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自己整理.pdf
17页1 第 1 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 是 “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城市构成的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城市的发展历史进程: 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 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 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因此,任何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城市化 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 D、城市文化、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 第三产业为主, 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城市化定义 是“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的类型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 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 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的增长成正比;4 城市化水平高,建立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才能达到30%;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的出现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农村向城市迁移为主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周礼 ? 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代,记载周代官职制度的书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解释:都城九里( 3742.2米 )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涂)能同时并行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 南面是朝廷宫室, 北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和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唐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1)中轴线对称格局;2)东西两2 市; 3)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共有100多个里坊,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坊内的道路呈“ 十字型 ” 或者 “ 一字型 ” 北宋东京汴梁采用较传统的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形式废除了里坊制, 城市总的布局较灵活,特别是水系穿越,适应了开放式的商业沿街布置的城市形式明清北京城的布局特点: (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2)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3)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 500 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近现代欧美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流派1“田园城市”理论:1898 年英国人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城市与乡村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城市的有利因素在于有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乡村有极好的自然环境,但是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会生活简朴而单调大城市与自然隔离 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具体地阐述其理论:城市人口30000 人,占地 404.7 公顷,城市外围有永久性绿地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 6 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 20 公顷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它们的外面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在外一圈住宅,再外面为宽128 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
城市不能无限制的发展,要控制城市的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 应该停止增长, 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他强调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城市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积聚区 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田园城市” 的意义 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研究,设想了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对人口密度、 城市经济、 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2 卫星城镇理论1922 年恩维卫星城定义 :是一个经济、 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1924 年国际城市会议定义)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1)“ 卧城 ” 阶段:1912-1920 卧城特点: 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如巴黎28 座居住城市 2)“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距母城约 30 公里左右; 在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
实例: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魏林比,伦敦的哈罗3)“ 独立的卫星城 ” 阶段:二战后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基本解决实例:伦敦的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3“ 有机疏散 ” 和“ 广亩城市 ” 理论1)“ 有机疏散 ” 理论: 1934 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城市 —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是沙3 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1960 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4 功能主义理论—— 柯布西埃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新建一系列规模较小的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来解决大城市中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明天城市 ” 规划要点1、 是 300 万人口城市规划;2、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 栋 60 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3、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 万居民于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中;4、最外围是居住200 万人的花园住宅;5、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重型车道、地面市内交通、 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6、规划的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集中发展: 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 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这两种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想和规划体系5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理论中心 ;这一思想以两个关键因素为基础,一是人的需要,二是环境限度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这包括当代人、后代人的需要;环境限度是对人活动施加限制,对满足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在不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内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城市各项资源和潜力并非可以无限使用,今天的使用要为明天的使用考虑其可能;要积极挖掘潜在资源,为不断发展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原则3R 原则:减量化原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 6 雅典宪章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在雅典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大纲首先提出, 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主要问题1 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 缺乏敞地及绿化;太近工业区, 生活环境不卫生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作用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与居住区距离过远,因为工业在郊区建设, 引起城市的无限制扩展,又增加了工作与居住的距离,形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因此 《大纲》 中建议有计划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 游憩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缺乏敞地,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因此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郊区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 城市道路 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
局部的放宽、改造道路4 并不能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意义 《大纲》中提出的种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论点和建议,很有价值,对于局部的就解决城市中一些矛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这个《大纲》中一些理论,由于基本想法上是要适应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而敢于向一些学院派的理论,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7、马丘比丘宪章1977 年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确实,《雅典宪章》后的城市规划基本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