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KD血脂紊乱.ppt
56页慢性肾脏病血脂紊乱治疗指南,上海第八五医院,张景红,NKF – K/DOQI 指南的意义,首次在全球规范CKD的调脂治疗 目标人群:CKD5期和接受肾移植患者;CKD1-4期遵循NCEP-ATP III指南 治疗目的:防治CVD,提高CKD生存率 科学性、操作性、具体化,已经成为临床工作指南,并不断更新,引领相关RCT,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原因,一、CKD的自然病程 二、影响CKD进展的因素:1、年龄,性别,种族,基因等不可控因素;2、引发CKD的起始因素;3、影响CKD预后和进程的可控因素:蛋白尿、高血压、血糖、血脂、肥胖、高尿酸血症及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概 述,CKD常伴发脂质代谢紊乱,两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慢性肾脏病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脂质损伤肾单位,参与CKD发生发展,提 纲,CKD患者血脂紊乱特点血脂紊乱对CKD的影响CKD患者调脂治疗方案,,血脂异常在肾脏病病人中的发生率:,高脂血症分型,Ⅰ型:罕见,脂蛋白酯酶缺陷或缺乏表现为乳糜微粒水平升高; Ⅱ型:常见,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Ⅱ a :LDL增高Ⅱ b :LDL和VLDL同时升高; Ⅲ型:不常见,VLDL向LDL不完全转化; Ⅳ型:常见,VLDL升高; Ⅴ型:乳糜微粒和VLDL都升高。
慢性肾脏病时的脂质代谢紊乱,胆固醇合成与代谢异常 甘油三酯的合成异常 HDL代谢异常 富含TG脂蛋白的代谢异常 LDL代谢异常,慢性肾脏病时的脂质代谢紊乱,CKD患者没有一个安全的血脂浓度CKD患者存在全身或局部的微炎症状态,引起胆固醇代谢失衡,脂质在肾沉积,引起或加重肾损害; Ch、TG、HDL、LDL代谢异常 CKD继发的脂质代谢紊乱的不典型性和特殊性LDL-C浓度可不增高,但小颗粒、高密度LDL组分明显增高;细胞内胆固醇代谢存在明显紊乱,动脉硬化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上升;,肾病综合征的脂代谢紊乱,发生率>90% ;多数表现为Ⅱ型高脂血症,也可为Ⅳ或Ⅴ型,以TC及TG增加为主, HDL-C↓→;ApoC-Ⅱ/ApoC-Ⅲ↑,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HDL降低,VLDL及TG↑,LDL-C主要表现为质的改变:小而高密度的LDL颗粒增加,总LDL-C增加不明显;NIDDM:VLDL及TG↑,HDL↓IDDM:乳糜微粒及VLDL↑,慢性肾功能不全及透析的血脂紊乱,主要表现为Ⅳ型高脂血症,TG中度↑; 胆固醇量变化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质的改变;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越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反而增高,呈“U”型曲线; ApoA-Ⅰ/ApoC-Ⅲ↓ApoA-Ⅰ/ApoB ↓ ApoC-Ⅲ/ApoE↑,肾移植患者的脂代谢紊乱,发病率在51.6~94%;血脂异常表现为TC、TG、LDL↑;ApoC-Ⅱ/ApoC-Ⅲ↓,提 纲,CKD患者血脂紊乱特点血脂紊乱对CKD的影响CKD患者调脂治疗方案,脂质对慢性肾病进展的影响,原发性脂质疾病 糖尿病 营养 代谢性疾病 感染 慢性炎症,异常脂质血症,炎症,AGEs,氧化应激,氧化LDL 糖化LDL 小密度LDL IDL、VLDL 脂蛋白a 异常的HDL,肾小球损害,肾病,,,,,,,,,,,,,,,血脂异常对CKD的影响,CKD普遍存在脂质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是促进CKD进展的重要因素是CVD的主要危险因素;CVD是CKD的主要死亡原因。
脂质导致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引起GS特征与A粥样硬化相似,内皮、MC、巨噬细胞起重要作用 脂蛋白在系膜区沉积启动肾损,LDL氧化修饰为oxLDL(肾毒性更强)ox-LDL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肾血管收缩;还诱导产生趋化因子黏附因子(MCP-1,mCSF)、诱导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凋亡,“泡沫细胞”形成,导致GS;,脂质导致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脂蛋白刺激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增多.沉积在肾小球并被氧化的LDL增加系膜基质合成,促进GS; 小管-间质病变.脂质在小管聚集致病变;LDL通过ERK/AP-1途径致人小管上皮增殖活化,细胞外基质产生,炎症加重脂质介导的肾脏损害,炎症修饰正常的脂质代谢;TNFα等CK增加肝脏VLDL合成和分泌,抑制脂蛋白酶活性,延缓VLDL的清除;CKs同时刺激HMG-CoA还原酶和抑制α水解酶,增加血胆固醇水平;,炎症加重脂质介导的肾脏损害,炎性介质影响胆固醇的动态平衡;炎症介质干扰SCAP 系膜细胞大量吞噬LDL 产生泡沫细胞;炎症因子(IF1β、TNFα)抑制胆固醇的外流和逆转运;,,,提 纲,CKD患者血脂紊乱特点血脂紊乱对CKD的影响CKD患者调脂治疗方案,CKD病人血脂异常的治疗,治疗目的:保护肾脏; 防治心血管并发症;提高生存率★肾脏病患者的调脂治疗不但非常必要,而且还需要辅助其他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氧化和抗炎。
CKD患者的血脂评估,频度:病初且病情稳定时;治疗和/或病情变化2~3月后复评;其后每年1次; 采血时间: 清晨空腹;HD患者应在透析前及非透析日进行PD患者应在清晨空腹待腹透液进入腹腔后进行;,血脂检测项目及其界值(ATPⅢ),CKD病人血脂异常的治疗,以高LDL-C为治疗重点,根据不同年龄、血脂异常的类型,有明确的治疗方案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TLC)是调脂治疗的基础措施CKD病人血脂异常的治疗,CKD伴血脂异常者应评价有无可纠正的继发因素:成人: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过度饮酒、慢性肝病、13-顺-视黄酸、抗惊厥药、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雄激素/合成类激素、糖皮质激素、环孢素;青少年及儿童:脂肪营养不良、特发性高钙血症、糖原储积病、半胱氨酸储积病、Gaucher病、Niemann-Pick病等;,成人CKD病人血脂异常的治疗,非(non)HDL-C,定义:non-HDL-C=TC-HDL-C;目标值(mg/dl):non-HDL-C(130)<LDL-C(100)+VLDL-C(30)对CKD患者的意义:non-HDL-C升高是高TG(200~499mg/dl)治疗的标志;★non-HDL-C较LDL对CHD病死率预测的价值更高;日间稳定性较TG好,有可替代ApoB测定的意义。
调脂治疗的基础—TLC,极高TG血症:TG≥500mg/dl(5.65mmol/L)的病人应接受调整饮食、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和戒烟等TLC措施,如存在高血糖应积极治疗;TG≥1000mg/dl(11.29mmol/L)的病人应接受极低脂(<能量的15%)饮食,且其脂类中应以含中链甘油三酯及鱼油代替部分长链甘油三脂;高LDL-C血症:核心措施仍然是调整饮食、运动和减重CKD成年患者的TLC,饮食调整:强调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饱和脂肪酸<总热量的7%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总热量的10%单体不饱和脂肪酸≥总热量的20%总脂肪占总热量的25~35%,胆固醇<200mg/d,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 50~60%;强调摄入减轻脂质代谢紊乱的营养素:纤维:20~30g/d,强调含有5~10g/d黏性纤维(可溶性纤维)考虑给予2g/d植物固醇积极控制血糖强调摄入达到/维持标准体重的总热量使摄入的总热量与需求相匹配体重指数25~28kg/m2腰围:男性<102cm,女性<88cm,CKD成年患者的TLC,增加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一般日常活动利用计步器达到/维持10000步/d强调规律的日常活动和活动距离(能力范围内)有计划的体力活动:每周3~4次20~30min的活动包括5min的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选择散步、游泳或有指导的运动(能力范围内)包括有抵抗性的运动训练强调增加肌肉容量和减少多余脂肪 习惯少量饮酒: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有限度的每日1次戒烟,成人CKD病人血脂异常的治疗,CKD成人患者空腹TG≥500mg/dl(5.65mmol/L)且病因无法去除,应考虑给予改变生活方式(TLC)及降脂药物治疗;CKD成人患者LDL≥100mg/dl(2.59mmol/L)应考虑给予治疗并将LDL降至<100mg/dl(2.59mmol/L);★CKD成人患者LDL<100mg/dl(2.59mmol/L),空腹TG≥200mg/dl(2.26mmol/L),非HDL胆固醇TG≥130mg/dl(3.36mmol/L)应考虑给予治疗并将LDL降至≤130mg/dl(3.36mmol/L),青少年CKD病人血脂异常的治疗,青少年CKD病人血脂异常的治疗与成人类似,但是干预LDL-C和non-HDL-C的阈值更高;在TCL治疗中除营养不良儿童外,限制脂肪摄入对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均无碍;药物治疗应取慎重态度,目前尚缺乏贝特类和烟酸类在青少年中的应用的研究,故不推荐常规使用。
青少年CKD病人血脂异常的治疗,CKD中糖尿病(DKD)的 调脂治疗,糖尿病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LDL-C是DKD最强的冠心病危险预测因子;LDL-C上升1mmol/L,冠心病危险增加57%;,CKD中糖尿病患者的调脂治疗,大部分DKD患者有血脂紊乱;绝大部分DKD患者是冠心病的最高危人群;他汀类药物能有效的降低LDL-C水平;降LDL-C治疗能够降低DKD1-3期患者发生CVD的危险;,CKD中糖尿病患者的调脂治疗,DKD1-4期,LDL-C≥100mg/dl需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B);DKD治疗的靶目标为LDL-C<100mg/dl,有证据表明LDL-C<70mg/dl更有益(B);DKD维持性HD患者如果没有CVD证据,他汀类的治疗不是必需的AJKD 49(2), Suppl 2,2007:S 88-S 94,肾移植患者的调脂治疗,抗排异药物对血脂的影响;全身炎症状态对血脂的影响;,肾移植患者的调脂治疗,LDL-C≥100mg/dl时,在不增加移植风险的情况下,调整免疫抑制剂到对LDL-C影响最小: Pred减量或停用,加用AZA、MMF或增加后二者剂量; 用他克莫司代替CsA; CsA减量或停用,加用AZA、MMF或增加后二者剂量; 停用sirolimus或用其他免疫抑制剂代替。
他汀类调脂药,HMG-CoA抑制剂:最为经典、有效的调脂药物,适宜人群广泛,严重的副作用少见,安全性及实用性可靠;其作用不仅局限于调脂作用,还有其不依赖于降脂的抗炎作用;,他汀类每日剂量范围推荐,他汀类药物的降血脂作用,平均降低LDL水平20-40% 平均升高HDL水平5-15% 平均降低TG水平10-20%,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治疗作用,抗炎作用:抑制各种炎症介质产生、炎细胞活化、迁移发挥作用黏附分子、趋化蛋白、NKκB、PAI-1、COX-2、CRP、TNFα、IL-1 均↓ 抑制细胞外基质沉积:抑制ECM的合成与分泌,促进ECM降解层粘蛋白、IV型胶原、TGFβ、CTGF↓,TIMP↑,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治疗作用,抗增殖作用: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小管上皮细胞、VSMC增殖,AP-1 ↓ 免疫调理作用:淋巴细胞增生↓ ,NK细胞活性↓,MHC-II类抗原↓,IL-2↓ 抗氧化及改善动脉硬化作用:减轻脂质过氧化,降低iNOS活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肾脏保护作用,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 抑制鼠近曲小管细胞增殖,促进凋亡; 减轻糖尿病肾病及增殖性肾炎型蛋白尿,延缓肾衰发展; 延缓ADPKD模型Han:SPRD大鼠囊肿发展,保护肾功能; 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急性肾衰损伤; 减少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延缓慢性移植肾功能下降速度; 减轻慢性环孢素A毒性引起的间质纤维化;,他汀类药物治疗CKD的理论依据,降脂作用带来的肾脏益处 抗炎作用 抗细胞增殖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减少细胞外基质 抗氧化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CKD的预期临床获益,改善脂代谢紊乱 减少CVD事件 降低蛋白尿 延缓肾脏病进展,他汀类药物应用注意事项,他汀类治疗剂量个体化,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主要副作用:肝脏毒性、肌炎、横纹肌溶解; 与某些药物合用加重副作用; 出现肌痛与CK轻中度升高应减量并每周监测CK,症状加重或CK升高10倍以上应停药; 肾功能不全时需调整剂量,阿伐他汀、普伐他汀不需要调整剂量,其它在4~5期CKD减量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