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盆地小麦锈病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doc
2页海量专业种植技术就是农业致富的一把金锄头四川盆地小麦锈病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 小麦是四川省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由于品种更新换代缓慢,加之气候条件多变,以及栽培管理不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大面积小麦锈病普遍发生,特别是条锈病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一般损失产量 20%左右,个别年份减产达 30%以上如何遏制小麦锈病发生流行,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 危害症状及发病条件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黄锈病,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其病原菌均属专性寄生性真菌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和麦杆的表面出现褪绿斑点,其后变成鲜黄色、黄褐色粉疱,为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夏孢子,呈铁锈状后期在病部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最小,呈椭圆形,鲜黄色,顺叶片叶脉排列成行,虚线状;叶锈病孢子堆中等,红褐色,在叶片散生危害;秆锈病孢子堆最大,深红色,在茎杆或叶鞘散生或聚生危害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与菌源、品种抗病性和病菌生理小种变化、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菌源数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品种的抗病性是造成锈病能否流行的主要因素,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则是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若春季遭遇不利于恶化锈病兹生蔓延而有利于锈病流行发生的气候条件,如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田间湿度大,则会加剧锈病大流行。
2 生危害普遍据近年大面积调查发现,由于品种多、乱、杂,致使锈病发生极为广泛,无论丘陵地区,还是河谷平坝年年均有发生,即使种植抗病品种,但农民习惯多年连续种植同一品种,抗病品种也变成了感病品种,无病区也变成了锈病重发区,真可谓小麦生产的大敌染危害部位多即叶片、叶鞘、茎杆、穗子、芒,乃至植株地上部分的各个部位均可感染危害染危害时间长锈病发生从幼苗到抽穗扬花期均有发生,即从头年 11 月下旬开始到次年 4 月份的 150 多天,占整个生长期 80%的时间,都会受到小麦锈病的威胁变易流行由于目前小麦品种多数不抗叶锈病,致使叶锈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再由于小麦锈病病菌极易发生变异,产生致病力强的新的生理小种,并转化成优势小种,即菌源病生理小种容易发生变异,其原来抗病的品种容易变成感病品种,如果再遇上春季不良气候的综合影响,其锈病发生更易形成大流行,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3 大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近年来,尽管小麦育种成果较多,抗病新品种不断问世,但在大面积生产上的推广普及率仍然较低,每年良种更新面积不足 20%,因此要有效控制大面积锈病流行,不仅需要加大抗病品种的选育,更要加快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更多的抗病良种,充分发挥抗病良种的增产优势,提高成果转化率。
同时要加大对抗病新品种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科技意识,否则,即使育成了许多抗病品种,也难避免大面积锈病流行此外,还要注意不同抗源系统的品种合理搭配,使之形成大区间作物群体在遗传上的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以切断锈病的周年循环,防止优势小种的海量专业种植技术就是农业致富的一把金锄头形成和积累,达到有效控制大面积条锈病流行的目的强栽培管理对条锈病发生重的地区尤其要做到适期播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冬干春旱,田间缺水,则应及时浇水抗旱,对水旱轮作的田块更要做到深沟高厢播种,降低土壤湿度,以利减轻锈病发生危害持药剂拌种在条锈病常发区或种植感病品种的地区,要大力推广三唑酮粉剂或立克秀药剂拌种,即每公顷用 15%三唑酮粉剂 300g 或用 2%立克秀 15050条件的要大力推广包衣剂良种,更是简便易行,费省效宏的好办法到早查早治早查:即从小麦返青后 15~20d,就要定期进行预测预报调查,为大面积及时防治提供指导依据早治:凡条锈病田间病叶率达到 2%~3%时,就要立即喷药防治,切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早”字,封锁中心病团,防止锈病蔓延流行,暴发成灾这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的关键所在。
握关键,选好药剂根据多年实践证明,四川盆地小麦锈病发生高峰期一般在早春 2~3 月,生产上尤其要抓住 1 月下旬到 2 月上旬和 2 月下旬到 3 月上中旬这两个关键时期,及时喷药防治前者是有效控制期,后者是防治关键期,二者不可偏废,要坚决克服过去大面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重治不重防的不良倾向,否则很难达到理想防治效果防治方法,要重点选用 15%可湿性三唑酮粉剂每公顷 1200g 或三唑酮乳油 840拉吾友 750g,兑水 900~1200行喷雾,每隔 7~10d 一次,连喷 2~3 次,方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专利查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