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育学》(共16页).doc
16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语文教育学》(讲义稿)编制熊东根主讲 目录 第一模块 绪论第一节 语文教育学的概述第二节 语文教育系统概述第三节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二模块 语文教育发展论 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第二节 现代语文教育 第三节 当代语文教育 第三模块 语文学科课程论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性质第二节 语文课程目标第三节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节 语文课程资源第五节 语文课程评价 第四模块 语文学科教学论第一节 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理念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第三节 语文教学过程第四节 现代学习理论与语文学法指导第五节 现代语文教育技术第六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第七节 阅读与阅读教学第八节 写作与写作教学第九节 口语交际教学第十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五模块 当代语文教师论 第一节 当代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历史使命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德行发展与个性塑造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第四节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身教育第一模块 绪论第一节 语文教育学概述语文教育学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对象研究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一、语文教育学意义 1、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要求 2、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求 3、培养新型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实践的需要二、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是语文教育现象 2、研究重点是学校的语文学科教育 3、语文学科教育内涵丰富三、语文教育学与相关学科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教育学 3、教育心理学 4、语文专业理论 5、系统科学四、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原理研究法 2、跨学科研究法 3、历史文献研究法 4、比较分析研究法 5、观察调查研究法 6、经验总结研究法 7、实验实证研究法 第二节 语文教育系统概述一、语文教育是一个大系统 1、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 2、语文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3、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二、语文教育系统的一般特点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开放性三、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要素图四、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 1、家庭语文教育 继承性 基础性 2、社会语文教育 广泛性 动态性 3、学校语文教育 规范性 、选择性第三节 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一、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概述 1、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他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
2、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人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 3、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一个人发扬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二、人生发展各阶段的语文教育 1、婴儿期 2、学前期 3、儿童期 4、青少年期 5、成人期第四节 语文教育与现代化进程一、现代化要求通用的语言信息媒介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我们民族的通用语二、科技现代化需要提高运用语文的水平 1、语言翻译机 2、语音打字机 3、新一代语音、意识操纵的计算机三、提高现代人素质要加强语文教育先进文化靠语文教育作媒介,人材竞争背后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背后是文化竞争第二模块 语文教育发展论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教育的产生和演进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指导人们学习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二 、古代语文教育概述1、从“言文教育”到“古文教育” “言文教育”中的“言”就是言语,即说话;“文”就是文字,即记录言语的符号 “古文教育”是指以古代的书面语,亦即“文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
2、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1)语文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教化”为根本目的 2)语文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 3)语文教育方法:以记诵、积累为基本的学习途径三、中国古代的教学思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3.循序渐进由博返约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5.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四、 古代语文教育内容1、古代语文教育的学段与学程 1)从启蒙阶段的识字、写字到此后的读文和初步的作文训练,都抓得比较紧,效果比较显著 2)后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灌输封建伦理纲常思想为直接的教育目的,内容涉及经史词赋、天文历算等学科3)学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一是启蒙阶段,以识字教育为中心; 二是进行读写的基础训练; 三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其中启蒙阶段又分作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集中识字(一年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是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封建思想的教育结合起来,巩固已识的字,继续学习新字,开始熟习文言的语言特点,同时学到一些必要的常识,为第二阶段进行读写训练打下基础4、学程: 1)8-14岁; 2)15岁以后; 3)20岁左右:学作文2、古代语文教育读本蒙学读本1)综合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各类《杂字》等;2)伦理类:朱熹弟子程端蒙的《性理字训》,清康熙年间李毓秀的《弟子规》,太平天国编写的《御制千字诏》等;3)历史类:宋代朱熹的《小学》,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叙千古文》,吕本中的《吕氏童蒙训》等;4)诗歌类:南宋刘克庄遍选的《千家诗》,北宋汪洙撰的《神童诗》等;5)名物类:宋代方逢辰撰的《启物蒙求》,清代程元升撰、邹圣脉增补的《幼学琼林》等;6)工具书类:清代龙启瑞的《字学举隅》,王筠著的文学蒙求》等;7)作文类:清代车方育著《声律启蒙》蒋义彬著《千金裘》等。
经学读本 经学读本是指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读本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文选读本 各种文选读本是古代语文教育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影响较大的文选 读本有下列几种: 《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本名《文选》,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故后来称之为《昭明文选》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乘权(字楚材)、吴大职(字调侯)父子所编的散文选集,迄今已流行近三百年 《唐诗三百首》,由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全书选诗313首五、古代语文教育方法1、古代语文教育方法概述 1)就教育内容来说,有识字和书写训练的方法、阅读训练的方法、写作训练的方法; 2)从学的方面来说,有记诵积累的方法、多闻阙疑的方法、熟读精思的方法; 3)从教的方面来说,有导和喻的方法、序和贯的方法、适和问的方法 4、)学记》 5)学讲写法的书2、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法与教法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习方法1)记诵和积累 记诵,就是多诵读,边读边记2)多闻和阙疑 多闻,指的是听和见。
所谓的多闻就是要常见、常闻现在的说法就是多观察、多体验阙疑,就是存疑,把疑问留着3)熟读与精思 古代语文教育十分讲究读与思互相作用,熟读与精思互为表里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法1)导与喻 导,是诱导、引发,即所谓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喻,是譬喻、举例,即所谓教师要善于打比方,以求触类旁通2)序与贯 序,是次序、序列,即所谓教习方法的系统性、序列性贯,是连贯、贯通,即所谓教习方法的连贯性、原则性3)适与问 适,是适当、即所谓因材施教问,是提问、反问,即所谓启发提问,适时反问六、 对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研究与认识1、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弊端 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是重道的 2)在“应用”与“应试”的关系上,是重“应试”的 3)在语言和文章的关系上,是重“文”轻“语”的 4)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2、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认识古代语文教育 1)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古代语文教育 2)不应以现代的标准去评价历史 3)把现状研究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4)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促进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第二节 现代语文教育一、现代语文教育概述1、语文学科产生的背景 1903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这一 学制对“中国文字”、“中国文学”一科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这一学制的颁布,为以后国文单独设科奠定了基础,可视为中国的语文分科教学的开端2、学科名称的演变 1903年—中国文字(初小)、中国文学(高小、中学) 1907年—国文 1920年—国语 1929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 1948年—语文二、 语文课程标准的演进与教科书的编辑1、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与演变 亚标准 正式标准2、语文教科书的编辑与更新 从《蒙学课本》到《国文》教科书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国语教材建设 20世纪30年代教科书编写的繁荣3、40年代的教科书创编 国民党统治区 a、小学国语常识分科合编本的试编 b、中学活用课本、自修课本的创编 c、中学《国文》文、白分编的新探索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三、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1、国语、国文教学改革的勃兴 1、“新制”呼唤着“新法” 2、“五四”时期教育新思潮的兴起2、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的探讨 渐明法 “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