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及其保护初探.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6238498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8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及其保护初探    [Reference]在重庆现代建筑文化传统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建的公共标志性建筑与设施占有特殊的地位,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与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馆是当时重庆市三大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来自www.LW5u.coM]发展的最直接物证,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辐射作用,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Keys]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一、建造背景和特点1950~1954年西南大区时期,地处西南东部的重庆,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在以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为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首长的中共中央委员会西南局的直接领导下,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历史巨变,着重恢复发展了重工业,并开始按计划的有重点的进行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当时重庆市第一区(1995年改名渝中区)虽然是全市的商贸中心,也是文化比较繁荣的城区,但上百万人口集居在方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半岛上,市区坡坡坎坎,街道狭窄拥挤,甚至连一座能同时容纳千人以上的大型集会场所也没有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真正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作用,1953年,我国制定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对当时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建设势在必行,一些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出现公共建筑意为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按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分类,公共建筑有行政经济管理类、邮电通讯类、科研教育类、文化娱乐类、医疗卫生类、体育休息类、商业服务类、其他类等它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多方面紧密联系,是城市生活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一)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1950年6月,由公营重庆建筑公司设计并施工,1951年9月竣工,西南大区撤销后改成中共重庆市委办公楼,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办公楼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共四层,大楼第一、二层均有大会议室,室内为楠木嵌花地板,办公室和走道为磨石地面大楼四边墙顶嵌有一圈斗拱(现场预制后安装),正立面中间墙体顶部有一幅工农兵浮雕像,入口两边为高勒脚花台,环形车道相衬托大楼全部采用钢窗,木制品如硬木门、硬木墙裙、窗帘盒、挂景线经过铁锅熬煮及烘干处理,迄今不裂不蛀防水屋面二毡三油,上铺一层砖,效果良好该建筑建于1951年,为一砖混结构建筑,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势,采取传统柱网式基础布局,主体三层平面以一个横向长方形为横轴,左右两侧各延伸出一个矩形;正立面以4层塔楼门厅和偏右布置的门廊、台阶等组成建筑立面的构图中心。

      整体外观融入西式建筑风格,歇山顶,苏式扣隼板瓦铺作屋顶,米黄色墙面,无花饰矩形窗户建筑以边长0.66米的正方砖柱支撑木梁构架,荷载由木楼板向木梁传递而来一楼至各楼层为木楼栿,楼板为企口缝拼花木板作面层占地总面积约4851平方米;大楼总建筑面积5389.3平方米(除梯步),其中主楼建筑面积3760.8平方米,前楼建筑面积668.5平方米,后楼建筑面积960平方米主楼坐北朝南,呈东西走向,充分考虑了通风与采光前楼在主楼正门西侧向南延伸,后楼位于主楼东侧向北延伸另在大楼前后设有四个花园及一个消防池,占地面积约2964平方米主楼、前后楼均为三层,楼层之间间错相接,其中主楼高17.55米,前、后楼高16.3米1954年,市委撤离办公,西南大区撤销后,按邓小平要求的给群众“打文化牙祭”,作为重庆市博物馆文物展览大楼使用,改造时曾将内部的隔墙部分拆除,以便陈展,但未在结构上造成损坏2001年,该房被列为危房停用现存建筑经全面整修,保存完整2000年以后,作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办公用房使用二)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73号设计师张家德,始建于1951年,落成于1954年4月,定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

      1954年7月,西南大区撤销后改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并延用至今[来自Www.lw5u.coM] 该建筑由礼堂大厅、步云楼、南北配楼、后建的东楼以及人民广场前的牌楼组成建筑设计采取中国传统的民族形式,礼堂大厅的屋面造型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在角钢网壳附加木屋架成琉璃瓦屋面大礼堂主厅采用半球形钢架穹顶,附加有三个层次琉璃瓦屋面的木结构屋檐;结构设计采用大跨度直径46.33米钢结构穹顶,置于现浇钢筋砼楼柱上;南北两翼配楼两对塔式四方亭和六角亭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及琉璃瓦屋面装饰,仿天坛的36根红柱及配楼走廊一部分红柱用板条包成,大礼堂和配楼招待所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物的组成以圆形的礼堂大厅为中心,两旁侧翼的四层楼房作为配楼,外部建造有一座牌楼大门,进入宽大的庭园后,走上128步石级阶梯就可到达大厅内剧场在大礼堂正立面的中央入口处建造的门楼,其造型仿北京天安门,南北配楼两端建有琉璃瓦屋面对称的塔式亭阁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二路174号始建于1951年7月,1952年落成,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亲自题写了宫名。

      大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独立柱廊,部分欧式线脚,是形象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主体建筑是公用会堂兼影剧场,1951年徐尚志主持设计,龚达麟协作,采用30米大跨度的以小型角钢拼作矩形上弦的屋架,楼座台口的大梁现浇钢筋混凝土门式框架30余米跨度,造型简洁,平面呈扇形,正立面呈弧形,厅堂内大梁不用柱子,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观众席1450座文化宫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目前占地120亩,使用面积3万多平方米,2009年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文化宫总建筑面积增加到5万多平方米200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重庆市体育馆重庆市体育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体育路,于1953年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施工单位为西南第一建筑公司,1954年3月开工,1955年2月竣工交付使用体育馆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加上附房共8704平方米,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看台钢筋混凝土结构,观众座位4425个拱形屋面,钢屋架跨度36.5米,比赛场地长37米,宽21米,采用楠木嵌花地板,外墙的墙面装饰用人造大理石,配置有牌楼彩画该馆设计功能合理,交通系统明确,疏散路线通畅,外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石结构风格,显得坚实有力,比例良好。

      2008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近现代建筑200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重庆大田湾体育场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市建工局设计处设计1951年在贺龙的主持下修建,1956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施工单位为重庆市第一建筑公司是重庆标志性的体育建筑,是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是建国初期重庆十大建筑之一体育场傍山而建,主体建筑面积9665平方米,其中设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椭圆形梯级看台下面有7000平方米,用于体育器材室、运动员活动室、休息室整个看台能容纳观众4.5万人,场内有草皮足球场和田径场,包括400米环形木屑跑道六)重庆市体育局办公楼重庆市体育局办公楼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体育路贺龙雕塑右侧该建筑建于1955年,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此办公楼与体育馆同时修建,主要作为体委办公、会议用该建筑坐南向北偏东10度,为二楼一底仿中国传统北方官式建筑风格,建筑沿中轴对称,中部突出中部为歇山山墙面,仿中国传统北方官式建筑做法,用混凝土现浇斗拱装饰两翼为重檐歇山顶,有仿木斜撑装饰外墙瓷砖贴面,内部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建筑绝件为混凝土现浇装饰,外观较新。

      办公楼与体育馆临街相对遥遥相望,和周边建筑形成组合环境,楼前两旁有花坛绿地相配,树木成荫,与体育馆建筑相协调、匹配2008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优秀近现代建筑2009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价值评估(一)建筑生态价值古代的重庆因为其地理环境有别于平原城市,建筑本身的设计往往因地就势,建筑大多朴实无华重庆开埠后,又受到逐渐成熟的建城模式影响,融合了其他地域因素,先后形成了外国洋行、“陪都”迁建机构聚集区而作为新中国初期礼堂建筑的鲜明代表,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重庆现存最大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建筑,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被评为“亚洲二十世纪十大经典建筑”,当时重庆还没有一座可以同时容纳千人以上集会的礼堂,这类大型礼堂建筑之设计俨然突破了设计工作的本身,成为民族文化表达和展现的结合点和关键点,在礼堂内部净高55米的大厅中间没有一根柱子,时至今日仍然气势恢宏,宏伟壮观二)人文价值渝中区作为重庆直辖市的母城和发祥地,近年来在都市建设的大潮中,几乎和国内各大城市一样都是高楼林立,寸土寸金,城市的同质化现象和问题趋向突出与之相伴随,这些新中国形成的公共建筑落成至今大多已走过了一个甲子,是新重庆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也正是城市的建设、发展促成了公共标志性建筑与设施的迅速现代化。

      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最早兴建的机关办公楼,是建国初期重庆市的政治活动中心,见证了重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生产的关键时期系列重要事件,随后又是刘伯承、邓小平让重庆老百姓“打文化牙祭”的指示最重要落实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运动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重庆市的体育建筑也在当时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重庆大田湾体育设施群是新中国早期建造的全国甲级标准体育馆(场),从这里培养了一大批体育骨干,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并为全市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专业队及业余训练,进行国内、国际性比赛,满足更多人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三)城市发展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公共建筑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文化地标,是文化彰显和历史传承的重要基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两路口、上青寺两个街道为中心建造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市少年宫、市体育馆(场)、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工业展览馆、市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时代记忆,已经融入到广大重庆市民的城市情感当中,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劳动人民生活境遇的改变和精神面貌的提高。

      当代的文化建筑正在朝向集文化、艺术、娱乐、休闲、商业、服务和产业创新于一体的方向发展,正在成为大众化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结合的场所和催生新的城市文化的发生器三、结语通过对建国初期重庆公共建筑的保护现状及价值的分析研究,初步探明了重庆建国初期公共建筑的历史沿革、保护现状及利用情况建国初期重庆的公共建筑的建设,体现了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建设新城市、造福人民群众的风范留存下来的公共建筑保护利用情况普遍较好,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庆最具风格和生命力的建筑之一无论颜色、质地、形制,都堪称经典,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