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套精品课件: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ppt
380页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内容组成,本章学习目标,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掌握国民经济范围的定义、机构部门与产业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 掌握经济交易的定义及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组成,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与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和功能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国民经济核算的性质,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 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性质 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借鉴来自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录方法 运用相互有机联系的账户和平衡表,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对国民经济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的状况进行系统的宏观核算 通过核算,连续地提供一套系统的数据来显示国民经济过程及其成果; 由此可以为监测、分析和评估经济运行提供动态连续的数据信息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特点,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特点: 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概念、定义、分类和规则设计核算体系的框架; 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核算; 引入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使整个核算在数量上相互联系,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根据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 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的论证,为经济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续),在核算日益国际化的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在整个经济统计信息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围绕国民经济核算所形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又称国民核算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史地看,国民经济核算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完善的过程 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的演进; 国民经济核算向世界各国不断推进并逐渐实现全球一体化的过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续),SNA-1993的特点和作用 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提供全景描述 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几乎全面的指导 开始强调核算实施上的灵活性 增强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模式的演变相适应,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基于MPS模式的建立阶段 MPS和SNA两套模式并存阶段 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1993年起,中国取消了基于MPS模式的国民收入核算工作 这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两套体系并存阶段的终结, 开始了与国际接轨、完全按照SNA模式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进一步变革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理论基础 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 体系设计方法 借鉴工商企业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 方法基础 统计学 现实基础 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整体 通俗来说,就是在一国范围内各种经济单位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一国经济的范围是什么?,国民经济 是由该国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的活动组成的 什么是一国的经济领土(economic territory) 是指由该国政府控制或管理的地理领土, 在确定的经济领土上,该国公民、货物、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不受国界的限制, 显然,一国经济领土的基础是该国的地理疆域,但是,它并不等同于地理疆域。
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单位,常住单位 (resident unit) 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 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 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 非常住单位(rest of the world) 不具备上述特征,就被称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而被视为国外, 其活动不能纳入该国国民经济的范围内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的依据: 该单位所处的位置; 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 时间的长期性(以一年做为原则性标准)国民经济的组成,图1-1 国民经济的组成,图中阴影区域为中国国民经济的范围,国民经济中的单位和部门,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分类 基层单位与产业分类,机构单位,机构单位(institutional unit) 是指能够独立拥有资产、承担负债, 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经济实体 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特征: 能够编制出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完整的账户机构部门分类,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institutional sector) 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机构部门 政府部门 住户部门或称居民部门 为住户服务的私人非盈利机构部门 国外部门,基层单位,基层单位(establishment)——即产业活动单位 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 并具有相应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它只是生产决策的单位,难以进行独立的财务决策。
国民经济产业(industry)分类 根据各经济单位之间所存在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可以把国民经济区分为不同的产业 一般产业分类的处理办法 按照该经济单位的主要生产活动性质确定其所属产业类别; 以基层单位为基本单位确定产业归属产业分类,国民经济中的活动,经济活动 不同单位在持有一定资产前提下完成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四类活动 这四类活动形成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四个阶段,它们周而复始,形成国民经济的循环过程 为了实现具体的核算,使用了交易概念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更详细的区分交易——各种经济活动的代称,交易(transaction) 是指两个机构单位之间按照相互协议而进行的活动 交易的不同形式,图1-2 交易的不同形式,交易——各种经济活动的代称(续),从内容上区分为 货物与服务交易 收入分配交易 金融交易 补充说明 需对非货币交易所发生资源流的价值进行估算; 应该将非法经济、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的交易包括在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内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经济流量(economic flow) 反映一段时期内各种经济活动发生规模的总量 经济存量(economic stock) 反映在特定时点上经济资源的拥有量的总量。
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就特定时期而言,经济流量是在期初经济存量基础上发生的, 然后经济流量改变了经济存量,使之从期初状态变化为期末状态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 方法及内容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基本规则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和基本规则,记录方法:从复式记账到四式记账 数据系统归集方法:账户和平衡表 记录时间的约定:权责发生制 估价方法的选择:以现期价格为基础 特殊处理方法:改道、分解、合并、取净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组成,SNA-1968提出的五个子体系: 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 资金流量核算 资产负债核算 国际收支平衡核算 SNA-1993提出的另外一种模式 中心账户体系+其他核算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附属表——补充部分 举例1-1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核心部分,第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增加值核算:生产法和收入法GDP第三节 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第四节 GDP总体核算及其扩展,本章学习目标,掌握国民经济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 掌握经济产出的不同类别:货物与服务,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核算方法及其平衡关系 掌握增加值概念及其核算方法 掌握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核算的基本问题,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 生产者的定义和区分 产出及其类别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核算思路 生产核算中的价格选择及其构成,生产的概念,经济生产(economic product) 是在人类参与下为获得产出而进行的生产, 应该由一个特定的机构单位负责或控制, 为得到产出投入劳动、资本和其他货物服务。
区分 与没有人类参与和管理的纯自然生产过程相区分; 与人类的非生产活动相区分综合生产概念的确立,限制性生产观——又称物质生产概念 将生产范围主要限定在提供物质产品的活动, 以及附着在物品之上的服务性活动 综合生产观——又称全面生产概念 突破了限制性生产观的局限,从有用性即效用角度入手, 认为只要一项活动提供了一种对它人的有用性,该活动就具有生产的性质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表2-1 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特定时空的生产核算范围,空间限定——“属地”原则 就一国经济总体进行生产核算,即所谓“国内”范畴 即在该国经济领土上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 时间限定——权责发生制 即一旦确定了核算的起止时间,凡在此期间发生的生产活动都应该包括在内, 不属于此期间的生产活动不应该包括在内生产者的定义和区分,生产者(producer)是生产活动的实践者 生产者的确认 基层单位——最小生产单位 机构单位 主要生产活动(primary product) 次要生产活动(secondary product),辅助生产活动(ancillary product),,生产成果要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之中,其投入要作为所服务的主要或次要生产活动投入的一部分核算,而不是单独核算。
生产者的定义和区分(续1),生产者的分类 按照生产活动的性质,可以立足基层单位进行产业分类 按照基层单位所归属的机构单位的性质,可以进行机构部门分类: 企业部门(可进一步分为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 政府部门 住户部门,生产者的定义和区分(续2),按照生产者在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身份和性质,分为: 市场生产者 自给性生产者 其他非市场生产者,产出及其分类,产出(output) 是生产的成果,可以笼统地称为产品(products) 根据产出在外在形态上的基本差异 ,分为 货物——有形的产品,可以储存,可以运输 服务——无形的产品,是按具体要求生产的产出,不能脱离生产而单独交易 电厂发出的电和土地使用权是服务还是货物?,产出及其分类(续),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质,分为 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是指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核算思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从价值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当期增加值的总和; 从实物构成上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时期一国范围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以及核算思路(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生产法和收入法——通过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加总计算; 支出法——通过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计算生产核算中的价格选择及其构成,生产者价格(producer price) 是指生产者向其产品购买者收取的价格 用生产法计算产出时一般采用该价格 购买者价格(purchaser price) 则是指购买者为购买产品而支付的价格 用支出法计算产出时一般采用该价格 基本价格(basic price) 是指生产者价格扣除生产税的价格第二节 增加值核算:生产法 和收入法GDP,增加值核算的基本问题 总产出核算 中间投入和固定资本消耗核算 增加值及其构成项目核算 生产法与收入法GDP核算表及相关应用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