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中华书局版).ppt
21页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民族融合是指若干民族在双向或多向的互相影响中,相互取长补短,逐渐形成新民族、取得新发展的过程五胡,一、北方的分裂与统一,1、西晋灭亡后,五胡十六国建立,2、前秦统一北方,3、淝水之战:383年,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的建立,2、内容:,,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建立农村基层组织以稳定社会秩序,,政治,社会生活:,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民族通婚,经济:,3、意义:,促进民族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有利条件,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苻坚与王猛:苻坚大胆重用汉人王猛等人才,励精图治 政治上,抑制豪强,整顿军政对于被征服的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收其族人为官 经济上,在关中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大增 文化思想上,提倡儒学、广兴学校,在思想上融合各族淝水之战(383年),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鲜卑兴起 北魏建立 鲜卑族的祖先居于大兴安岭,逐步壮大西晋政府利用拓跋部抵御另外的少数民族,封其首领为代王,376年被前秦所灭,386年拓跋珪复国,同年改称魏,398年迁都平城,到他孙子拓跋焘即位时,攻克柔然,灭夏、西秦、北燕、北凉等,439年统一了北方。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内的石壁上发现了北魏太武帝祭祖时镌刻的祝文北 方,,南 方,,,,,,,,,,北 魏,,宋齐梁陈,,,东,汉,,,历史线索追踪:,,,,,,,,,,,,总体上,鲜卑族落后于汉族,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下,假设你是北魏的统治者,是否会同意向汉族学习,进行改革呢?,辩一辩:,①鲜卑保守贵族会怎么想? (作为保守者的角度) ②北魏孝文帝又会怎么想? (作为改革者的角度),提示:,,平城,,洛阳,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论从史出,,,,胡服,,汉服,,,,,,,,,论从史出,改用汉姓,刘,独孤,贺,贺赖,陆,步六孤,穆,邱穆陵,长孙,拔拔,元,拓跋,汉姓,鲜卑姓,,,,,,,,,,,,,,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其,他的鲜卑族人,于是纷纷效仿论从史出,,,参考: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论从史出,想一想,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平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但始终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