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学论文.doc
4页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_临床医学论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肾衰竭; 治疗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灌肠及中药穴位微电脑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对照组30例以一般治疗,观察治疗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36.5%,总有效率82.25%,对照组分别为15.5%,51.2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治疗后肾功能、尿蛋白定量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同时治疗组能降低高脂血症结论 中西医多途径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其疗效明显,保护肾功能,从而延缓肾衰竭的 发展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肾衰竭;治疗 慢性肾衰竭(CRF)是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病导致肾功能损害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病程长,且多不可逆,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并呈进行性加重,最后发展至尿毒症终末期因此,延缓肾功能损害,抓住早、中期积极治疗,避免CRF进展,阻止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尤为重要我院采用中西医多途径联合治疗早、中期CRF,收到满意疗效,现 总结 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60例CRF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8月~2006年3月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病程10个月~30年;其原发病因:慢性肾小球疾病14例,高血压肾病6例,糖尿病肾病6例,狼疮性肾炎2例,紫癜性肾炎2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其原发病因:慢性肾小球疾病15例,高血压肾病6例,糖尿病肾病5例,狼疮性肾炎2例,紫癜性肾炎2例 1.2 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 60例均参照全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及专题会拟定的“慢性肾衰竭诊断及分期标准”[1]诊断,并排除了CRF的可逆因素其中治疗组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20例,肾衰竭期10例对照组中肾衰竭失代偿期20例,肾衰竭期1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病、肾功能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采用优质蛋白、低盐饮食、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有高血压者加用降压药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下方法:(1)肾衰方(中山医科大学叶任高教授组方)由大黄、麦冬、党参、丹参、益母草、当归等组成,本院中药房煎制。
每次50ml,每日2次;(2)中药灌肠(大黄、黄芪、赤芍、当归为主,本院中药房提供制剂)保留灌肠每次100ml,每日1次;(3)中药穴位微电脑治疗:穴位、关元、水道、肾俞、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涌泉,通过特殊频率电刺激人体有效穴位,从而全面调节人体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促进肾功能提高;(4)灯盏花素2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两组疗程均为治疗20天 1.4 观察指标 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24hU-T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1.5 统计学方法 数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87年全国肾衰保守疗法专题学术会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血SCr降至正常或下降≥30%;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SCr降低≥20%;无效:不符合显效和有效评断标准 2.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从表1可见, 治疗 组显效46.67%,总有效率86.67%,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疗效显著提高,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比较(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从表2可见,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好转,但治疗组肾功能、尿蛋白定量、胆固醇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而两组治疗后,肾功能、尿蛋白定量、胆固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 2.4 副作用 治疗组有4例出现腹泻(≥3次/d)的症状,经减少口服中药及灌肠后(但均未停药治疗),症状缓解,未发现其他副作用对照组有4例腹胀、便秘(未停药治疗)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发生在各种慢性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出现的肾功能减退而进展至CRF,为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采用单一某种途径治疗CRF,疗效不理想,尤其对CRF的中、晚期收效甚微,故如何阻止CRF进行性恶化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的重要方向目前认为CRF恶化的原因有:(1)肾实质减少与健存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2)肾小球通透性改变;(3)脂质代谢与进行性肾小球硬化;(4)肾小管高代谢[2]。
本文探讨了从中西医多种途径联合治疗CRF方法,旨在延缓肾功能恶化,提高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总有效率分别为46.67%和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尿蛋白定量及临床症状结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从治疗前后血脂结果分析,治疗组具有明显降低高脂血症的作用,其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祖国医学认为CRF类似于中医的“关格”、“肾劳”、“肾风”、“癃闭”、“溺毒”、“腰痛”等范畴是由于病变迁延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其中以肝脾肾虚为主,病情逐渐 发展 而加重,或因外邪侵袭情志饮食所伤,劳累过度而使病情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雍滞而发诸症其发病机制中以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关键[3]针对其病因病机,我们运用肾衰方口服,功效在于益气健脾、滋阴补肾、活血化瘀、泄毒清浊方中大黄为要君药,给予大黄为主的中药治疗可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3]大黄能凉血解毒、泻热祛浊、化瘀通经,具有泻下、止血、抗菌、利尿、纠正脂质代谢的作用,能减轻肾损害后的代偿性肥大,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生,抑制残余肾功能的高代谢状态,并能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的分泌,减轻免疫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具有双向调节免疫的功能,中药灌肠运用大黄、黄芪、丹参、当归等能使浊、毒、瘀从大便祛除,黄芪能抑制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减轻TGF-β1的表达,从而减轻间质纤维化,增加肾血流量,其富含微量元素硒,对肾小球基膜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均有保护作用[4],延缓肾功能恶化。
中药穴位微电脑治疗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渗透作用直达病变部位,改善肾脏循环,以增强治疗作用灯盏花素是中药灯盏花中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效成分为4,5,6-三羧基黄酮-7葡萄糖醛酸苷,能降低血液黏滞度、扩张微血管、改善脂质代谢、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改善肾脏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能抑制系膜细胞DNA的合成,抑制蛋白激酶(PKC),延缓细胞周期进程,从而减轻和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程以上综合治疗能标本同治、祛邪扶正,改善患者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发展 [ 参考 文献 ] 1 全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2. 2 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86-1387. 3 叶任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2-623. 4 陶少平,陈学崎,孙艳,等.黄芪注射液糖尿病肾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巨型胶原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中国 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3):156-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