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历史反思为中心的教学设计.doc
8页以历史反思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导语】人们常说历史是由六个W构成的:When,Where,Who,What,How,Why前五项可以说是对于历史的描述,而最后的Why则是对于历史的反思对“为什么”的追问,使历史学家乐于埋首青灯黄卷,也造就历史课堂恒久的魅力对于追求赋予学生历史智慧的教师来说,以反思为中心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角度 什么是以历史反思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针对历史的反思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人们过去行为的反思,也就是常说的反思历史一种是对历史观念和历史认识的再思考这里所说的历史反思主要指后者 历史,一般意义上具有如下含义:客观的人类过去的活动;对客观的人类活动的主观记载、分析和评价;一门学科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历史一种就是主观认识客观的人类过去活动的系统知识但是,由于主观,就难免犯错误、难免产生偏差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省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反思自己对历史的观念 我们认为,一堂课从学生既有的历史认识、观念出发,能够围绕学生这些偏颇、狭隘、不成熟的思想设计教学,最终形成较高级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以历史反思为核心? 历史反思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素养,同时直接服务学生的人生。
在历史学习培养上,具有重要地位 历史反思不但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历史学习品质欲破除旧有的、错误的观念和认识,不以历史知识做基础,难达成新的开阔的视野;不以历史认识做终极目标,难起到收效所以,历史反思大到一节课,小到某个环节,都应该是很完整的 什么时候适合这样做? 学情需要: (1)学生群体对某一重大历史问题存在普遍或较大程度的认识上的误区,且这一认识会影响他们当下和今后的行为如:部分学生崇拜希特勒等 (2)学生对于某一历史问题的分析存在思维方式方法的不当,且这种思维偏差对于其理解、认识历史有错误导向如: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以今非古,片面、绝对化等 现实权衡: (1)如果学生的认识误区和思维偏差点正好处于正规教学计划内容中,可以考虑以历史反思为核心,调整新课的教学 (2)在校本课、选修课中,可以针对认识误区和思维偏差设计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课程 教师储备: (1)教师应对该问题有高出于学生的理性认识 (2)教师应占有足够的改变学生历史认识的材料 以上因素应从现实出发,整体考虑需要指出的是,学情是首要的,所以学情判断要确有把握 《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的纪念》 北京昌平二中分校 暴玉果 一、设计立意 1.课程立意——突出校本特色 这是北京昌平二中分校校本课程《重大历史事件回眸》中的一课。
在遵从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设计者按照下面的思路选取重大历史事件:第一,它们应是课程标准中有所涉及但在教材中叙述并不透彻的;第二,它们应是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第三,它们也是社会热议的话题;第四,新课程实施前,历史教学界对这些事件的探讨已经形成一定的成果;第五,反映这些事件的新的资源品种日益增多;第六,教师本人对这些事件有一定的研究把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干,既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能使新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还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并可以呼应社会的认识,尽可能地使历史教学具有时代性和精选性 2.主题立意——蕴涵“人性解读” 在回顾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长期以来的主导情感是“血泪控诉、愤怒声讨”;而在谈到该事件的启示是,又大多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程式化表述在这一令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国耻已经过去七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能否有一些新意?实际上,近些年在学生中已经出现了太多的“反日、仇日”的情绪,“愤青”的大量出现也令我们检省:以往的教学是否存在误区?的确,单纯的仇恨和诱导仇恨并不能理性地认识南京大屠杀更重要的是,当这一事件成为世界性话题时,如果我们不能体现我们这个民族在70年后反思历史伤痛时所彰显的理性,那么必然在世界参与探讨这一话题时限于落伍,甚至失去表达这一历史问题的话语权。
今天的历史教育应该塑造的是具有世界意识的国民,借用学者的一语,即“我们的历史检讨,不仅仅只是为了对得起过去的一切受害者,更是为了未来的人类自救”(华东师范大学王家范先生语) 评注:要使学生反思,教师自己先要反思,如此,才能够给出恰如其分的材料,作出顺势自然的引导;教师的反思也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与高度,具有比较大的包容性,否则一节严肃的反思课很容易在学生情绪的激愤中变成愤怒声讨的发泄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辨析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兽行的成因,理解军国主义的概念,通过概括、分析视频文献中的有效信息,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了解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基本史实,提高阅读和初步整理文献的能力; 了解今年全球热拍南京大屠杀的情况,通过综合、归纳学习信息,提高认识历史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搜集和整理南京国际安全区的相关史料,体验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 通过观看、分析视频,思考教师的引导问题,体验历史学习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不同作者叙述撰写、制作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的主题意图,感悟“由个性中寻找共性”既是一种历史学习也是一种认识社会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辨析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兽行的成因,深刻认识并批判军国主义的危害,坚定同此种与人类公理相违背的邪恶力量做斗争的信念; 通过感悟南京大屠杀的人性解读,反省单纯的“愤青”思维,理性而人性地看待南京大屠杀,感受人性的力量与光辉; 通过了解2008年全球热拍南京大屠杀的情况,感受它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今天对它的纪念应突破单纯民族主义的范畴,建立初步的国际意识。
导入: 再过两天就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今天让我们通过这节课共同纪念南京大屠杀 请大家先看一幅画(配乐下展示) 评注:该幅画极具震撼力,视觉上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而以配乐图片展示的方式,又能使学生陷入沉思之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的起点与环境 《南京大屠杀》·李自健 这幅画的创作者是中国画家李自健,此画一经问世,震惊世界画坛10多年来,李自健已经举行了4次环球巡展,有150万人亲临这幅巨画前驻足观瞻,8万多人写下了真挚的感言 70年过去了,这一伤痛仍深植于人们的记忆中,大家仍会感到愤怒与痛恨但在今天的课上,我们试图以新的角度,更加理性地去解读这一历史悲剧 新视角 凤凰卫视视频一:“日军兽性成因” 提问1:什么力量让日本军队丧失了人性,变成了一群魔鬼? (参考:为实现统治全世界这样一个难以达到的目的,日本法西斯体制硬要把日本军队训练成一只完全没有人性的部队) 但单纯谴责军队是不够的实际上,日本的国民对战争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学者所言:“日本国民整体上配合了被称为总力战的侵略战争但日本人为什么能够那样丧失理智而全力地配合战争?……需要从日本的天皇制……以及对国民的军国主义教育角度进行思考。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播放视频二:《南京梦魇》片段) 提问2:军国主义有哪些表现? (参考:出示材料——“所谓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并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理论包括对和平的否认,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战争本身是美好和令人神往的在军国主义国家,战争成为国家的主要目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对外掠夺和扩张” 提问3:军国主义有哪些主张是同人类的普遍观念相违背的? (参考:和平、民主、国家主权、人的生命权等 今天,日本早已废除了天皇制,整个社会已步入民主轨道,但这种军国主义思想还没有被肃清请大家看两幅图片: 两幅图片中出现的场景时隔几十年,但请仔细倾听他们发出的呼喊(播放视频三:“天皇万岁”) 提问4:你听到、看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参考: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曾经扭曲过日本的军人与国民今天,它仍然在继续扭曲着人性,这种思想如果不加以批判肃清,则悲剧还会重现我们应坚定同此种人类邪恶力量做斗争的信念 评注: 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直接伤害的是日本军人,支持日本军人的是日本国民和军国主义制度,而军国主义制度与人类的普世价值存在何种冲突是问题的要害,不批驳到这种层面,深刻的、具有世界意识的历史认识仍然难以达成。
本环节的层层设问颇有章法和技巧,值得体味最后一问时两幅照片的对比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新发现: 教师简介南京安全区,部分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作进一步介绍 教师应对发言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将对安全区的介绍引入对安全区存在的反思,即人类人性中善的光辉 新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能够从更理性、更人性的角度看待和反思战争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和研究已经呈现出全新的局面 1.中国人:铭记+理性认识 材料阅读: 我们创办“918爱国网”的初衷都起源于一个“恨”字——一个对当年侵华倭寇在中国所犯下滔天罪行的国仇家恨,对当前日本国内一小撮极右势力恶意篡改历史、拒不悔改的痛恨……但现在,我越发感觉到对于中日两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国人除却一个“恨”之外,更多的是要认真地加以总结和冷静思考,要从单纯的“恨”逐渐过渡、深化为一种如何反省人类的战争罪行,怎样防止战争,诉求和平在中日两国如何长期和平共处的问题上,中日两国要实现长期的睦邻友好,要依靠两国和平力量的不断增长和对既往历史的深刻反省,要依靠两国人民之间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918爱国网编辑部总编吴祖康文 提问5:这段话中,有哪句或哪些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评注:“留下深刻印象”,问的是学生的感性认识。
如果是“你觉得这段材料给你有哪些启示”就是问学生的理性认识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教学设计中这样提问,先扣开学生的感性认识之门,然后再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的理性认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日本人:(越来越多地在)反省 (出示材料《东亚三国近现代史》) 它的出版有力地打击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否定历史的嚣张气焰,更为关键的是它为三国青少年以及东亚人民认知东亚近代以来的历史,提供了权威读本 3.西方人:大多数人对南京大屠杀“无知”的局面正在改变 材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1997)是首部全面记录当年日军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作者张纯如,美籍华人作品一经问世,极大地改变了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的面貌但更可贵的是,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是为了拯救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全人类的未来 4.全球范围内掀起拍摄热潮 简单介绍从2007——2008年几部公映或引起关注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 (出示材料) 《南京大屠杀》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是为了拯救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全人类的未来 ——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作者1997南京大屠杀不是一次孤立的暴行,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劫难,而是全人类 ——朗恩·乔瑟夫《南京梦魇》制片人2007我们不想做一部反日的电影,而是要做一部反战的电影。
我们希望通过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 ——丹·史度曼《南京》导演2007《南京!南京!》不仅仅是纪录,更着重于反思战争,讨论战争中人性的变化 ——陆川《南京!南京!》导演2008提问6:这几部作品目的是什么? (参考:第一,叙述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反日、煽动复仇情绪,而是为了反对侵略战争第二,把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全人类的惨剧来看待,在作品中揭示人性 教师结语:的确,对于今人来说,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