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陈方60年前,他留学美国归国受阻,曾致信美国总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60年后,他因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而备受瞩目他就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师昌绪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可谓中国“材料之父”。
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他的话语朴实无华:“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祖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在美国学习期间,师昌绪就显示出他的科研才华就在他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下令,所有在美国攻读理工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这份禁令非但没能束缚住师昌绪,反而促使他展开了更为激烈的斗争师昌绪联合部分留美学生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这些公开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终于,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公布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临走前,他的导师问他:“如果因为在美国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回答说:“你说的这些原因都不是,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祖国需要我!”回国后,师昌绪被分到了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当时,领导问他:“有两个地方供你选择,一个是沈阳,一个是上海你去哪里?”这位35岁的留洋博士就一句话:“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就这样,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条件比较艰苦的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一干就是30年1961年,我国围绕国产米格21飞机发动机采用什么设计材料的问题,航空研究院荣科教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并立下军令状——一年内研制成功。
方案提出来了,谁来干?一天晚上,荣科走进师昌绪的家,希望他挑起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担子荣总和我一说,我的第一反应是‘一无所知’——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但荣总说美国人已经研制成功,他在巴黎航展上见过我想,既然美国人能做出来,我们怎么就做不出来?只要努力冲,我们肯定能行师昌绪回忆道,面对老朋友,他当时心里想的只有八个字——“发了誓言,共同承担”临走时,荣科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了一个空心叶片的草图给师昌绪就是根据这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草图,师昌绪组织起了100余人的攻关队伍,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片涡轮空心叶片,并通过了试车使我国成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1984年,他被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任主任到北京后,他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材料的专家了,还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20年,他高瞻远瞩,为材料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方面都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碳纤维广泛应用于导弹与飞机制造材料中,是国防工业极为重要的材料然而,我国碳纤维的技术研究自1975年起步,直到2000年仍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
师昌绪心急如焚, 找到基金委材料科学部李克健,说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李克健听后立马摇头,“这事太复杂!谁抓谁麻烦!”师昌绪不甘心地说,“如果碳纤维搞不上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瞑目李克健听后深受感动,接受了师昌绪的邀请可是,上亿的科研资金哪里去找?师昌绪上书中央,陈说利害很快,这封信批转到科技部,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1亿元的碳纤维专项资金在师昌绪的带领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使碳纤维很快实现了批量生产现在,91岁高龄的师昌绪,仍然关注着中国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还在不停地工作每天早晨8点走出家门,9点钟到办公室,直到下午4点,才离开办公室中间的8个小时,他从不午睡, 除了埋头工作,还要接待一拨拨请他提供咨询意见、指导科研工作的客人2010年,他还出差10次,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主持了几十个学术研讨会他就是这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年逾九旬的师昌绪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地奔忙,以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人生的第一要义B. 当年轻的师昌绪准备回国时,受到了美国当局和他的导师的阻拦。
为争取回国,他坚决展开斗争,并直接给美国总统写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C. 从事科研管理的20年里,师昌绪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的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D. 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为此,师昌绪一边说服李克健同自己携手,一边向科技部申请专项科研经费E. 本文撷取了师昌绪人生的几个片断,记叙了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他在材料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2)文章叙述师昌绪年轻时在美国的留学经历,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昌绪承担自己不熟悉的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分析4)师昌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