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测定结果分析.doc
4页156 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 均体积测定结果分析[摘 要]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值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 56 例肝硬化患者的 PLT 和 MPV,把同期健康体检者PLT 和 MPV 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有消化道出血组和无消化道出血组的 PLT 和 MPV结果:肝硬化组 PLT、MPV 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组 PLT、MPV 较无消化道出血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PLT 和 MPV 对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 肝硬化;血小板参数;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的各种表现,其中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害,如晚期脾肿大常伴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因子消耗过多、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质和量的改变以及贫血[1],所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出血倾向通过检测 56 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探讨上述血小板参数变化与肝硬化患者出血倾向的关系,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21.1 病例选择 56 例肝硬化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男 38 例,女 18 例,平均年龄38.4 岁,其中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26 例, 无上消化道出血 30 例符合 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 35 例,均为健康体检人员,男 17例,女 8 例,平均年龄 36.6 岁在性别、年龄与肝硬化组差异无显著性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日本产西森美康 Sysmex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山东兰桥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1.3 方法 患者均于入院 24 h 内采血测定参数 PLT 和 MPV,并与正常对照组各项参数相比较,把有消化道出血组与无消化道出血组各项参数相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 t 检验2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 PLT、MPV 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组 PLT、MPV 较无消化道出血组均显著降低(P<0.01),见表 1表 1 对照组与肝硬化组患者 PLT 和 MPV 结果 略3 讨论3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受血小板生成素调节,在初级止血中起重要作用,与凝血因子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血小板发生聚集后,产生凝血功能。
血小板通过各种粘附、聚集、释放反应,产生止血功能[2]肝硬化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涉及到血小板结构、形态、生理生化性质等多方面的改变,研究表明肝硬化引起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时对血液中内毒素的清除能力减弱,内毒素可诱导血小板凝集、激活并损伤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是肝硬化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使脾脏正常滤过及储存功能呈病理性亢进,全身血小板 30%~40%储存于脾脏的髓索,由于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损伤破坏增多,血小板在脾脏停留时间缩短、成熟受到抑制、寿命缩短,因此出现血小板各项参数的一系列变化血小板 PLT、MPV、PCT 及 PDW 四项参数与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状况[3]本组结果表明: 肝硬化患者 PLT 和 MPV 均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减少可能发生的原因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小板表面引起血小板自身性溶解,同时免疫复合物亦可沉积于造血干细胞表面,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大量血小板滞留在脾内,血小板破坏增多;消化道出血时,血小板参与止血、凝血,血小板消耗增多[4] MPV 是一项判断血小板减少原因的指标,骨髓增生低下时 MPV 下降,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骨髓增生低下及巨核细胞成熟不良[5],其可能原因是:由于肝硬化患者存在内毒素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高,使血小板在体内不断激活,血小板各种活性物质释放,导致致密颗粒空竭、体积缩小、储备力下降,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6]。
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原因很复杂,既有维生素K 依赖性凝血因子的缺陷,又有血小板数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同时还有纤溶亢进等因素的异常一般以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减低,血小板膜缺乏血小板4膜糖蛋白Ⅰb(GPⅠb),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和血小板聚集异常为多见肝硬化时血小板对凝血酶和 ADP 诱导的聚集反应有障碍,肝硬化患者的纤溶亢进所产生的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特别是碎片 X 和 Y 是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原因之一[7]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 PLT、MPV 较无消化道出血患者显著降低(P<0.01),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在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倾向中起着重要作用[8]因此监测血小板功能变化,对临床观察肝硬化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肝硬化病程的进展,血小板参数在质和量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通过检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可间接反映血小板功能,对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指导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 方圻.现代内科学[M].第 1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971.[2] 丁训杰.实用血液病学[M].第 1 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21 223.[3] 刘明涛,冯业全,刘海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02,22(2):14.[4] 汪玉铭. 血小板参数与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程度的探讨[J].中原医刊,52001,28(2):61.[5] 邹刚,徐新献,黄连贵.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6(4):197.[6] 梁坚,陈垦,李巧勤等.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分析四项参数及聚集功能的研究[J]. 临床医学,1999,19(1):5 6.[7] 蒋玉珊.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值的临床意义[J].交通医学,2002,16(5):522.[8] 郝志明,王永宏,郭桂丽,等.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变化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9,15(4):238 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