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得名人.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hua****92
  • 文档编号:288576654
  • 上传时间:2022-05-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0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得名人.精品资料.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精品资料】第9页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上的名人布朗族史书奔闷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先民的首领 一千多年前,他率领人在澜沧县景迈、芒景一带大规模开垦种植茶园,并给茶取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叫腊,从此,与种茶有关的傣族、布朗族、佤族、拉枯族都把茶称为腊 如今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芒景古茶园仍然生机勃勃,明清以来景迈、芒景一直是普洱茶重要产区,恩泽后人 布朗族祖先歌唱道: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生存的拐棍 每年农历六月初七日,布朗族人和傣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 陆羽:传奇“茶圣”陆羽(733-80年),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陆羽精于茶道,有了陆羽,茶的原意“人在草木间”和茶道的本质“天人合一”才被广为流传 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因被后人称为茶圣 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是中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 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不仅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身体力行,善于发现好茶,善于精鉴水品 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卢仝:“七碗”茶诗茶史留名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对爱喝茶的人而言,对卢同的印象一定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这首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皎然:中国茶道之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 其是一位嗜茶的诗僧,不仅知茶、爱茶、识茶趣,更写下许多饶富韵味的茶诗 与茶圣陆羽诗文酬赠,成为缁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讨饮茶艺术,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风气,对唐代及后世的茶艺文化的发展有莫大的贡献。

      皎然与陆羽堪称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座:一个为茶道始祖,一个为茶道之神;一个为茶道之父,一个为茶道之母 白居易:乐天知命禅茶一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祖籍为太原,后来迁居陕西境内 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他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这在他所作的其他诗作中也可得到印证 诗中还多处提到茶与酒、琴的关系 如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 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诗,在对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的同时,也为茶史留下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浮梁,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北,由此可见唐代已是一个茶叶集散地了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两年任内,他迷恋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佳话。

      白居易以茶邀禅师入城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而韬光禅师则不肯屈从,以诗签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诗中婉然带讽,白居易则豁然大度,亲自上山与禅师一起品茗 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就是白居易与韬光的烹茗处 欧阳修:世事无常惟茶最好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欧阳修除了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外,从他的诗文中也可窥出他对茶的钻研工夫 例如,他特别推崇修水的双井茶,有双井茶诗,详尽述及了双井茶的品质特点和茶与人品的关系 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十分关注,他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论述到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珍视,已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宝贵资料 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茶水的专文,文中欧阳修说:羽之论水,恶汀浸而喜泉流,故井取多汲者,江虽云流,然众水杂聚,故次于山水,惟此说近物理云 对辨水之论做了一番较为公允的结论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这是欧阳修晚年诗作,借咏茶来感叹世情之崎岖多变,当看尽人世沧桑之后,惟独对茶的喜好未曾稍减。

      苏轼:文坛固有“李白如酒,苏轼如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忧国忧民,寄情茶道 他把茶比为“佳人”、“仙草”、“志向”,视茶为自己的好友 他通过品茶来体悟人生、感知玄理,并努力从中寻求心灵的解脱 这也成就了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 正如后人所评价:“读苏轼诗文,染茶味清香 ”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 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 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 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 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赵佶:空前绝后帝王撰写茶叶专著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 宋徽宗在位期间,通晓音律、善于书画,甚至对茶艺也颇为精通 他著作大观茶论,在中国历史上以皇帝的身份撰写茶叶专著,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一个。

      赵佶大观茶论包括序、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二十目 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当时茶事的各个方面 徽宗在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补救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对茶于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作了高度概括 陆游:建茶因陆游而名陆游因建茶而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放翁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 茶孕诗情,裁香剪味,陆游的茶诗情结,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 陆游对建茶一向倾慕 陆游在饭店碾茶戏作中赞誉建茶:“江风吹雨喑衡门,手碾新芽破睡昏 小饼龙团供玉食,今年也到浣溪村” 这是陆游与建茶结缘的开始 对于建茶的韵味,陆游曾有过多种描述:“舌根茶味永”,“茶甘半新啜”,“瓯聚茶香爽齿开”和“茶散茶甘留舌本”等赞誉建茶的高贵品质 郑燮:茶诗茶联反映人生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在他的诗文书画中,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 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板桥善对联,多有名句流传: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饮茶的境界和书画创作的境界往往十分契合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君不可一日无茶”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乾隆皇帝 他对品茶鉴水尤为嗜好,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写下许多咏茶诗篇,为历代群下之最 他善于品水,有一特制银斗,用以量取全国名泉的轻重来评定优劣 相传乾隆85岁禅位,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他嗜茶之深 乾隆年高退位后,对茶更是钟爱,他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用以品鉴茶水 他饮茶养身,享年88岁,是历代帝王中的高寿者 曹雪芹:对茶一往情深曹雪芹(1715-1763),是文学巨著红楼梦的。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祖籍辽阳,先世原为汉族,后来成为满州正白旗包衣人 他在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中,对茶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提到的茶的类别和功能很多,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 红楼梦中出现的名茶很多,其中有云南的普洱茶及其珍品女儿茶,福建的凤随,湖南的君山银针等等 这些反映出清代贡茶在上层社会的使用的广泛性 茶在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表现,处处显得浓重的人情味,哪怕在人生诀别的时刻,茶的形象还是那么的鲜明 晴雯即将在去世之日,她向宝玉索茶喝: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将茶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了下去 当八十三岁的贾母即将寿终正寝时,睁着眼要茶喝,而坚决不喝人参汤,当喝了茶后,竟坐了起来 茶,在此时此刻,对临终之人是个最大的安慰 由此也可见曹雪芹对茶的一往情深 8Word版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