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三重困境的思考探究.docx
10页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三重困境的思考探究一、问题提出社会工作是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学科,强调价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社会工作发源的欧美国家,实习教育是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必要条件,由于高等教育中社会工作实习非常稀缺,因此有必要通过专业实习的设置,来发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1]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明显呈现出“教育先行”的特点[2],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对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很大,但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工作更需要与实践的结合[3]基于这种思路,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教育将实务能力培养作为发展的重点,突出了实习教育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以“实地”“在场”为特征的实习教育,将专业教育从学校场域拓展到组织和社会空间,将受教育者与机构督导、项目委托方、服务对象等多方主体关联起来,既使教育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也使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因素更加多元不同空间的转换、不同主体的碰撞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教育带来哪些困难和挑战?对该问题的思考和讨论,直接的价值在于改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教育,发挥其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重要功能;同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一种反思,即在实地实习中对各种张力的应对,或许可以回应目前社会工作教育中出现的所谓“降维”现象[4]。
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教育设置中,目前不同高校基本上采取了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中式实习中,又有与实践类课程同步的实习模式和相对独立的实习模式相对而言,与课程同步的实习模式集中体现了不同空间和不同主体对于受教育者的共同塑造,既呈现了最多的张力,也显现出最高的培养预期因此,我们以L校实施的具有典型性的同步实习模式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1,来探析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多重困境及其背后的深层因素二、文献回顾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教育除了对于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还在专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上起到很大作用,这就是有学者谈到的使“师生获得了对社会工作的自我承认”以及通过社会服务来“赢得政府承认”[5]在承认实习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进程,关于专业实习的问题和困境也在持续的探讨中,并且涉及学生和学校、机构等不同角度从学生角度看,主要涉及个体的伦理困境和角色冲突等在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中,因为种族、文化、地区等因素而产生的伦理问题非常明显,实习学生往往会遇到保密、自主和自我决定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因此在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的背景下反思伦理问题尤其重要[6]。
国内研究也有很多相关分析,比如,基于实习生的身份而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个人期望与多元社会期望之间引发的角色冲突、单一角色与多重角色扮演过程中引发的角色冲突等[7],因为缺乏较为系统的专业价值观而产生的与服务对象交往时的伦理困境[8],特别是项目实习如果不以学生实习为第一要务,那么就会违背实习的本质,再加上如果直接让实习生提供服务,没有考虑服务对象的利益,会违背“案主利益至上”的伦理原则[9]这种伦理困境还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案主自决与专业权威之间的困境、执行保密原则的困境、对不同对象(服务对象、社会工作机构等)的忠诚困境、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冲突的困境、专业伦理守则不完善的困境等[10][11]从学校和机构角度看,督导的专业性和实习制度的设计是主要的关注点学校的实习基地布局在有些地方多数集中在社区和民政部门,缺少具有专业社会工作性质的非政府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督导的实践经验比较少,机构督导也缺乏专业性[12]除了专业性以外,督导缺位的状况也或多或少存在,具体表现为无督导、有督导无指导、督导形式化等现象[13]也有研究详细从机构层面探讨了影响实习成效的因素,认为社工专业实习教育的组织环境有显著改善,专业性、规范性显著,但机构运行和服务的专业性会受到政府治理逻辑的影响,机构资源支持有限与服务对象迫切需求的矛盾、机构实习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度等,都明显影响实习效果[14]。
在专业实习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者讨论了社会工作实习中院系、个人和机构等三大主体的互动,认为他们之间存在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个人目标与机构目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其中,实习生个体具有学习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双重角色,是联结整个实习活动链条的关键节点,因而将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具体呈现出来[15]还有研究者从学生角度探讨了与实习机构和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并提出处理一切关系的关键是学生的专业自我等[16]针对实习教育中的问题和困境,一些研究者对解决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讨论目前,国外学者特别强调社会工作实习中的跨学科性,比如,公共住房领域涉及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工商管理、建筑等不同学科的跨学科框架[17],应对多文化需求、持续心理健康问题的跨专业实习模式的设计等[18]国内研究的特点也强调不同主体的合作和建立系统性的体系例如,有研究者提到,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各个实习教育参与主体的需求为导向,统一考虑学生成长的需求、社会服务的需求和机构的专业推动力量,构建由不同目标组成的多维度的实习教学目标体系[19]还有从社会系统理论出发,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描述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研究对象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互动系统、组织系统、社会系统等方面提出建设路径[20]。
从总体上看,现有研究基于一些案例和调查数据从不同层面探讨了社会工作的实习教育问题,但仍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综合性分析和深层次反思实习教育的困境需要放置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其典型性表现以及形成的基础和原因,反思专业本质和教育本质,进而寻求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完善三、角色、关系与专业性三重困境专业实习将社会工作的教育空间从学校拓展到更广泛的组织和社会空间,实施教育的主体也相应多元化,从学校/教师扩展到机构/督导、政府和社会等,同时实习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也更加明显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来反思实习教育,将实习教育中的问题从个体角色、主体关系和主体专业性等三个维度进行概括一)角色困境在实习教育中,实习生的专业身份被多重化,从学校空间中的受教育者,到服务场所中的社会工作者,以及自身能力培养和成长的教育主体这些骤然增加的身份及其所蕴含的不同角色期待,容易给实习生个体带来困惑,也让服务对象对其身份产生疑虑1.学生自身角色不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在面对机构、督导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时,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没有清晰的认知,不清楚在特定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适当行为在访谈中,一位从事青少年矫正服务的学生X的困惑非常明显:“我的问题就是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明确,我不知道自己的角色,我在机构中是什么角色?我在小组中是什么角色?我在个案中又是什么角色?甚至我觉得我做的这些工作没有什么价值,我根本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我的角色不明确、模糊,甚至是有我没我都行。
2.其他主体对学生身份的疑虑与中国目前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状况相关,从高校走出来的实习生尽管在一些机构中已经承担起很多服务工作,但实习生在实务能力、角色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会引起社工机构的担心在面对服务对象的时候,实习社工的角色往往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其专业性和发挥的作用经常受到怀疑这在医务、司法等领域,由于涉及相关的行业服务,因此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医院实习的Y同学说:“如果以一个实习医生的角色去的话,服务对象也会接受你,但是你告诉他你是社工,他们就不怎么能接受了就比如在给服务对象起针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不是专业的医学生啊,不行的话就找教师来吧我觉得他们就是不信任实习社工这个身份二)关系困境实习生从学校进入更广的社会空间,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价值到社会价值、从单一关系到多元关系,交往对象和所处情境的复杂性也带来关系处理的很大困难我们通过案例的解析,从与案主、与机构、与政府以及与同事等四个方面阐述交往关系问题1.与案主的“互动困境”实习生在开展活动时,常常会遇到不配合的服务对象,主要两种情况:一种是非常消极的服务对象,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全程不说话、零互动、对实习生的安排没有回应;另一种是过度积极的服务对象,表现出异常的热情,会无视小组规则,比较强势地控制整个小组,进而取代实习生在小组中的“带领者”角色。
受访学生D对此进行了描述:“非常消极的人全程不跟节奏,全程消极无反馈那种积极的对象,刚来的时候也是不说话,因为大家都不认识,但是通过破冰活动之后,他的积极性被带动出来,这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可以放松了,就经常无视规则,觉得自己那么做就可以带动小组赢,取得胜利,这种过度积极的行为就会导致小组变得非常混乱不论是消极服务对象,还是过度积极的服务对象,他们在小组中的行为都会给实习生带来困扰而且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与服务对象一开始并没有建立关系,他们在活动中也是第一次碰面,并且每一次小组活动的服务对象都有不同,这种现实状况也影响小组活动的专业性,并大大增加了活动难度2.与机构的“目标冲突”在实地实习中,实习生迫切地期待能够接触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机构对实习生的目标定位是辅助性的,对他们的要求是不能与服务对象单独建立专业关系,即使想要与服务对象见面,也要征得机构社工的同意,并在机构社工的带领下进行自身期待与机构要求不符,结果只能是实习生降低工作期待,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排斥机构任务安排等各种负面情绪例如,受访学生X这样表述:“机构对实习生不是特别重视,就是那种我知道你就工作三个月,不太希望你打扰到案主,有点排斥我们去跟案主交往。
专职社工对实习生没有很大的期待,不希望我们过多参与案主的活动……事实上,我自己很希望能够做一个引导者、治疗者或者更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这方面的努力夭折了我自己的期待和机构对我的要求不能符合,二者权衡下来,我就只能降低自己的期待,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工作中会产生不适应感,甚至有点排斥,就会想自己来这里干什么呢?也没有什么要做的3.与政府的“价值冲突”这是学生专业价值与目前社会价值相冲突的一种典型形式目前,我国社工机构的很多项目都是政府部门购买的服务,对于部分委托项目,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了解甚至不在意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理念,他们的诉求更多的是通过照片和文案等方式呈现的活动本身,以及由此达到的宣传效果、对政府部门业绩的展示等比如,受访学生D谈到自己进行社区矫正实习时:“做这些事情的人就是在政府工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事实上对于社工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社工的方法,他们只是追求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想让别人知道他们为社区服刑人员做了哪些事情,所以社工在里面就很难开展工作参与社区营造实习的受访学生C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写过很多策划,但我的想法根本不重要,社区居委会的想法才最重要。
因为是政府购买项目,政府(居委会)给钱,所以不听他们的不可能而且居委会有他们自己对活动的考量,他们要的是最后的效果,能不能拍出好的照片,到时候做出来好不好看、漂不漂亮,他们就关注这些东西4.与机构同事的“交往问题”机构同事是学生在实习中相处时间最长的对象尽管同事交往不是严格的专业关系,但也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及必经的能力培养过程很多实习生不容易融入机构同事的话题圈子,他们之间常常会因为职业兴趣、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差异而缺少共同话题特别是当出现特定事件的时候,如何恰当地进行应对是实习生非常纠结的难题比如,受访者Y谈到处理同事关系的一件事:当机构领导向他询问机构工作人员(同事)的工作状况时,使他陷入了“是如实回答,还是说谎”的困境中三)专业性困境尽管高校实习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但从L校同步实习的实施情况看,无论是校内督导,还是机构督导,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性问题1.机构督导专业性不足机构督。












