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doc
14页《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1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到秦始皇并吞八荒,一统天下,《东周列国志》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显神通的恢弘历史画卷东周列国时期,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求变的强者,才能生存下来 春秋初,天下分封为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至战国初,仅剩下二十余个,直到秦国成为最终赢家;东周舞台上的主角无不是求变最彻底的君主和国家"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都是在打破旧的'制度,任用贤能,改革内政、富民强兵后才成为霸主的能够称雄中华大地的"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也是在求变中崛起的 东周时期,个人通过改变自我,可以冲破世袭制的束缚,走上历史舞台苏秦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不成,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后配六国相印"苏秦刺股"式的个人奋斗在东周比比皆是:孙膑,张仪,毛遂,吴起,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日新月异,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绝改变的人,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宋襄公坚持排兵列阵的古典战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摆好阵形再对攻,导致"泓水之战"的惨败。
楚共王坚持"将在谋而不在勇"的老教条,不用神箭手养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只眼,方知悔改赵括"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败给了战神白起,断送了四十万将士的性命和赵国前途,终成千古笑柄 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提升的是竞争力,对道义的坚守却是不变的郑庄公黄泉认母,伯牙摔琴谢知音;廉颇负荆请罪,重耳退避三舍小胜靠智,大胜凭德,齐桓公"尊王攘夷",凭借的是道义求变,但要讲原则,守道德若恣意妄为,失去民心,必然一败涂地秦始皇一统天下,却横征暴敛;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终究是昙花一现 东周列国,汰弱留强,胜者为王顺应潮流,积极应变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值得一读以史为鉴,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当不断改变自我,成为时代的强者《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2 书第一回作者从周宣王上追两代: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作者总结西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周夷王觐礼不明,导致诸侯逐渐强大; 周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杀,开后世民变之始; 周宣王前期英明有道,但宣王三十九年征伐姜戎失败,国力大衰,后期更错杀忠臣,晚节不保 本书第二回周宣王驾崩,周幽王即位周幽王无道,宠信谗臣,将大夫赵叔带免官。
赵叔带携家奔晋大夫褒珦(xiang4)谏阻,被囚褒珦之子洪德在民间搜得美女,取名褒姒,进献给幽王幽王宠爱褒姒,释放褒珦褒姒生子伯服,与王后及太子宜臼争位太子宜臼被外放到申国,王后被打入冷宫褒姒被立为王后,伯服为太子周幽王、褒姒、虢石父又导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恶作剧,以王室威望与社稷安全为儿戏,大失诸侯之心 本书第三回幽王欲兴兵伐申,申侯引犬戎之兵先行攻占长安,周幽王、褒姒、伯服身死,司徒郑伯友亦护驾死节卫侯、晋侯、郑世子掘突领兵将犬戎逐出长安,迎立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无力抵御犬戎骚扰,同时觉得西京残破,遂东迁雒邑,中国进入东周时代 这就是这三回的梗概细思之,仍可发散《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3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书,这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记载了无数国家和个人在这段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俯仰沉浮,讲述了春秋列国时的许多史实 我仔仔细细地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书中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很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这些人物时而令我感动,时而令我敬佩,时而令我憎恨。
《母子地室会面》是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当时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一辈子都不见母亲有一位正直之士颖考叔见庄公对母亲不孝,便打了几只鸮鸟进献庄公当庄公问是什么鸟时,颖考叔说是一种不孝之鸟,庄公默默不语正好厨师送上蒸羊,庄公赏了颖考叔一块羊肩,只见他却用纸包起来要将美味孝敬老母,看到这一举动后庄公触动隐情,凄然落泪,挖地见泉,建一地室,母子在那里相见,这样既不违背誓言又能孝敬母亲,我被他的聪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动 《楚庄王一鸣惊人》是让我敬佩的故事楚庄王即位后贪图享乐、专横跋扈,楚国渐渐衰败,但后来十几位大臣一起去劝说,楚庄王最终在忠臣的规劝下,他醒悟过来他一鸣惊人,整顿内改,关心人民,经过多年的努力坐上了盟主的位置书上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楚庄王知错能改,还是一个英雄,我们要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人 《褒姒千金一笑》是一个让我气愤的故事周幽王性情暴戾,沉于酒色他为了让褒姒这个美人笑,听信奸臣,点燃骊山脚下二十多座烽火台一时间狼烟滚滚,火光冲天,鼓声如雷,震人心魄,诸侯以为国有变,纷纷带兵前来勤王结果确听周幽王说是个玩笑,诸侯们面面相觑,愤愤而回褒姒见状,大笑不已,这却给周幽王种下了亡国的种子。
后来,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燃气烽火台,就没人来救援了,周幽王终于被杀死了结果君不是君的周幽王因为戏弄诸侯而导致亡国 当然,这本书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故事,现已家喻户晓,也演变成成语,成为中华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它比《三国演义》内涵丰富,人物智谋比《三国》强,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此书《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4 读懂了历史,就会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东周列国志》描绘的是西周灭亡后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各自为战的国家,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他们为了权力和土地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性格,善良与奸诈的嘴脸就像一碗搅和着许多人性佐料的汤,不仅再现了那个征战的时代,还留下了许多令我振聋发聩的惊奇和值得铭记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国》一章述说了周幽王因为女色而不勤政爱民,最后招致亡国祸事,八百年基业毁于褒姒哎!这个悲剧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与女色面前要学会衡量,孰轻孰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我想周幽王为什么会亡国,不仅仅是褒姒的责任,他应该负全责,因为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对自己没有自控力和束缚力,不懂得刚则柔,柔则刚,只是一味的柔,泯灭了上进心,消磨了意志。
如果他本身有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勤于国事的心,亡国之事便是天荒夜谈,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兴亡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现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母子两人一相见便抱头痛哭,尽释前嫌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这是个错误,但我认为这也是因爱而错,谁不会在爱的旅途上犯错呢?我赞扬郑庄公能够把亲情放在隔阂恨意之上亲人犯了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学会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这本书里许多地方让人感悟非凡,除了亲情,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盛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的中心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们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这样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强大的。
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自己的幸福《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5 我看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描写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记载了无数国家和个人在这段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府仰沉浮它比《三国演义》内涵丰富,人物智谋比《三国》强全书精彩纷呈,描绘了许多个人 《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让我很气愤的故事幽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为了让一个叫褒姒的姑娘笑,听信奸臣的话,带着褒姒到骊山游玩,骊山脚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点起了狼烟,附近的诸侯都以为犬戎来了,带着各自的士兵来作战,发现没有敌人,日记,都回去了虽然褒姒高兴地笑了,但是这件事给幽王种下亡国的种子后来,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点起狼烟就没人来救援了幽王最终被杀死了结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为戏弄了诸侯导致了亡国我们都应该引以为戒,更不能向他学习,做事做人都要诚实讲信用,不能说,欺骗别人 《卧薪尝胆》最让我敬佩的人是越王勾践他在越过辅佐君主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波的儿夫差继位吴王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与施工见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20年后,文中训练的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却是要运用到学习中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本书主要写了春秋中的战国时期中的事,它忠实而精彩的记载着那时的情景,仿佛让我又重新回到了战国时期仿佛又听到了那马蹄的厮杀声,仿佛自己是其中的一位战兵,一位谋士或一位皇帝.......《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6 《东周列国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这是我寒假里读的一本书,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无数国家和人在这段长达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沉浮它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这段宝贵的历史,他从西周末年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宏富,头绪纷繁人物、情节,错综复杂它故事性强,读起来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里面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的是周幽王宠信他的爱妃褒姒,为获得褒姒的一笑,点燃了用于报警救援的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后,马上过来救援结局则是周幽王的确让褒姒眉开眼笑,但却让诸侯寒心,最终亡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大道理:做人要讲究诚信,等到危险真正来的时候,别人就不会帮助于你而你再反悔就来不及了。
还有一个故事,虽然不是《东周列国志》里面的故事,但道理确是一样的《狼来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来了”骗山下种田的人以获得快乐,几次以后,当狼真的来时,别人已经不相信,不去救他,让他差点命丧黄泉! 这两个故事异曲同工,都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诚实,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欺骗别人《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7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由于读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__了所以现在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因为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大义凛然地决定扮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我们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