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思想史-课堂笔记.doc
4页管理思想史--课堂笔记(3) 7、数量管理科学学派:也称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成立始于1939年美国曼切斯特大学教授布莱克特领导的运筹学小组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职能活动的合乎逻辑的过程主要代表人物是兰彻斯特、希尔、伯法、利文森//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1)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各种功能关系;2)应用多种学科交叉配合的方法;3)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来解决问题;4)随着情况变化而修改模型,求出新的最优解,通过模型来解决问题通常对问题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P254-2578、权变理论学派的理论来源和基础是经验主义学派和超Y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钱德勒、卢桑斯、菲德勒//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管理就是依托环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来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学派的卢桑斯把过去管理理论划分为4种学说: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超Y理论,内容为: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人们的需要有不同的类型;2)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要与工作性质和人们的需要相适应。
3)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的划分,职工的培训和工作的分配、工资报酬、控制程度的安排都是从工作的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来考虑,不能千篇一律4)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成就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权变理论的控制论:权变控制模型理论研究的是在动态领导过程中领导者个性与领导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P261-2699、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福特经验主义学派出所又被称为经理主义学派,以向西方大企业的经济提供管理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对实践经验高度总结是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代表人物中斯隆在1921-1922年期间就提出了一种叫“集中政策控制下的分散经营”组织机构模式,这是事业部的雏形福特:是流水线生产管理技术的倡导者//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管理思想:1)管理性质:认为管理是对人进行管治的一种技巧,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2)管理的任务:A、取得经济成果;B、使企业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感;C、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影响和企业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问题3)管理的职责:①树立目标并决定达到这些目标要做些什么;②进行组织工作;③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④对企业的成果进行分析,并对企业的所有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⑤使职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4)组织结构:它的规范是要明确性、经济性、远景方向、理解本身的任务和目的任务、决策、稳定性和适应性、永存性和自我更新包括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经验主义学派的管理方法主的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目标管理的基本要点为:①企业中目标的性质;②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A、高层管理人员的参加;B、下级人员必须积极参加目标的制定和实现;C、有充分的情报资料;D、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E、对由于实行目标管理而带来的风险要予以激励;F、对职工要有信心;//P280-28710、经理角色学派的理论来源和基础是领导行为研究和巴纳德经理人员职能研究它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为明茨伯格//经理角色学派的管理思想及特点:1)经理工作的6个特点:①工作量大,节奏紧张;②活动短暂、多样而琐碎;③把现实的活动放在优先的地位;④爱用口头交谈的方式;⑤重视同外部和下属的信息联系;⑥权力和责任的结合//经理的角色图: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是: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方面的角色是:信息接受者、信息传递者、发言人;决策方面的角色是: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经理的六项基本目标:①主要的目标是保证组织实现其基本目标;②必须设计和维持他的自治业务的稳定性;③必须负责组织的战略决策系统,并使组织以一种可控制的方式适应于变动的环境;④必须保证组织为那些对组织有影响的人服务;⑤必须在组织同环境之间建立起关键信息联系;⑥负责他所在组织的等级制度运行P293-29711、现代管理理论的缺点:1)语义上的混乱;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4)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5)管理大师缺乏沟通//现代管理理论的贡献:为管理提供了各种工具,模型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组织的复杂性及所处的环境,也使我们更精确地控制和管理P310-312 第九章:当代管理思想的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1)价值观的西化,强调个性将是人类社会的主流;2)传统文化和处来文化的交融;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日常消费的联系日趋紧密;4)生产要素分化、组合、凝结的周期性变化更加明显P317-318 第十章:当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1、彼得斯的管理八条原则:1)看准就干、行动果断、以求发展;2)接近顾客;3)自主创业;4)以人促产;5)深入基层;6)专心搞本行;7)精兵简政;8)张弛互济。
//彼得斯的管理哲学:1)人们需要有意义生活;2)人们需要受一定的控制;3)人们需要受到鼓励和表扬;4)人们的行动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态度和信念,而不是态度和信念形成行动和行为P322-3242、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和根本因素是行为的吸引力,有5种竞争力:1)新入侵者;2)决定供方力量的因素;3)决定替代威胁的因素;4)竞争的决定因素;5)决定买方力量的因素//波特基本竞争战略三种:1)成本领先战略;2)标新立异战略;3)目标集聚战略//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P327-3303、科特的领导理论:科特在新的形势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则:1)新的现实;2)新的反应;3)新的力量;4)领导艺术P334-3354、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理念,他的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圣吉的学习型组织5个组织部分为:1)系统思考,这是五项修炼的核心;2)自我超越,这是五项修炼的基础;3)心智模式;4)共同愿景;5)团队学习。
//学习型组织的八个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3)善于不断学习;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5)自管理;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8)领导者的新角色//学习型组织(名解):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组织P339-3415、戴明与朱兰的质量管理:戴明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者,戴明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始终产生着异常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观点为“14要点”,成为20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戴明的PDCA概念:P—计划;D—执行;C—检查;A—行动戴明的名言“质量无须惊人之举”//朱兰的三部曲为:“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为奠定全面的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兰的80/20原则是:在所发生的问题中,只有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恰恰是有8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朱兰认为社会工业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P344-3506、核心能力(名解):是构成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功能技能、互补性资源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P360-3617、企业文化理论来源和基础:日本文化、领导行为研究、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名解):是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1)企业精神,是核心层;2)企业作风,是中间层;3)企业形象,是外围层//企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大内、肯尼迪P367-3758、企业再造理论(名解):也译为“公司再造”、“再造工程”,是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及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企业再造是由哈默和钱皮共同出版的《企业再造—工商管理革命宣言书》标志着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P378-3799、6δ理论:韦尔奇被称为“全球第一CEO”6δ的6个主题:1)真正关注顾客;2)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3)针对流程采取相应措施;4)预防性管理;5)无边界合作;6)力求完美但容忍失败6δ的三个基本途径:1)业务变革;2)战略改进;3)解决问题P386-38710、当代管理思想的缺点:当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为管理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可供使用的工具,并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历史贡献:1)对管理加强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各种因素结合的研究,使企业能更快速地反应,也为企业提供了如何提升潜力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新思路和新工具P394 第十一章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内在精神1、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1)把管理的科学性即理性方面同管理的艺术性即非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2)把管理中正式组织的作用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结合起来;3)把管理中的系统性、计划性、程序化等方面特征与灵活性、权变性、非程序化等方面特征相结合;4)把管理中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相结合P399-4002、儒家管理思想:1)核心是“治人”,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2)儒家对组织的独到认识,即谁来管理的问题;3)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对管理是“仁”、“德”、“礼”P409-4113、道家思想中的饱含的管理规律:1)循环律;2)成长律;3)得失律;4)时间律;5)调节律;6)容忍律P415-4164、东方管理思想对管理理论的影响(指中国):1)以人为政治管理的中心;2)以家为生活及日常活动的中心;3)以计谋为交往的中心P420-423 第十二章东西方管理思想在日本的实践1、日本式企业经营的三个支柱:1)终身雇佣制;2)年功序列制;3)企业工会制。
P4312、柔性组织形成了日本企业的生产方式、财务政策和企业制度创新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P43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