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doc
2页关于“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学习内容总结学了一学期的训诂学了,深奥的训诂在一学期的学习中,也让我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一些训诂的知识,在此,我结合课本和部分资料对训诂学中“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做一点学习小结与体会训诂方式属于抽象的术语,它们是近、现代训诂学家总结出来的说明训诂方式的术语,指形训、音训和义训,又称为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和因文求意一、因形求义(形训)形训就是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这是根据汉字形体构造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式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汉字是按照字义绘形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往往具有直观而直接的关係根据早期汉字的这种特点,人们总结出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结构来推求字义的行之有效的训释方法形训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如《左传》,书中就有“故文,反正为乏”(《宣公十五年》)《韩非子•五蠹》也有“自环者谓之厶,背之谓之公”的解释在汉代以后把这一训诂方法继承过来并发扬光大,例如许慎一部《说文》,基本上依形立训,可以说是形训的专著如:“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八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示部)”形训是训诂学中最古老的训释方式,在今天看来存在有很多局限比如,用这种方式分析汉字,只能是“四书”中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类字,而对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形声字,则很难有所作为了。
再如,所依据的字形,必须是早期未经讹变的字体,否则,立训的基础错了,所作的训释难免不出偏差因此,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再参照《说文》二是分析形体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字、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字则是词的书写形式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词义引申、文字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有可能产生了变化,拉开了距离例如:《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木部》:“权,黄华木从木,雚声按:“权”的造字义是一种树名古籍中常用来作为称量、权衡义用二.因声求义(声训)声训是指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的来源,也称音训这种训诂方式的起源也在先秦时代女口:乾,健也坤,顺也《易•说卦》);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和先秦相比声训在两汉时期非常流行,西汉董仲舒继承孔子的正名说并加以发挥,他的《春秋繁露》中广泛运用声训两汉经注《尔雅》、《方言》、《说文》,使用更为广泛,女如《尔雅•释言》:“曷,盍也樊,藩也《方言》卷九:“轸谓之枕卷一二:“噬,食也声训到魏晋以後,又有了新的变化,晋代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形声字声旁的作用。
晋人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总结了这几个从“臤”得声的字,在意义上有共同的特点宋代王圣美更进一步提出了“右文说”,在所有的形声字当中,以“左形右声”结构最为多见王氏所说的“右文”是指形声字右边的声旁通常形声字形旁表义类,声旁表声音,而王圣美则进一步提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的观点,说明声旁也有表义的功能清代训诂大家段玉裁、王念孙也借鉴了“右文说”的合理成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经常指出“凡从某声者多(皆;有某义”,如:“凡农声字皆训厚”(“浓”字注语;、“凡叚声如瑕、鰕、騢等皆有赤色”(“鰕”字注语;声训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声训作为一种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王力先生所指出,“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其次,使用声训来训释词义,必须依据古音,切忌根据今音想当然地侈谈音转、通假,这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再次,对形声字声旁表意作用要作具体分析,无限夸大声旁表意的作用或者简单地加以否定,都走向了极端右文说”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弊病也不少,类似“凡同声必同义”的论断为滥言通假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声训也不是一个完善的训诂方式。
三.因文求意(义训)除了形训、声训以外,其他直接训释字词的方式都属于义训在这三种训释方式中,义训的用途最为广泛,相关的条例也最多从释义的类型看常见的是同义相训同义相训又有三种情况,有用同义词来解释同义词的可以用一个词来训释多个同义词或者用一个词来训释另一个同义词,女口:《尔雅•释诂》:“适、之、嫁、徂、逝,往也《尔雅•释言》:“孔,甚也也有用同义词互相训释的也称“互训”女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说文•木部》:“栋,极也极,栋也还有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的也称“递训”女口:《尔雅•释诂》:“矢,弛也弛,易也除了常见的同义相训以外,还有相反为义的,通称“反训”所谓“反训”,就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正反两个义项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加以揭示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尔雅注》和《方言注》中都有阐述从释义的方式看,有用辨析或比较的方式来训释词义的如:《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毛传:“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也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的也称“义界”女口:《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方言》卷四:“无缘之衣谓之槛还有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如:《说文•鹿部》:“麒,仁兽也。
麋身,牛尾,一角总之,传统训诂学的训释方式就分为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类别了,我根据这一学期的知识,结合书本和资料、讲义简单的做了一个学习总结因为自己学术有限,文中观点都是自己学后把笔记和书本的知识点的概括和整理,并无自己独特和创新的观点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己将更加注重训诂学的运用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